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泵装置及其充气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522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0
本公开的气泵装置及充气设备,包括:装置本体、第一旋钮、第二旋钮、充、放气组件。第一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连通/隔绝容纳腔的出气部,第二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连通/隔绝容纳腔的充气部;放气组件由第一旋钮驱动以切换自身第一气道连通于容纳腔或进气部;充气组件由第二旋钮驱动以切换自身第二气道连通或隔绝于容纳腔;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被操作使切换气口与出气部连通、及第二气道连通容纳腔,形成吸气部经第三气道到出气部的放气通路,或使第二气道与容纳腔隔绝、第一气道与进气部连通时,形成充气部经第三气道至进气部的充气通路。在充放气操作中部件皆使用,结构简单紧凑小巧,可靠性、效率好。效率好。效率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泵装置及其充气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气泵
,尤其涉及气泵装置及其充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内置气泵结构可能会比较复杂。复杂结构会引发成本增加及可靠性(如气密性)问题以及效率损失的问题。比如,气泵复杂结构产生的空气管路和许多必须在结构上互相匹配的部件,经常导致在充气过程中的大量的气流损失和空气泄露造成充气缓慢。而且,现有的内置气泵对应放气、充气的不同状态各自配备一套部件,因此在使用时必然存在一套部件闲置,导致气泵体积大且充放气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气泵装置及其充气设备,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0004]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泵装置,应用于具有设备气囊的充气设备,包括:装置本体、第一旋钮、第二旋钮、放气组件、及充气组件;所述装置本体具有容纳放气组件和充气组件的容纳腔,并形成有包括:连通设备气囊的吸气部和进气部;连通放气组件和充气组件的第三气道;连通进气部、且可开闭地连通第一气道的第四气道;以及,连通容纳腔和第三气道的第五气道;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可深入或远离的相对运动地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切换同容纳腔之间连通/隔绝状态的出气部,所述第二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切换同容纳腔之间连通/隔绝状态的充气部,且所述出气部和充气部还连通于外部;放气组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一气道,所述放气组件由第一旋钮驱动以切换第一气道连通于容纳腔或进气部;其中,放气组件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一气道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同所述出气部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相同;充气组件,设有连通所述吸气部的第二气道,所述充气组件由第二旋钮驱动以切换第二气道连通或隔绝于容纳腔;其中,所述充气组件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二气道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同所述充气部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相异;其中,当所述第一旋钮驱动放气组件至令第一气道与出气部连通、及所述第二旋钮驱动充气组件至令第二气道连通容纳腔时,形成吸气部、第二气道、第五气道、第三气道、第一气道至出气部的对设备气囊的放气通路;当所述第二旋钮驱动充气组件至令第二气道与容纳腔隔绝、及所述第一旋钮驱动放气组件至令第一气道与进气部连通时,形成充气部、第五气道、第三气道、第一气道、第四气道至进气部的对设备气囊的充气通路。
[0005]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泵壳、盖板、隔板及底板;所述泵壳,具有沿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连通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空间;所述第一端部设置连通所述容纳腔的第一通气部、及连通容纳腔的第二通气部;所述盖板,设于所述泵壳的第一端部,对应第一通气部贯穿设置第一旋钮且对应第二通气部贯穿设置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分别被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导向为旋动时作出深入或远离
所述泵壳的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旋钮朝向泵壳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在随第一旋钮深入至压触泵壳时,与第一旋钮间围成隔绝所述出气部于第一通气部的第一隔罩;所述第二旋钮朝向泵壳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在随第二旋钮深入至压触泵壳时,与第二旋钮间围成隔绝所述充气部于第二通气部的第二隔罩;所述隔板、及所述底板,由近至远地叠设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隔板与泵壳之间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隔板与底板之间腔室内形成所述第三气道;所述隔板设有所述吸气部、及连通容纳腔和第三气道以形成所述第五气道的中间通气部;所述进气部贯通所述底板及隔板设置。
[0006]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设有对应穿设第一旋钮的第一贯穿部,以及对应穿设第二旋钮的第二贯穿部;所述第一贯穿部对应第一旋钮侧面的壁面设有沿旋动周向靠近泵壳的第一导向槽、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导向槽靠近泵壳一端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旋钮周侧面设有卡合所述第一导向槽并能随旋动沿第一导向槽运动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二贯穿部对应第二旋钮侧面的壁面设有沿旋动周向靠近泵壳的第二导向槽、以及连通所述第二导向槽靠近泵壳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旋钮周侧面设有卡合所述第二导向槽并能随旋动沿第二导向槽运动的第二限位块。
[0007]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放气组件包括:第一伸缩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旋钮且相对的另一端形成第二通气口,且侧壁上设有切换气口;所述切换气口和第二通气口连通形成第一气道;第一套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开放端和第二开放端、以及贯通第一开放端和第二开放端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一套件部分穿透隔板使第二开放端密接地连通所述第三气道,且第一开放端连通于容纳腔;所述第一开放端供所述第一伸缩件伸入其内部空间,且第二开放端与第二通气口连通;第一套件设有连通于第二开放端和进气部的第三通气口;其中,当所述第一伸缩件处于第一伸缩位置,所述切换气口连通容纳腔,并且第一伸缩件的侧壁挡闭所述第三通气口以隔绝所述切换气口于进气部;当所述第一伸缩件处于第二伸缩位置,所述切换气口连通第三通气口以与所述进气部连通。
