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080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包括相邻建筑结构之间的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阻火带和止水带,还包括上接缝组件和下接缝组件,所述上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顶部,所述下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底部,所述阻火带和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上接缝组件和所述下接缝组件之间,所述阻火带的两端与所述变形缝两侧的所述建筑结构密实搭接,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阻火带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强了连接稳定性,可以防止侧壁倾覆和建筑结构相对滑移。构相对滑移。构相对滑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中振动可能带来的问题。机械振动对产品质量,操作精度,产品寿命,生产安全性,环境以及人身健康等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振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消振,隔振和吸振,在机械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隔振。所以对于隔振变形缝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0003]近年来,人们对隔振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传统的变形缝分为伸缩缝、沉降缝以及抗震缝。传统的建筑变形缝装置是由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橡胶嵌条以及各种专用胶条等等组成。还有的在建筑变形缝装置里配置止水带、阻火带,这样可以使变形缝装置满足防水、防火、保温等设计要求。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变形缝的隔振性能提升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传统变形缝当宽度较小时,隔振效果比较差,当宽度增加时,又会给施工增大难度。同时侧壁可能会受到土体的压力而发生失稳的情况,转而对建筑结构以及外表造成巨大的损伤,所以变形缝宽度的精准确定成为了建筑施工里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此外,国内的变形缝设计方法也不够创新,采用传统的设计思路难以做到在既兼顾结构稳定性上还能够让变形缝拥有更好的减隔震能力。例如公告号CN111910785B所公开的一种地面抗震变形缝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其变形缝的相关联结构的连接性以及面对地震的稳定性不够,容易发生结构滑移和局部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具有良好的水平隔振效果,并且可以防止侧壁倾覆和建筑结构的相对滑移。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包括相邻建筑结构之间的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阻火带和止水带,其特征是:还包括上接缝组件和下接缝组件,所述上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顶部,所述下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底部,所述阻火带和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上接缝组件和所述下接缝组件之间,所述阻火带的两端与所述变形缝两侧的所述建筑结构密实搭接,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阻火带上方;
[0007]所述上接缝组件包括上基座、上边槽、上中心板,相邻的两个建筑结构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槽口,两个槽口的高度相同且两个槽口的横向距离大于所述变形缝的宽度,每个槽口内固定安装一个所述上基座,所述上基座由竖向件和横向件构成整体贴合所述槽口的L型构件,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设置于所述槽口的底面上并且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一端具有向下弯折入所述变形缝内的下突结构,所述止水带的两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上基座与所述建筑结构的槽口之间,两个所述上基座的下突结构通过上底板连接,所述上基座的下突结构与所述上底板之间粘贴有第一阻尼橡胶片,两个所述上基座之间嵌设安装横跨在所述
变形缝顶部的所述上边槽,所述上边槽的截面为下边中部开口的梯形截面,所述上边槽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所述上中心板,所述上中心板与所述上底板通过竖向的上弹簧滑杆进行螺栓连接,并且所述上边槽的下面与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之间粘贴有第一阻尼橡胶片;
[0008]所述下接缝组件的结构与所述上接缝组件的结构对称,或者:所述下接缝组件包括下基座、下边槽和下中心板,所述下基座与所述变形缝底部一侧的所述建筑结构连接,所述下边槽横跨设置在所述变形缝底部,所述下边槽的里面设置有开口,所述下边槽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所述下中心板,所述下基座和所述下边槽均设置有伸入所述变形缝底部的上突结构,所述上突结构之间安装有下底板,所述下中心板与所述下底板通过下弹簧滑杆进行螺栓连接,所述下基座与所述下边槽之间粘贴有第二阻尼橡胶片,所述上突结构与所述下底板之间粘贴有第二阻尼橡胶片。
[0009]所述上基座与所述上边槽之间设置有横向的上阻尼器,所述下基座与所述下边槽之间设置有横向的下阻尼器。
[0010]本技术可以解决变形缝较窄时,建筑结构的侧壁容易发生挤压破坏而造成失稳开裂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合理布置的阻尼器机构,上基座、上边槽、上中心板组成的上接缝组件以及下基座、下边槽、下中心板组成的下接缝组件,在实现良好的水平隔振效果的同时,增强了连接稳定性,可以防止侧壁倾覆和建筑结构相对滑移。其中第一阻尼橡胶片、第二阻尼橡胶片选用高阻尼橡胶片,并配合上弹簧滑杆、下弹簧滑杆在地震作用下还能给予变形缝结构优秀的抗震性能,极大程度上消耗地震对结构产生的能量。
[0011]本技术还具有以下优选设计:
[0012]所述上边槽的端部与所述上基座之间安装有上弹性橡胶条,所述上边槽和所述上基座均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上弹性橡胶条的卡槽,所述下边槽的端部与所述下基座之间安装有下弹性橡胶条,所述下边槽和所述下基座均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下弹性橡胶条的卡槽。弹性橡胶条既用于耗能也增强了结构的连接,此外还提升了结构的延性。
[0013]本技术的所述止水带通过塑料胀锚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建筑结构上。具体的,所述止水带上安装有多个交错排列的所述塑料胀锚螺栓。
[0014]本技术的所述上基座、所述上边槽、所述上中心板、所述下基座、所述下边槽和所述下中心板均为铝合金结构。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在实现良好的水平隔振效果的同时,增强了连接稳定性,可以防止侧壁倾覆和建筑结构相对滑移。不同于传统的变形缝采用的抗震弹簧,高阻尼橡胶片少量占用结构内的空间就可以获得非常明显的隔振效果,上下中心板上的弹簧滑杆作为耗能构件的同时增强了结构的连接性;上边槽与上中心板的连接结构,下边槽与下中心板的连接结构,可以减少构件受到振动发生相对位移并且增加了变形缝的抗倾覆能力。
[0017]2、本技术的变形缝结构经实验计算模拟,采用建筑构造形式相同的深隔振沟进行验证,在采用传统构件连接以及结构布置的情况下,隔振沟空沟的侧壁倾覆概率为70%,振动作用下结构变形为60%,杆件相对位移概率为50%,而采用本技术的变形缝结构连接后,侧壁倾覆的概率可以降低至20%,结构变形减少至30%,相对滑移概率可以控制在10%以内,通过变形缝结构明显提升了建筑结构的抗倾覆能力、防止结构变形的能力以及防止相对滑移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的立面图;
[0019]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20]图3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上基座的结构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上边槽的结构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a

