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20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该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包括板状复合结构,其中:板状复合结构贴合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从建筑物表面向外依次包括第一纤维层、金属层及第二纤维层,板状复合结构具有柔性,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上后随着建筑物表面形状的变化而变化。该复合结构中的板状复合结构具有截面高度低,展开面积大和受力分散的特点,与建筑物界面胶接充分后贴合性好的优势,可以有效提供支撑,能够为在施工空间狭小的建筑物提供快速补强和增加承载力,尤其适用于安装内部小限界建筑物和隧道的情形。该复合结构能够非常有效、灵活、快速的为施工者提供一种新的可靠选择,实现被加固建筑物的寿命延长。实现被加固建筑物的寿命延长。实现被加固建筑物的寿命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加固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内部小空间的建筑物或隧道设施等越来越多,这些内部小空间的建筑物或隧道设施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老化或受外界环境变化等作用力的影响,造成原结构承载力不够或结构混凝土脱落,需要对局部位置进行补强加固。然而待补强处不都是宽阔的空间,不易于施工,尤其是在施工中存在着可利用空间高度不够和正在运营使用的情况下,大截面的加固材料会影响空间、传统的材料又不能满足绝缘、防腐、阻燃性要求及施工周期过长,工艺复杂,影响正常运营使用,而运营管理单位提供的施工期限又很短,常会导致施工难以开展,无法实施结构加固。此外,在狭小空间内设置的补强加固结构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截面小、强度大、耐腐蚀、绝缘性好、安装效率高及成本低等因素,以便为施工者提供一种可靠、并能快速便捷现场安装的选择,实现被加固建筑物的承载力增强和使用寿命延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快速简单并能灵活组合的在施工现场装配式安装的建筑物复合结构装置,用以在施工空间狭小的建筑物提供快速补强和增加承载力,所述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包括板状复合结构,其中:
[0004]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贴合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从建筑物表面向外依次包括第一纤维层、金属层及第二纤维层,所述板状复合结构具有柔性,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上后随着建筑物表面形状的变化而变化。/>[0005]具体实施中,所述金属层为板状金属层或网状金属层。
[0006]具体实施中,所述网状金属层由金属丝编制形成或者由金属板镂空形成。
[0007]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纤维层包括玄武岩纤维层、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纤维层包括玄武岩纤维层、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种。
[0008]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纤维层为玄武岩纤维层。
[0009]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编织方向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编织方向相互交叉。
[0010]具体实施中,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还包括:
[0011]至少一个第一锚栓固定管,以使所述板状复合结构与建筑物表面锚栓连接,所述第一锚栓固定管贯穿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设置,两端具有延伸至管体外部的翻边部。
[0012]具体实施中,所述板状复合结构内部各层之间以及所述板状复合结构与建筑物表面之间均通过胶水粘合固定。
[0013]具体实施中,所述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还包括:
[0014]至少一个肋状固定构件,贴合设置在所述板状复合结构的外表面,用于将所述板状复合结构紧固在建筑物表面上。
[0015]具体实施中,所述肋状固定构件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金属管层和纤维层。
[0016]具体实施中,所述肋状固定构件的一端设置有进浆螺纹管,另一端设置有排气螺纹管。
[0017]具体实施中,所述金属管层包括多段首尾依次连接的金属管,各所述金属管之间通过内套管依次连接。
[0018]具体实施中,所述内套管包括第一小口端和第二小口端,其中:
[0019]所述第一小口端和所述第二小口端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金属管的截面形状相同,且所述第一小口端和所述第二小口端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金属管的截面面积,
[0020]所述内套管中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金属管的截面形状相同。
[0021]具体实施中,所述肋状固定构件还包括:
[0022]加强连接板,覆盖设置在所述内套管外部,所述加强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内套管一端的所述金属管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套管另一端的所述金属管固定连接。
[0023]具体实施中,所述肋状固定构件为由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组成的实心构件。
[0024]具体实施中,所述肋状固定构件还包括:
[0025]至少一个第二锚栓固定管,所述第二锚栓固定管贯穿所述肋状固定构件设置,两端具有延伸至管体外部的第二翻边部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7]在本申请中,该符合结构中的板状复合结构具有截面高度低,展开面积大和受力分散的特点,与建筑物界面胶接充分后贴合性好,带有第二锚栓固定管的肋状固定构件,具有强度大,截面小及重量轻的特点,第二锚栓固定管贯通设置于肋状固定构件、板状复合结构的正反面,通过用锚栓将其与建筑物基面叠合连接,可以共同受力,有利于增强补强效果,板状复合结构利用其宽阔面积,可加大承载补强面积,在板状复合结构中,将第二纤维层结构交叉设置于板状复合结构的外侧,将金属夹层结构设置于板状复合结构中心,再将第一纤维层设置于板状复合结构的另一面,本交叉设置的复合组合结构可充分发挥出纤维抗拉、防腐、绝缘和金属的刚度和延性特点,并可根据承载力强度的需要应用复合工艺依次重复叠加复合层;肋状固定构件可对板状复合结构起到局部加强承载力作用,该结构组合使用后,可与建筑物结构产生叠合力,使其与建筑物共同受力,增加整体承载力,肋状固定构件与板状复合结构二侧边缘相互叠合设置,防止板状复合结构边侧松散。上述各层之间通过锚栓、胶水将其与被加固结构连接,以形成层叠连接状态,通过上述材料的叠加设置,充分发挥板状复合结构和肋状固定构件各种材料复合后的优势,并优于原各单一材料的特性,其中肋状固定构件为复合结构提供了抗压、抗弯曲能力,板状复合结构为复合结构提供了共同受力承载能力,因而使得该复合结构能够为在施工空间狭小的建筑物提供快速补强和增加承载力,尤其适用于安装内部小限界建筑物和隧道的情形。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
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2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板状复合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及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的编织方向示意图;
[0032]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板状复合结构的剖面具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锚栓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具有第一锚栓固定管的板状复合结构的剖面图及俯视图;
[0034]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二锚栓固定管的肋状固定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面图;
[0035]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锚栓的肋状固定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及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6]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肋状固定构件的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包括板状复合结构,其中: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贴合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从建筑物表面向外依次包括第一纤维层、金属层及第二纤维层,所述板状复合结构具有柔性,固定在建筑物表面上后随着建筑物表面形状的变化而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为板状金属层或网状金属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金属层由金属丝编制形成或者由金属板镂空形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包括玄武岩纤维层、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纤维层包括玄武岩纤维层、碳纤维层、芳纶纤维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层为玄武岩纤维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编织方向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编织方向相互交叉。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锚栓固定管,以使所述板状复合结构与建筑物表面锚栓连接,所述第一锚栓固定管贯穿所述板状复合结构设置,两端具有延伸至管体外部的第一翻边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复合结构内部各层之间以及所述板状复合结构与建筑物表面之间均通过胶水粘合固定。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建筑物加固的复合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育敏张超王大润马可飞房倩
申请(专利权)人:国铁新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