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12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两端的端盖上开有通孔,其装在3D打印壳体内;所述3D打印壳体的左端装有散热风扇;当散热风扇转动时,其吹出的风依次流经左端盖的通孔、转子与定子的间隙、右端盖的通孔,形成绕组散热路线。还形成有铁芯散热路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散热时间快,散热效果好。效果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


[0001]本实用涉及无人直升机
,特别是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无人直升机在飞行时,动力系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降落底面后,需要快速进行散热,避免东西系统部件老化。良好的散热,能有效缩短相邻架次件飞行的准备时间。
[0003]目前时间存在一些散热方案,但散热效果并不理想。最为典型的是,申请号为CN2020229814545专利所述的散热方式,其最为核心的散热部件为第二散热扇,但是收到电机壳体本身的尺寸限制,第二散热扇的扇页面不太大,从而使得散热效果并不是很高;并且第二散热扇本身会影响驱动电机转速。
[0004]基于此,本公司设计一新型的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其不同于传统的将散热扇安装在驱动电机转轴上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解决了传统驱动电机受尺寸限制而导致散热时间长的问题。
[0006]需要说明的是,现在许多的无人直升机,其驱动电机基本上没有散热结构,飞行一段时间后停飞,在地面上自然散热/人工辅助散热,然后再飞。这样会影响飞行的架次。
[0007]因此,出现了一些对无人直升机的驱动电机进行散热的设计,但普遍的做法是直接在转轴上增设扇叶。虽然能边飞行、边散热,能增加飞行的架次,但是由于扇页的存在,转轴转动所做的功一部分用于直升机飞行而另一部分用于电机的散热,导致电机的输出不能全部用于飞行,从而影响无人直升机飞行升力、以及续航等性能。(本方案,通过另设风扇、电池的方式进行散热)
[0008]并且驱动电机的转轴上直接设置扇叶的方式,扇叶通常是设计在电机壳体内的,由于电机壳体尺寸有限,扇叶的大小也受到限制,小尺寸的扇叶无法产生足够的风量。(本方案,风扇不设置在电机壳体内)
[0009]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机的发热,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绕组因电阻存在而产生的发热,交变磁通在铁芯中引起损耗而发热,轴承机械摩擦而发热。在这三种发热中,主要发热的是绕组的发热。
[0010]基于上述情况,本方案对驱动电机的散热结构进行了设计。
[0011]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包括3D打印壳体、驱动电机;
[0012]所述驱动电机两端的端盖上开有通孔,其装在3D打印壳体内;
[0013]所述3D打印壳体的左端装有散热风扇;
[0014]当散热风扇转动时,其吹出的风依次流经左端盖的通孔、转子与定子的间隙、右端
盖的通孔,形成绕组散热路线。
[0015]在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驱动电机两者与不同的供电电源相连。
[0016]在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所述定子的铁芯上开有多个平行轴向的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前槽口、后槽口对应的驱动电机壳体上,开有相应的进气孔、气孔;
[0017]所述3D打印壳体、驱动电机之间形成环形腔,环形腔的中部沿径向被隔断成前后两部分;
[0018]当散热风扇转动时,其吹出的风还依次流经环形腔的前部分、进气孔、散热槽、环形腔的后部分、出气孔,形成铁芯散热路线。
[0019]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经隔板被分隔成前后两部分;所述驱动电机壳体上套设有能滑动的活动环件;所述活动环件与隔板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当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时,活动环件将进气孔堵住。当散热风扇在环形腔的前部分的压力,导致活动环件向右位移时,进气孔与环形腔的前部分连通。
[0020]进一步地,所述3D打印壳体、驱动电机壳体,两者之间还设置有前支撑件、后支撑件;
[0021]所述前支撑件呈块状,多个前支撑件周向地设置在驱动电机壳体的前端处;
[0022]所述后支撑件呈环状,后支撑件设置在驱动电机壳体的后端处,其上开有多个尾孔。
[002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壳体、前支撑件、后支撑件为一体;
[0024]所述3D打印壳体经相应螺杆与前支撑件、后支撑件相连。
[0025]在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所述驱动电机壳体,与左端盖为一体;左端盖在中心处、靠近边缘处均具有通孔;左端盖中心处的通孔,用于对轴承进行散热;左端盖靠近边缘处的通孔,用于对绕组进行散热。
[0026]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的右端盖能拆卸地与驱动电机壳体安装;右端盖上的通孔,用于对轴承散热后、对绕组散热后的出气。
[0027]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8](1)通过新增3D打印壳体来另设散热风扇,相比于一般的传统的散热方式(在转轴上加风扇),本方案不受驱动电机壳体尺寸限制,能根据降温的风量选择对应的散热风扇,使得在同行的时间内散热效果更好;
[0029](2)传统的散热方式(见
技术介绍
中的专利),只对绕组处进行散热,但是当铁芯处的热量过多时,绕组处来不及散热;
[0030]本方案,分别对绕组处、铁芯处进行散热,两处散热的方式比只对绕组处散热的方式,散热效果更好;
[0031]本方案,绕组是持续散热的,铁芯是间断散热的;这种设置的原因及好处是,因为绕组发热量最大、铁芯发热量相对较小,而总的风量是固定的;因此先让大风量集中对绕组散热,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分一部分风量给铁芯,让铁芯实现散热;(通过设置弹簧、活动环件来实现)。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3D打印壳、驱动电机、散热风扇之间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3D打印壳、驱动电机、散热风扇之间设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驱动电机与活动环件、瘫痪、前支撑件、后支撑件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铁芯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6为铁芯剖视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38]图中:1

3D打印壳体,2

驱动电机,201

进气孔,202

出气孔,3

通孔,4

散热风扇,5

铁芯,501

散热槽,6

环形腔,7

隔板,8

活动环件,9

弹簧,10

前支撑件,11

后支撑件,1101

尾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40](实施例一)
[0041]由于无人直升机在飞行时在动力电机处会产生热量,一般的散热方式是在动力电机的转动轴上安装风扇。这种设计的缺点时:无人机在飞行时,当不需要散热时风扇都会转动,不能将电机所有动力转为升力,影响无人机的飞行;由于风扇安装在动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3D打印壳体(1)、驱动电机(2);所述驱动电机(2)两端的端盖上开有通孔(3),其装在3D打印壳体(1)内;所述3D打印壳体(1)的左端装有散热风扇(4);当散热风扇(4)转动时,其吹出的风依次流经左端盖的通孔(3)、转子与定子的间隙、右端盖的通孔(3),形成绕组散热路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4)、驱动电机(2)两者与不同的供电电源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铁芯(5)上开有多个平行轴向的散热槽(501);所述散热槽(501)的前槽口、后槽口对应的驱动电机壳体上,开有相应的进气孔(201)、出气孔(202);所述3D打印壳体(1)、驱动电机(2)之间形成环形腔(6),环形腔(6)的中部沿径向被隔断成前后两部分;当散热风扇(4)转动时,其吹出的风还依次流经环形腔(6)的前部分、进气孔(201)、散热槽(501)、环形腔(6)的后部分、出气孔(202),形成铁芯散热路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直升机动力电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腔(6)经隔板(7)被分隔成前后两部分;所述驱动电机壳体上套设有能滑动的活动环件(8);所述活动环件(8)与隔板(7)之间还设置有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琛张鹤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火烈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