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306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佩戴长时间挤压背部造成背部形成一定的印痕,挤压的部位长时间没有对其进行通风等问题;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出端设置有主架,所述主架的两侧均搭接有软带,所述软带的一侧连接有副架,所述主架的中部设置有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控制球、控制弹簧和内部槽,本方案通过副架和主架均安装在患者背部的设置,可以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支撑,达到矫形的效果,而且使其中一组主架可以进行抬升,达到对支撑部位通风的效果,并且在提升主架的时候能够控制主架对部位进行吹风处理,在主架提升的时候使旋转柱进行旋转。在主架提升的时候使旋转柱进行旋转。在主架提升的时候使旋转柱进行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脊柱矫形
,尤其涉及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

技术介绍

[0002]脊柱矫正学是一门哲学与科学艺术的综合。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人体的整体研究,注重人体内部各器官及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与物理平衡的方法,市面上大多数为通过佩戴矫正板对脊柱进行矫正,由于矫正板具有一定的硬度,通过佩戴带长时间挤压在背部造成背部形成一定的印痕,并且挤压的部位长时间没有对其进行通风,使佩戴人产生不适,由于挤压的部位需要保证一定的支撑,对其进行通风的时候还需要保证矫形器的稳定性,故需要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能够保证整体的通风性,并且对矫形部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0003]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用于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该方案设计的矫形器能够在保证一定支撑性的同时,使得每一组主架和副架均可以进行提升一段距离,并且在一组进行抬升一段距离的时候其余组稳稳的支撑在背部,使患者支撑的部位都可以进行通风。
[0005]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包括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出端设置有主架,所述主架的两侧均搭接有软带,所述软带的一侧连接有副架,所述主架的中部设置有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控制球、控制弹簧和内部槽,所述内部槽开设于主架的中部,所述控制球滑动设置于主架的底部,所述主架的两侧均设置有边部驱动机构,所述边部驱动机构包括边部管和挤压阀,所述副架的下方设置有中部驱动机构,所述中部驱动机构包括旋转环。
[0006]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0007](1)本方案设计的矫形器能够在保证一定支撑性的同时,使得每一组主架和副架均可以进行提升一段距离,并且在一组进行抬升一段距离的时候其余组稳稳的支撑在背部,使患者支撑的部位都可以进行通风,并且通风过后进行复位使其具有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矫形器佩戴无法保证通风性的同时保证其稳定性,并且在主架或副架进行提升的时候能够使两组机构之间的驱动,使主架上的机构对中部进行按摩或使副架上的机构对点进行旋转按摩,用于缓解支撑部位的疲劳;
[0008](2)本方案通过副架和主架均安装在患者背部的设置,可以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支撑,达到矫形的效果,而且使其中一组主架可以进行抬升,达到对支撑部位通风的效果,并且在提升主架的时候能够控制主架对部位进行吹风处理,在主架提升的时候使旋转柱进行旋转,达到对接触部位按摩的效果,可以进行缓解因为挤压部位挤压时间过长产生的痛感。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示意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切割示意图;
[0011]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单独显示示意图;
[0012]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3]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14]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侧面示意图;
[0015]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侧视示意图;
[0016]图8为本专利技术按摩块顶部切割示意图;
[0017]图9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悬空示意图;
[0018]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号块剖面示意图。
[0019]图中:1、板体;2、电动推杆;3、主架;4、软带;5、副架;6、控制球;7、控制弹簧;8、内部槽;9、旋转环;10、旋转柱;11、通孔;12、按摩块;13、一号块;14、一号齿轮;15、二号块;16、二号齿轮;17、提升槽;18、主提升块;19、副提升块;20、主块;21、副块;22、单向推杆;23、单向块;24、主弹簧;25、摩擦推杆;26、边部管;27、挤压阀;28、一号弹簧;29、二号弹簧;30、三号弹簧;31、四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0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002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如附图1

