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5661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水利工程泵站技术领域内的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包括进水流道、出水流道、水泵叶轮、导叶体、灯泡体、中隔墩,中隔墩设置在出水流道中,中隔墩包括相贯泡体和中隔墩本体,中隔墩本体从左至右厚度逐渐减小,灯泡体的一端与相贯泡体可拆卸地连接,灯泡体的另一端与导叶体相连接,水泵叶轮可转动地连接在导叶体远离灯泡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稳定性好,泵水效率高,检修方便。检修方便。检修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泵站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在低扬程泵站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和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应用于平原地区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等领域的特大型低扬程贯流泵装置的需求不断增长,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单机流量正在从30m3/s左右向更大规模发展,对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的结构和水力性能两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的灯泡体一般布置在紧靠水泵导叶体出口的位置,灯泡体内布置有电机、主轴、组合轴承、径向轴承及支撑锥体、通风冷却系统等主要机电设备。
[0003]在灯泡式贯流泵装置的结构设计中,灯泡体的整体稳定性对灯泡式贯流泵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需特别注意灯泡体支撑结构的稳定性,以免造成机组运行时的振动与变形,威胁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0004]现有技术中,灯泡式贯流泵装置灯泡体的支撑方式均采用灯泡体的底支撑加侧支撑的方式。这种支撑方式仅仅适用于单机流量30m3/s左右的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对于单机流量大于60m3/s的特大型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已不能满足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为了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有的将管形柱的支撑方式应用于大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因此,有的将管形柱支撑方式应用于大型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可以满足其稳定性的要求,但是,在灯泡体后置的条件下,管形柱用于在出水流道内支撑灯泡体会导致产生局部旋涡和增加流道水头损失。这种由支撑结构导致的附加水头损失会显著降低灯泡式贯流泵装置效率,对于年运行时间长的特低扬程泵站,泵装置效率的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可观的。
[0005]现有技术中,也常采用加长灯泡体的方法减小出水流道的水头损失,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0006](1)该技术方案将灯泡体尽可能延长后,仍然是局部改善了流态,但在灯泡体尾部仍有较大区域存在旋涡,造成泵水效率低;
[0007](2)对于特别细长的灯泡体,检修不便,而且灯泡体所受的浮力增大,同时还受到灯泡体尾部不稳定涡流的影响,还需另加稳定的支撑才有可能满足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水效率低,检修不便,稳定性不够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整体稳定性好,此装置泵水效率高,检修方便。
[0009]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包括进水流道、出水流道、水泵叶轮、导叶体、灯泡体、中隔墩,所述灯泡体与中隔墩均设置在出水流道中,所述中隔墩包括相贯泡体和中隔墩本体,所述中隔墩本体从左至右厚度逐渐减小,所述
灯泡体的一端与相贯泡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灯泡体的另一端与导叶体相连接,所述水泵叶轮可转动地连接在导叶体远离灯泡体的一端。
[0010]本技术中,电动机设置在灯泡体内(电动机为现有技术),使用时,水泵叶轮在电动机驱动下转动,水从进水流道经水泵叶轮和导叶体流入出水流道,水进入出水流道时,灯泡体与中隔墩平顺光滑地相贯连接,满足在水流中阻力小、损失小的流体力学要求,可减少水在出水流道流动时的阻力,中隔墩本体的延伸设置,避免了水冲击灯泡体后容易在灯泡体尾部形成旋涡,减少水力损失,从而获得更为优异的水力性能,提高了泵水效率;灯泡体与相贯泡体的连接,从而使灯泡体的支撑结构获得了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长期使用需要检修灯泡体内的电器组件时,可将灯泡体拆卸开来,即可进行检修,检修方便;可应用于水利工程泵站的泵水工作中。
[0011]为了实现减少水力损失且结构整体稳固,还包括支撑部,所述灯泡体包括锥形部和柱形部,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左至右逐渐增大,所述柱形部固定在支撑部的上端,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中隔墩相连接。
[0012]为了实现灯泡体与中隔墩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相贯泡体相对灯泡体的一侧设有圆形法兰,所述圆形法兰上排布有若干个连接孔,所述灯泡体上设有若干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可与连接孔一一配合。
[0013]为了实现灯泡体与导叶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灯泡体的另一端与导叶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灯泡体经连接法兰与导叶体相连接。
[0014]为便于安装检修,所述灯泡体可水平中开,形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灯泡体,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灯泡体可通过平面法兰相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泡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导叶体的中部开有与容纳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水泵叶轮的轮轴经轴承可转动地连接在通孔处,所述灯泡体的容纳腔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水泵叶轮的轮轴相连接。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泵水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中灯泡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灯泡体,101 容纳腔,102 锥形部,103 柱形部,104连接柱,105 半灯泡体,106 平面法兰,2 导叶体,201通孔,3水泵叶轮,4 中隔墩,401 相贯泡体,402 中隔墩本体,403连接孔,404支撑部,405圆形法兰,5 进水流道,6 出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3]如图1~5所示的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包括进水流道5、出水流道6、水泵叶轮3、导叶体2、灯泡体1、中隔墩4和支撑部404,灯泡体1与中隔墩4均设置在出水流道6中,中隔墩4包括相贯泡体401和中隔墩本体402,中隔墩本体402厚度为d,厚度d从左至右厚
度逐渐减小,灯泡体1的一端与相贯泡体401可拆卸地连接,灯泡体1的另一端与导叶体2相连接,水泵叶轮3可转动地连接在导叶体2远离灯泡体1的一端,灯泡体1具有容纳腔101,导叶体2的中部开有与容纳腔101相连通的通孔201,水泵叶轮3的轮轴经轴承可转动地连接在通孔201处,灯泡体1的容纳腔101内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水泵叶轮3的轮轴相连接,灯泡体1包括锥形部102和柱形部103,锥形部102的直径从左至右逐渐增大,柱形部103固定在支撑部404的上端,支撑部404的一侧与中隔墩4相连接,相贯泡体401相对灯泡体1的一侧设有圆形法兰405,圆形法兰405上排布有若干个连接孔403,灯泡体1上设有若干个连接柱104,连接柱104可与连接孔403一一配合,灯泡体1的另一端与导叶体2可拆卸地连接,灯泡体1经锥形部102和连接法兰与导叶体2相连接(连接法兰为现有技术,附图中未画出),灯泡体1可水平中开,形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灯泡体105,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灯泡体105可通过平面法兰106相连接。
[0024]本技术中进水流道5和出水流道6可由混凝土立模浇筑成型,中隔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流道、出水流道、水泵叶轮、导叶体、灯泡体、中隔墩,所述灯泡体与中隔墩均设置在出水流道中,所述中隔墩包括相贯泡体和中隔墩本体,所述中隔墩本体从左至右厚度逐渐减小,所述灯泡体的一端与相贯泡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灯泡体的另一端与导叶体相连接,所述水泵叶轮可转动地连接在导叶体远离灯泡体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部,所述灯泡体包括锥形部和柱形部,所述锥形部的直径从左至右逐渐增大,所述柱形部固定在支撑部的上端,所述支撑部的一侧与中隔墩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后置灯泡式贯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贯泡体相对灯泡体的一侧设有圆形法兰,所述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林广刘德民徐磊吉冬涛税彪朱强杨波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