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毒水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66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毒水槽,包括水槽,其上设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设有第一开口,以及出气孔和进气孔;消毒组件,包括消毒盖,消毒盖朝向第一容纳腔一侧设有消毒器,所述消毒器可对所述第一容纳腔释放消毒气体;循环组件,包括吸风结构,以及送风结构,其中,吸风结构可将消毒气体抽出,送风结构可将消毒气体送入至第一容纳腔内,从而形成循环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消毒器释放消毒气体与紫外线对器具进行消杀,避免了器具的二次污染,同时,通过设置循环组件,使消毒气体在第一容纳腔内循环流动,避免靠近消毒器一侧的消毒气体过浓,使得器具消杀更充分,且该循环组件设于第一容纳腔外侧,使得水槽的内部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毒水槽


[0001]本技术属于厨房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毒水槽。

技术介绍

[0002]水槽作为一种厨房必不可缺的用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使用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仅具有单一清洗功能的水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0003]于是,具有消毒功能的水槽应运而生,但现有技术中的消毒水槽大多数为蒸汽消毒方式,该方式由于消毒空间的密闭性,使得其内的水蒸汽无法排出,在消毒空间冷却后,蒸汽化为水珠覆盖于餐具表面,使得人们在使用前,需再次对餐具表面的水珠进行清洁,造成使用不便;因此,部分现有技术中,通过额外增加烘干结构,以避免经过消毒后的餐具上覆有水珠,然而,该设计不仅使得水槽的结构复杂化,还减小了水槽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水槽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消毒水槽,通过消毒器释放消毒气体与紫外线对器具进行消杀,避免了器具的二次污染,同时,通过设置循环组件,使消毒气体在第一容纳腔内循环流动,避免靠近消毒器一侧的消毒气体过浓,使得器具消杀更充分,且该循环组件设于第一容纳腔外侧,使得水槽的内部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消毒水槽,包括水槽,其上设有第一容纳腔,其中,第一容纳腔设有第一开口,以及与第一开口相邻设置的出气孔和进气孔;
[0006]消毒组件,包括覆盖于第一开口上并与第一容纳腔活动连接的消毒盖,其中,消毒盖朝向第一容纳腔一侧设有消毒器,所述消毒器可对所述第一容纳腔释放消毒气体;
[0007]循环组件,包括与出气孔连接的吸风结构,以及一端与吸风结构连接另一端与进气孔连接的送风结构,其中,吸风结构可将消毒气体抽出,送风结构可将消毒气体送入至第一容纳腔内,从而形成循环风道。
[0008]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吸风结构包括与出气孔连接的吸气腔,其中,吸气腔靠近出气孔的一侧与出气孔连通,吸气腔远离出气孔的一侧设有风机,以抽出第一容纳腔内的消毒气体。
[0009]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吸气腔远离第一容纳腔的一侧设有盖板,对吸气腔形成密封,其中,盖板靠近风机的一侧设有通风孔,且该通风孔与风机连通。
[0010]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送风结构包括与通风孔连通的通风管,该通风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气腔和第二输气腔,其中,第一输气腔与通风孔连接,并对通风孔形成密封,实现对第一容纳腔内的消毒气体抽出。
[0011]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第二输气腔与进气孔连通,并对进气孔形成密封,以将从第一容纳腔流出的消毒气体送入至第一容纳腔内,从而形成循环风道。
[0012]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消毒器为可产生消毒气体的紫外灯管,该消毒气体为臭氧,所述消毒器通过释放臭氧以及紫外光线对第一容纳腔内的器具进行消杀。
[0013]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消毒盖朝向第一容纳腔的一侧设有置物腔,用以放置消毒器,其中,置物腔的大小与消毒器相匹配。
[0014]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置物腔靠近第一容纳腔的一侧设有防护板,且该防护板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使得臭氧与紫外线穿过透气孔释放于待消毒器具上。
[0015]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消毒盖外侧设有与第一容纳腔旋转连接的旋转结构,通过旋转结构的周向旋转,实现消毒盖的开启与关闭。
[0016]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出气孔与进气孔分别设于第一容纳腔相对的两侧壁上,以拉长出气孔与进气孔之间的距离,使消毒气体可充分的进行循环。
[0017]在上述的一种消毒水槽中,所述水槽包括与第一容纳腔相邻设置的第二容纳腔,该第二容纳腔用于对器具进行清洗。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的一种消毒水槽,通过在消毒盖中设置可释放消毒气体与紫外光线的消毒器,对器具进行消杀,避免了器具的二次污染。
[0020](2)本技术的一种消毒水槽,通过在第一容纳腔外侧设置循环组件,使得第一容纳腔内的消毒气体可循环流动,避免靠近消毒器一侧的消毒气体过浓,使得器具的消杀更充分,且使得水槽的内部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0021](3)本技术的一种消毒水槽,通过将消毒盖设于第一容纳腔之上,并对第一容纳腔形成封闭,实现了器具放置的隔离与防尘。
[0022](4)本技术的一种消毒水槽,通过将出气孔与进气孔分别设于第一容纳腔相对的两侧壁上,使得连接出气孔与进气孔的通风管变长,消毒气体流动路径也随之变长,从而使得消毒气体可充分的进行循环。
[0023](5)本技术的一种消毒水槽,整体结构简单,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消毒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消毒水槽的爆炸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消毒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水槽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水槽;110、第一容纳腔;111、第一开口;112、出气孔;113、进气孔;120、第二容纳腔;121、第二开口;122、排水孔;2、消毒组件;200、消毒盖;210、旋转组件;220、置物腔;221、消毒器;222、固定杆;223、防护板;224、透气孔;3、循环组件;310、吸风结构;311、吸气腔;312、风机;313、开关阀;314、盖板;315、通风孔;320、送风结构;321、通风管;322、第一输气腔;323、第二输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0]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如图1