第一建筑结构、1b

第二建筑结构、1c

后浇筑结构、2

变形缝、3

阻火带、4

止水带、5

上基座、5a

上底板、6

上边槽、7

上中心板、8...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平隔振变形缝结构,包括相邻建筑结构之间的变形缝,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阻火带和止水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接缝组件和下接缝组件,所述上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顶部,所述下接缝组件设置在所述变形缝的底部,所述阻火带和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上接缝组件和所述下接缝组件之间,所述阻火带的两端与所述变形缝两侧的所述建筑结构密实搭接,所述止水带设置于所述阻火带上方;所述上接缝组件包括上基座、上边槽、上中心板,相邻的两个建筑结构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槽口,两个槽口的高度相同且两个槽口的横向距离大于所述变形缝的宽度,每个槽口内固定安装一个所述上基座,所述上基座由竖向件和横向件构成整体贴合所述槽口的L型构件,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设置于所述槽口的底面上并且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一端具有向下弯折入所述变形缝内的下突结构,所述止水带的两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上基座与所述建筑结构的槽口之间,两个所述上基座的下突结构通过上底板连接,所述上基座的下突结构与所述上底板之间粘贴有第一阻尼橡胶片,两个所述上基座之间嵌设安装横跨在所述变形缝顶部的所述上边槽,所述上边槽的截面为下边中部开口的梯形截面,所述上边槽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所述上中心板,所述上中心板与所述上底板通过竖向的上弹簧滑杆进行螺栓连接,并且所述上边槽的下面与所述上基座的横向件之间粘贴有第一阻尼橡胶片;所述下接缝组件的结构与所述上接缝组件的结构对称,或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恒强周桂林刘高子董晓明陈长金吴从晓陈璨钟云涛王彦霖刘智文莫子洋周瑞峰李国辉王锐之陈卓锋刘苏斌张逸生刘子豪杨鉴斌罗晋丰吕然池晓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