[0008]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一端定位连接于所述第一旋钮;第一套接体,与第一套件伸缩配合地套合,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通气口,且在靠近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处设有所述切换气口;所述第一套接体还设有第一端内壁面沿延伸方向朝底板延伸的第一导接部,所述底板设有与第一轴套位置对应的第二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和第二导接部供与一第一复位弹簧两端抵接地套合。
[0009]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组件包括:第二伸缩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旋钮;第二套件,具有第三开放端和第四开放端、以及连通第三开放端和第四开放端的内部空间,所述第三开放端可被开闭地供第二伸缩件另一端伸入其内部空间,所述第四开放端连通所述吸气部形成所述第二气道;其中,当所述第二伸缩件处于第三伸缩位置,所述第二伸缩件塞闭所述第三开放端以隔绝吸气部经第二气路至容纳腔的通路;当所述第二伸缩件处于第四伸缩位置,导通所述吸气部经第二气路至容纳腔的通路。
[0010]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伸缩件包括:第二连接杆,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旋钮;塞部,形成于第二连接杆另一端,用于塞闭所述第三开放端;所述第二连接杆套合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两端分别抵接第二旋钮和装置本体中泵壳表面。
[0011]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部设有至少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
侧;和/或,所述第三通气口和切换气口分别设有至少一对,相互之间每个第三通气口与切换气口一一对应。
[0012]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气泵装置包括:叶片,设于所述第三气道中,被配置成轴向或者侧向方式沿第三气道驱动气流;驱动电机,设于容纳腔,驱动连接所述叶片;且所述驱动电机还耦合到装置本体表面的电源开关;和/或,所述装置本体中的泵壳形成向第一端部开口的电源腔,所述电源腔供放置电性连接驱动电机的电源线或电池;设于所述泵壳的第一端部的盖板具有位置对应地盖合所述开口的可开闭的门体;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具有设备气囊的充气设备,包括:装置本体、第一旋钮、第二旋钮、放气组件、及充气组件;所述装置本体具有容纳放气组件和充气组件的容纳腔,并形成有包括:连通设备气囊的吸气部和进气部;连通放气组件和充气组件的第三气道;连通进气部、且可开闭地连通第一气道的第四气道;以及,连通容纳腔和第三气道的第五气道;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可深入或远离的相对运动地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切换同容纳腔之间连通/隔绝状态的出气部,所述第二旋钮设有随自身运动位置变化切换同容纳腔之间连通/隔绝状态的充气部,且所述出气部和充气部还连通于外部;放气组件,设有连通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一气道,所述放气组件由第一旋钮驱动以切换第一气道连通于容纳腔或进气部;其中,放气组件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一气道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同所述出气部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相同;充气组件,设有连通所述吸气部的第二气道,所述充气组件由第二旋钮驱动以切换第二气道连通或隔绝于容纳腔;其中,所述充气组件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二气道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同所述充气部与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隔绝状态相异;其中,当所述第一旋钮驱动放气组件至令第一气道与出气部连通、及所述第二旋钮驱动充气组件至令第二气道连通容纳腔时,形成吸气部、第二气道、第五气道、第三气道、第一气道至出气部的对设备气囊的放气通路;当所述第二旋钮驱动充气组件至令第二气道与容纳腔隔绝、及所述第一旋钮驱动放气组件至令第一气道与进气部连通时,形成充气部、第五气道、第三气道、第一气道、第四气道至进气部的对设备气囊的充气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泵壳、盖板、隔板及底板;所述泵壳,具有沿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连通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空间;所述第一端部设置连通所述容纳腔的第一通气部、及连通容纳腔的第二通气部;所述盖板,设于所述泵壳的第一端部,对应第一通气部贯穿设置第一旋钮且对应第二通气部贯穿设置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分别被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导向为旋动时作出深入或远离所述泵壳的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旋钮朝向泵壳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在随第一旋钮深入至压触泵壳时,与第一旋钮间围成隔绝所述出气部于第一通气部的第一隔罩;所述第二旋钮朝向泵壳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在随第二旋钮深入至压触泵壳时,与第二旋钮间围成隔绝所述充气部于第二通气部的第二隔罩;所述隔板、及所述底板,由近至远地叠设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隔板与泵壳之间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隔板与底板之间腔室内形成所述第三气道;所述隔板设有所述吸气部、及连通容纳腔和第三气道以形成所述第五气道的中间通气部;所述进气部贯通所述底板及隔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设有对应穿设第一旋钮的第一贯穿部,以及对应穿设第二旋钮的第二贯穿部;所述第一贯穿部对应第一旋钮侧面的壁面设有沿旋动周向靠近泵壳的第一导向槽、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导向槽靠近泵壳一端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旋钮周侧面设有卡合所述第一导向槽并能随旋动沿第一导向槽运动的第
一限位块;所述第二贯穿部对应第二旋钮侧面的壁面设有沿旋动周向靠近泵壳的第二导向槽、以及连通所述第二导向槽靠近泵壳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旋钮周侧面设有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应安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思特美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