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44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1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延时电路、充电管理芯片U1和MOS管V8,充电管理芯片U1的控制引脚DRV与MOS管V8的栅极连接,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三极管V2、三极管V4、三极管V5和MOS管V6。电池BAT充满电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CHRG为高电平,引脚DONE为低电平,使三极管V5截止,同时MOS管V8断开,充电管理芯片U1停止供电,锂电池BAT停止充电。锂电池BAT停止充电。锂电池BAT停止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电路领域,尤其是一种低功耗的锂电池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很多带电池的产品,充电时,虽然电池充满电,但充电管理芯片一直处于供电状态,充电管理芯片长时间工作,有火灾的安全隐患,且浪费电源。另外,也有产品的充电电路使用单片机来控制通断,但单片机设计电路复杂,过程繁琐,而且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待机功耗低,电路结构简单,价格低。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延时电路、充电管理芯片U1和MOS管V8,充电管理芯片U1的控制引脚DRV与MOS管V8的栅极连接,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三极管V2、三极管V4、三极管V5和MOS管V6,电源VCC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给电容C1充电,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与电阻R3之间,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与MOS管的栅极和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5的基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DONE连接,所述MOS管V6的源极与电源VCC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DONE和引脚CHRG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二极管V7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VCC和MOS管V8的源极连接。本技术原理:充电过程:接通电源VCC后,延时电路开始工作,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对电容C1充电,此时三极管V2的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V2导通,同时使三极管V4和MOS管V6导通,电源通过MOS管对充电管理芯片U1供电,对锂电池BAT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管理芯片 U0的引脚CHRG为低低电平,引脚DONE为高电平,使三极管V5导通,这样在延时电路停止工作后,可持续导通MOS管,给充电管理芯片U1和电池BAT充电。断电过程:电池BAT充满电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CHRG为高电平,引脚DONE为低电平,使三极管V5截止,同时MOS管V8断开,充电管理芯片U1停止供电,锂电池BAT停止充电。
[0005]作为改进,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1的型号为CN3765。
[0006]作为改进,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发光二极管V11与引脚CHRG连接。
[0007]作为改进,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肖特二极管V12与引脚DONE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依次通过二极管V7、肖特二极管V13与引脚DONE连接。
[000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09]本技术延时电路解决充电管理芯片长时间工作,有火灾的安全隐患,且浪费电源的问题,且无需单片机,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电路图。
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所示,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延时电路、充电管理芯片U1和MOS管V8,充电管理芯片U1的型号为CN3765,充电管理芯片U1的控制引脚DRV与MOS管的栅极连接,用于控制MOS管V8的通断。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三极管V2、三极管V4、三极管V5和MOS管V6,电源VCC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给电容C1充电,电容C1的负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与电阻R3之间,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依次通过二极管V2和电阻R4后与三极管V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分别与MOS管的栅极和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5的基极依次通过电阻R8和肖特二极管V13后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DONE连接,所述MOS管V6的源极与电源VCC连接,MOS管V6的栅极通过电阻R7与源极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发光二极管V11和电阻R10后与与充电管理芯片U1引脚CHRG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肖特二极管V12和电阻R11后与与充电管理芯片U1引脚DONE连接,所述MOS管V6的漏极通过二极管V7分别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VCC和MOS管V8的源极连接,MOS管V8的漏极与锂电池BAT连接。
[0013]本技术原理:充电过程:接通电源VCC后,延时电路开始工作,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对电容C1充电,此时三极管V2的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V2导通,同时使三极管V4和MOS管V6导通,电源通过MOS管对充电管理芯片U1供电,对锂电池BAT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管理芯片 U0的引脚CHRG为低低电平,引脚DONE为高电平,使三极管V5导通,这样在延时电路停止工作后,可持续导通MOS管,给充电管理芯片U1和电池BAT充电。断电过程:电池BAT充满电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CHRG为高电平,引脚DONE为低电平,使三极管V5截止,同时MOS管V8断开,充电管理芯片U1停止供电,锂电池BAT停止充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包括延时电路、充电管理芯片U1和MOS管V8,充电管理芯片U1的控制引脚DRV与MOS管V8的栅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容C1、三极管V2、三极管V4、三极管V5和MOS管V6,电源VCC通过电阻R2和电阻R3给电容C1充电,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在电阻R2与电阻R3之间,三极管V2的发射极与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与MOS管的栅极和三极管V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V5的基极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引脚DONE连接,所述MOS管V6的源极与电源VC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银刘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飞达音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