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毒水槽,包括水槽1,其上设有第一容纳腔110,与第一容纳腔110相邻设置的第二容纳腔120,与第一容纳腔110活动连接的消毒组件2,以及设于第一容纳腔110外壁并与第一容纳腔110连通的循环组件3;其中,所述第一容纳腔110设有第一开口111,与第一开口111相邻设置的出气孔112和进气孔113,所述消毒组件2包括覆盖于第一开口111上并与第一容纳腔110活动连接的消毒盖200,且消毒盖200朝向第一容纳腔110一侧设有消毒器221,所述消毒器221可对所述第一容纳腔110释放消毒气体;所述循环组件3,包括与出气孔112连接的吸风结构310,以及一端与吸风结构310连接另一端与进气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毒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槽(1),其上设有第一容纳腔(110),其中,第一容纳腔(110)设有第一开口(111),以及与第一开口(111)相邻设置的出气孔(112)和进气孔(113);消毒组件(2),包括覆盖于第一开口(111)上并与第一容纳腔(110)活动连接的消毒盖(200),其中,消毒盖(200)朝向第一容纳腔(110)一侧设有消毒器(221),所述消毒器(221)可对所述第一容纳腔(110)释放消毒气体;循环组件(3),包括与出气孔(112)连接的吸风结构(310),以及一端与吸风结构(310)连接另一端与进气孔(113)连接的送风结构(320),其中,吸风结构(310)可将消毒气体抽出,送风结构(320)可将消毒气体送入至第一容纳腔(110)内,从而形成循环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毒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结构(310)包括与出气孔(112)连接的吸气腔(311),其中,吸气腔(311)靠近出气孔(112)的一侧与出气孔(112)连通,吸气腔(311)远离出气孔(112)的一侧设有风机(312),以抽出第一容纳腔(110)内的消毒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消毒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腔(311)远离第一容纳腔(110)的一侧设有盖板(314),对吸气腔(311)形成密封,其中,盖板(314)靠近风机(312)的一侧设有通风孔(315),且该通风孔(315)与风机(3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消毒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结构(320)包括与通风孔(315)连通的通风管(321),该通风管(32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气腔(3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检生阳习文钱凯徐剑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欧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