10所示,下边对本方案进行介绍,本方案是佩戴在背部的,在现有技术中可以调节佩戴带的松紧程度,本方案在进行佩戴的时候电动推杆2处在说明书附图1在的状态,这个时候并没有伸出,当佩戴完成后同时控制本方案的所有电动推杆2进行伸出,直到该组的控制球6进行挤压(这里需要介绍一下控制弹簧7,控制弹簧7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本方案中的附图均为控制弹簧7处在原长状态,而当电动推杆2启动的时候以控制弹簧7产生一定压力为停止信号,这里的一定压力是当控制球6的底部和主架3的底部完成吻合的时候作为停止信号,故本方案的主架3和副架5均可以接触到皮肤),而当电动推杆2停止伸出的时候,板体1会自动固定该组主架3和副架5,使其不可后退,这样使每一组都可以进行稳定维持在背部,这样就相当于组成了一个完成的板,具有一定的支持性,为本方案的核心点通风做出了铺垫,因为整组组合起来很稳固,故一组进行轻微活动是对整组的稳定性影响较小的,下边介绍本方案的核心点,本方案的主架3和副架5均可进行短暂抬升,并且是主架3抬升的时候,副架5不抬升,而副架5进行抬升的时候主架3不进行抬升,有且只有一个进行抬升,下边介绍主架3抬升的效果,在主架3进行抬升的时候副架5处在不动状态,主架3两侧的边部管26能够带动旋转柱10进行旋转(因为旋转柱10的的一侧开设有一个螺旋槽,该槽刚好搭接在边部管26上,当主架3进行移动的时候会带动旋转柱10进行旋转,达到旋转按摩皮肤的效果,并且边部管26的一端连通内部槽8,另一端滑动设置有挤压阀27,当主架3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是就会使旋转柱10上的一个凸起挤压挤压阀27(通孔11的顶部进入孔的位置刚好与这个凸起进行吻合,并且主架3的最高提升
高度时,边部管26和通孔11进入端刚好圆心吻合,边部管26为硬管),使挤压阀27进行打开,使气体能够从边管到达通孔11内部,完成排气,使旋转柱10也进行排气通风,这时代表了本方案主架3提升的最大距离,而且主架3进行提升的时候控制球6会进行复位,相当于主架3进行伸出,使内部槽8能够对控制球6的边部进行出气通风,因为经过皮肤和主架3的挤压使得控制球6堵住了内部通道的一个口,无法进行通风,只有主架3进行提升的时候控制球6相当于打开了这个口可以进行通风,最终的效果就是主架3提升,旋转柱10和控制球6一起进行通风,达到中部和边部同时通风的效果,这就是主架3提升的带来的效果,下边介绍副架5提升的效果,副架5看似为左右对称的设置,其实为一个整体,只不过这个整体的底部中短和主架3进行连接,软带4的设置刚好能够连接两者,使其可以进行活动,副架5进行提升的时候,这时由于副架5的下方具有一个一体设置有圆块刚好搭接在旋转环9的边部(旋转环9的边部开设有一个槽,这个槽使得副架5可以搭接在上边,当副架5向上移动的时候会使得旋转环9进行旋转,这一点和旋转柱10旋转的原理一致),使其能够控制旋转环9进行旋转,旋转环9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包括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上表面安装有电动推杆(2),所述电动推杆(2)的伸出端设置有主架(3),所述主架(3)的两侧均搭接有软带(4),所述软带(4)的一侧连接有副架(5),所述主架(3)的中部设置有通风机构,所述通风机构包括控制球(6)、控制弹簧(7)和内部槽(8),所述内部槽(8)开设于主架(3)的中部,所述控制球(6)滑动设置于主架(3)的底部,所述主架(3)的两侧均设置有边部驱动机构,所述边部驱动机构包括边部管(26)和挤压阀(27),所述副架(5)的下方设置有中部驱动机构,所述中部驱动机构包括旋转环(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管(26)的一侧滑动设置有可挤压的挤压阀(27),所述副架(5)的中部转动设置有可旋转的旋转柱(10),所述旋转柱(10)的一侧搭接有边部管(26),所述旋转环(9)转动设置于主架(3)的上表面,所述副架(5)的下方搭接有旋转环(9),所述旋转柱(10)的内部开设有通孔(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3)的下表面设置有中部按摩机构,所述中部按摩机构包括按摩块(12),所述按摩块(12)滑动设置于主架(3)的下表面,所述按摩块(12)的顶部滑动设置有旋转环(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脊柱外科用矫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主架抬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超崔金凤
申请(专利权)人:驻马店市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