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立君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451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包括拉钩组件,拉钩组件包括上撑开板、吸烟管和下板,上撑开板底面下方固定有吸烟管,上撑开板与下板均为一端向上弯折的L型板,上撑开板、下板的弯折端的顶部分别安装有把手一、把手二,把手一、把手二处分别通过螺钉连接弹簧片二、弹簧片三,弹簧片二与弹簧片三另一端铰接,上撑开板底面固定有斜板,斜板另一端与下板铰接,下板的弯折端的中部固定有齿条,齿条沿水平方向延伸,齿条穿过上撑开板的弯折部,并与上撑开板啮合连接,上撑开板上通过铰链二连接有卡扣,并通过卡扣与齿条锁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帮助术者更轻松精准的完成内窥镜下经腋窝入路的隆乳术,且操作简便易学,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提高了手术效率。提高了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
[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美容
,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
[
技术介绍
][0002]在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外科领域中,隆乳术是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医疗美容项目之一。随着国民对形体美学意识的提高,乳房的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的需求随之显著增长,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时对医疗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隆乳术已显露出很多并发症,因此有些整形外科专家致力于隆乳术技术层面上不断改进。随着腹腔镜、胸腔镜等在其他学科中顺利推广使用,一些有前瞻性创新性思维的整形外科医生将内窥镜引入到了隆乳术中,经过不断临床实践,内窥镜辅助经腋窝入路的隆乳术逐渐成为精准、安全、微创、高效医疗技术的主流。内窥镜有效的可视化操作空间需要确切的支撑才能实现,目前常用的内窥镜拉钩为分体或合体的U型拉钩,主要依靠助手的徒手上提牵拉实现撑开术区。经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传统的内窥镜拉钩具有以下缺点:
[0003](1)操作不便:患者位于平卧位,术区上方的组织较重,术者自行扶持牵拉U型拉钩时,单手无法很好的兼顾超声刀或者电刀以及内窥镜镜头的调节配合;而且传统拉钩很重,术者单手牵拉费力;而助手辅助拉钩时,由于站位位于术者对面,身体前倾,术中需要助手持续用力向上方抬起组织,牵拉组织没有可借力的支点,手腕部、腰部、腿部非常费力,容易劳损。
[0004](2)暴露不充分:由于术区直径范围大,拉钩上方组织较重,切口长度有限,限制了切口处的入路直径,由于拉钩的臂比较长,因此拉钩的头端需要更大的上提距离,因此可能暴露下皱襞附近的视野不充分,为术者的操作增加难度。
[0005](3)副损伤多:传统拉钩的手持操作是非恒定拉力,不稳定的开合力容易出现过度牵拉,对切口周围组织容易造成损伤。
[0006](4)不易掌握:传统拉钩对于助手的牵拉配合要求很高,掌握技巧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练习,牵拉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与术者思路不一致都容易很大程度影响术者操作精准性和效率。
[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能够帮助术者更轻松精准的完成内窥镜下经腋窝入路的隆乳术,且操作简便易学,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手术成本。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包括拉钩组件29,所述拉钩组件29包括上撑开板1、吸烟管2和下板3,所述上撑开板1底面下方固定有吸烟管2,所述吸烟管2用于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吸走,所述上撑开板1与下板3均为一端向上弯折的L型板,所述上撑开板1、下板3的弯折端的顶部分别安装有把手一4、把手二5,所述把手一4、把手二5处分别通过螺钉二6、螺钉三7连接有弹簧片二8、弹簧片三9,所述弹簧片二8与弹簧片
三9的另一端铰接,所述上撑开板1底面固定连接有一倾斜设置的斜板10,所述斜板10另一端通过铰链一11与下板3铰接,所述下板3的弯折端的中部固定有齿条12,所述齿条12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齿条12穿过上撑开板1的弯折部,并与上撑开板1啮合连接,所述上撑开板1上通过铰链二13连接有卡扣14,并通过卡扣14与齿条12锁定。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撑开板1上通过螺钉一15安装有弹簧片一16,所述弹簧片一16设置于卡扣14处,所述卡扣14的一端与弹簧片一16配合连接,所述卡扣14另一端与齿条12上的齿啮合连接,使用时通过弹簧片一16、卡扣14和齿条12的配合实现松手后自动锁住。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烟管2采用激光焊接固定在上撑开板1上,所述吸烟管2为一端向上弯折的L型管,所述吸烟管2向上弯折部的顶端装设有吸烟管接头17,并通过吸烟管接头17连接负压吸引设备,从而可将烟雾吸走,保证手术视野清晰。
