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179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属于诱捕器技术领域。为解决缺少杨扇舟蛾专门诱捕器且获取活体较少,利现有诱捕器捕捉时可能包含大量其他蛾类,获取样本准确率低问题。装置主体连接有诱捕部件,诱捕部件包括防雨罩和防雨罩下方的诱捕剂放置管,诱捕剂放置管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防雨罩与装置主体可拆卸连接,装置主体内部设有沙漏状的诱捕腔,诱捕剂放置管的底部位于沙漏状的诱捕腔中间处上方,诱捕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黑光灯,诱捕腔的底部可拆卸设有储存部件。针对性较强,可获得全部为雄性或雌性的杨扇舟蛾,获取样本的准确率较高且可对性别进行分类;可防止诱捕后的杨扇舟蛾大量飞出,且可拆卸的储存装置可便于获取样本,方便操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


[0001]本技术涉及诱捕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

技术介绍

[0002]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Denis&Schifferm
ü
ller,1775)是舟蛾科扇舟蛾属的一种动物,形态特征中的雄性体长为11mm

17mm,雌性体长为14mm

22mm;翅展雄性体长为26mm

37mm,雌性体长为34mm

43mm。杨扇舟蛾几乎遍布各地,欧洲、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分布,属于一种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均有害的虫种。
[0003]杨扇舟蛾的治理方法包括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打孔注药防治和化学防治,由于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在幼虫期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主要采用黑光灯或诱虫剂、释放天敌、对杨树打孔注药或采用杀虫剂对杨扇舟蛾进行大范围灭杀,但在对杨扇舟蛾研究过程中,需要捕捉一定数量的活体,而上述方法难以获取活体杨扇舟蛾,且现有诱捕器中没有针对杨扇舟蛾专门设置的,捕捉到的活体蛾类可能包含有大量的其他种类,获取样本的准确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5]为了解决缺少针对杨扇舟蛾的专门诱捕器且获取的活体较少,利用现有诱捕器捕捉时可能包含大量其他蛾类,获取样本准确率低的问题。
[0006]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包括桶状的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诱捕部件,所述诱捕部件包括防雨罩和防雨罩下方的诱捕剂放置管,所述诱捕剂放置管内用于放置性激素诱捕剂,所述诱捕剂放置管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防雨罩与装置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装置主体内部设有沙漏状的诱捕腔,所述诱捕剂放置管的底部位于沙漏状的诱捕腔中间处上方,所述诱捕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黑光灯,所述诱捕腔的底部可拆卸设有储存部件且与储存部件可连通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储存部件包括下端开口的桶状的部件外壳,所述部件外壳的上方开设有扇形的穿过口,所述部件外壳的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与部件外壳的内壁转动连接,还包括封堵板和连杆,所述连杆贯穿底板后的端部设有与穿过口形状相匹配的封堵板,穿过底板的连杆上设有拨动板,所述部件外壳与装置主体通过螺纹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防雨罩的下方设有诱捕部件连接架,所述诱捕部件连接架包括至少两个竖杆和竖杆底部的环形圈,所述环形圈的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环形圈与装置主体通过螺纹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诱捕剂放置管与防雨罩可拆卸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主体的内壁上设有诱捕部件连接腔,所述诱捕部件连接腔的内壁设有与环形圈相匹配的螺纹,所述诱捕部件连接腔的高度大于竖杆的长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诱捕剂放置管的下端面与诱捕腔内壁的距离大于杨扇舟蛾的体宽。
[0013]进一步地,所述沙漏状的诱捕腔的中间处直径为杨扇舟蛾体宽的1倍

1.5倍。
[0014]进一步地,靠近诱捕腔底部的侧壁上设有环形的黑光灯。
[0015]进一步地,所述部件外壳为透明部件外壳。
[0016]进一步地,所述部件外壳的侧壁上设有胶粘层。
[00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装置主体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诱捕部件,诱捕部件包括防雨罩和防雨罩下方的诱捕剂放置管,诱捕剂放置管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防雨罩与装置主体可拆卸连接,装置主体内部设有沙漏状的诱捕腔,诱捕剂放置管的底部位于沙漏状的诱捕腔中间处上方,诱捕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黑光灯,诱捕腔的底部可拆卸设有储存部件;
[0019]诱捕过程中,需要将本装置放置在杨树上,在诱捕剂放置管内放置杨扇舟蛾的性激素诱捕剂,杨扇舟蛾被吸引后进入至沙漏状的诱捕腔内,同时在诱捕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的黑光灯吸引下,通过沙漏状诱捕腔的中间处后进入诱捕腔下方的储存部件内,再将储存部件取下即可获取具有活体的杨扇舟蛾样本;
[0020]由于在诱捕剂放置管内放置的是杨扇舟蛾的性激素诱捕剂,针对性较强,可获得全部为雄性或雌性的杨扇舟蛾,获取样本的准确率较高且可对性别进行分类;进入诱捕腔内的杨扇舟蛾在黑光灯的吸引下可进入储存部件内,由于诱捕腔为沙漏状,可防止诱捕后的杨扇舟蛾大量飞出,且可拆卸的储存装置可便于获取样本,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诱捕部件的立体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储存部件的立体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封堵件的立体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装置主体;2、防雨罩;3、固定环;4、诱捕剂放置管;5、诱捕部件连接架;6、诱捕部件连接腔;7、诱捕腔;8、黑光灯;9、底架;10、储存部件;11、封堵件;1001、滑槽;1101、封堵板;1102、滑块;1103、连杆;1104、底板;1105、拨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0]具体实施方案一: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包括桶状的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诱捕部件,所述诱捕部件包括防雨罩2和防雨罩2下方的诱捕剂放置管4,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内用于放置性激素诱捕剂,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防雨罩2与装置主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设有沙漏状的诱捕腔7,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的底部位于沙漏状的诱捕腔7中间处上方,所述诱捕腔7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黑光灯8,所述诱捕腔7的底部可拆卸设有储存部件10且与储存部件10可连通设置。
[0031]诱捕过程中,需要将本装置放置在杨树上,在诱捕剂放置管4内放置杨扇舟蛾的性激素诱捕剂,杨扇舟蛾被吸引后进入至沙漏状的诱捕腔7内,同时在诱捕腔7靠近底部的侧壁上的黑光灯8吸引下,通过沙漏状诱捕腔7的中间处后进入诱捕腔7下方的储存部件10内,再将储存部件10取下即可获取具有活体的杨扇舟蛾样本;
[0032]由于在诱捕剂放置管4内放置的是杨扇舟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桶状的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诱捕部件,所述诱捕部件包括防雨罩(2)和防雨罩(2)下方的诱捕剂放置管(4),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内用于放置性激素诱捕剂,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防雨罩(2)与装置主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设有沙漏状的诱捕腔(7),所述诱捕剂放置管(4)的底部位于沙漏状的诱捕腔(7)中间处上方,所述诱捕腔(7)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黑光灯(8),所述诱捕腔(7)的底部可拆卸设有储存部件(10)且与储存部件(10)可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部件(10)包括下端开口的桶状的部件外壳,所述部件外壳的上方开设有扇形的穿过口,所述部件外壳的底部设有底板(1104),所述底板(1104)与部件外壳的内壁转动连接,还包括封堵板(1101)和连杆(1103),所述连杆(1103)贯穿底板(1104)后的端部设有与穿过口形状相匹配的封堵板(1101),穿过底板(1104)的连杆(1103)上设有拨动板(1105),所述部件外壳与装置主体(1)通过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杨扇舟蛾诱捕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榕耿维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