[0011]进一步地,所述齿条12为弧形条状,所述齿条12上的齿沿水平弧形方向延伸布置,从而使得捏持把手一4和把手二5调节拉钩上下臂的开合时更加顺畅。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撑开板1上开设有观察窗18,所述观察窗18用于观察上部组织的手术情况。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镜鞘组件30,所述镜鞘组件30包括外管19和镜鞘主体20,所述外管19焊接固定在镜鞘主体20上,所述外管19上焊接固定有燕尾块雌一21、燕尾块雌二22,并通过燕尾块雌一21、燕尾块雌二22分别插入拉钩组件29上的燕尾块雄一23、燕尾块雄二24,所述燕尾块雄一23、燕尾块雄二24焊接固定在上撑开板1上,所述上撑开板1上燕尾块雄二24处装设有吊紧螺钉25,并通过吊紧螺钉25与外管19拧紧固定。
[0014]进一步地,所述镜鞘主体20内装有四氟环26,所述四氟环26上开有槽,所述四氟环26外侧设置有固定螺母27,所述固定螺母27用于防止四氟环26脱落,所述镜鞘主体20上装设有紧固螺钉28,所述紧固螺钉28用于固定插入镜鞘组件30内的内窥镜,且压紧后即可将内窥镜固定,并能够保证不会压坏内窥镜。
[0015]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考虑到手术操作效率和精准性、以及为术者助手的减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自动拉钩,其设计合理可行、操作方便简单、切口暴露充分,且经多次临床测试,不但可以大大减少助手的工作量,甚至可以取代助手,帮助术者更轻松精准的完成内窥镜下经腋窝入路的隆乳术;而且,本技术由于术野暴露充分、操作简便易学,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手术成本。可见,本技术所述的新型乳房内窥自动镜拉钩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工具,可使隆乳术向精准化、舒适化、可视化、安全化方面迈进一大步。
[附图说明][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A向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中卡扣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镜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关闭状态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撑开状态示意图;
[0022]图7是图6中B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拉钩组件与镜鞘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上撑开板 2、吸烟管 3、下板 4、把手一 5、把手二6、螺钉二 7、螺钉三 8、弹簧片二 9、弹簧片三 10、斜板 11、铰链一12、齿条 13、铰链二 14、卡扣 15、螺钉一 16、弹簧片一 17、吸烟管接头18、观察窗 19、外管 20、镜鞘主体 21、燕尾块雌一 22、燕尾块雌二23、燕尾块雄一 24、燕尾块雄二 25、吊紧螺钉 26、四氟环 27、固定螺母28、紧固螺钉 29、拉钩组件 30、镜鞘组件 31、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以下进一步说明:
[0026]如附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包括拉钩组件29,拉钩组件29包括上撑开板1、吸烟管2和下板3,上撑开板1底面下方固定有吸烟管2,吸烟管2用于将手术过程中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拉钩组件(29),所述拉钩组件(29)包括上撑开板(1)、吸烟管(2)和下板(3),所述上撑开板(1)底面下方固定有吸烟管(2),所述吸烟管(2)用于将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吸走,所述上撑开板(1)与下板(3)均为一端向上弯折的L型板,所述上撑开板(1)、下板(3)的弯折端的顶部分别安装有把手一(4)、把手二(5),所述把手一(4)、把手二(5)处分别通过螺钉二(6)、螺钉三(7)连接有弹簧片二(8)、弹簧片三(9),所述弹簧片二(8)与弹簧片三(9)的另一端铰接,所述上撑开板(1)底面固定连接有一倾斜设置的斜板(10),所述斜板(10)另一端通过铰链一(11)与下板(3)铰接,所述下板(3)的弯折端的中部固定有齿条(12),所述齿条(12)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齿条(12)穿过上撑开板(1)的弯折部,并与上撑开板(1)啮合连接,所述上撑开板(1)上通过铰链二(13)连接有卡扣(14),并通过卡扣(14)与齿条(12)锁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开板(1)上通过螺钉一(15)安装有弹簧片一(16),所述弹簧片一(16)设置于卡扣(14)处,所述卡扣(14)的一端与弹簧片一(16)配合连接,所述卡扣(14)另一端与齿条(12)上的齿啮合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乳房内窥镜自动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烟管(2)采用激光焊接固定在上撑开板(1)上,所述吸烟管(2)为一端向上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立君徐海倩李美佳万谦
申请(专利权)人:郝立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