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包箱,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微型计算机,所述箱体的下方设置有底箱,所述底箱上设置有多个电动驱动轮,所述底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池组以及用于探测箱体周边情况的3D激光雷达,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均与第一电池组电性连接,且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以及3D激光雷达分别与所述微型计算机电性连接;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用于存放包裹的存放室,所述存放室的侧壁上铰接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与箱体之间设置有门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方便旅客运输系统管理行李包裹,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行李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行包箱,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
技术介绍
[0002]在旅客运输系统中,旅客的随身携带行李包裹在进出站时主要采取旅客自行搬运的方式;有些运输系统中设置有行包托运系统,为旅客携带行李包裹提供了方便,使得旅客能够轻便出行,提高了旅客出行的舒适度。
[000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相关技术中的行包托运系统通常是将所有旅客的行李包裹放置到一起进行托运,当客流量增大时,行李包裹数量增加,增加了行李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风险,也为旅客运输系统为旅客管理行李包裹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用于方便旅客运输系统管理旅客的行李包裹,减少客流量增大时行李包裹发生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微型计算机,所述箱体的下方设置有底箱,所述底箱上设置有多个电动驱动轮,所述底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池组以及用于探测箱体周边情况的3D激光雷达,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均与第一电池组电性连接,且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以及3D激光雷达分别与所述微型计算机电性连接;所述箱体的内部设有多个用于存放包裹的存放室,所述存放室的侧壁上铰接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与箱体之间设置有门锁。
[0007]进一步地,所述底箱沿底箱行进方向的前方以及后方均设置有深感摄像头,所述深感摄像头与所述微型计算机电性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底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池组,所述门锁为电动智能门锁,所述门锁分别与第二电池组以及微型计算机电性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设置有把手。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电动驱动轮与底箱之间设置有独立悬挂系统。
[0011]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与底箱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箱门与箱体之间的铰接轴水平设置,所述箱门上设置有延伸件,所述延伸件用于从箱门上延伸至地面且与箱门形成一个供包裹滑落的倾斜结构。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4]1、 旅客在完成安检之后,可将行李包裹放置在自动运送行包箱的一个或者多个存放室内,然后关上箱门上的门锁进行封闭式保存,行包箱在行进过程中,利用底箱上的3D激光雷达以及深感摄像头对行包箱周边的路径以及障碍物进行探测,并将障碍物等信息传输至微型计算机,由微型计算机计算并规划安全行进路线,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电动驱动
轮的行进、停止以及行进方向,实现行包箱对行李包裹的自动运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成本,当行包箱行驶到指定地点后自动停止,等待行李所属旅客开箱取出包裹,旅客可通过脸部识别、指纹识别、密码识别等方式打开箱门,且旅客只能够将存放该旅客的行李包裹的存放室的箱门打开,然后取出内部的行李包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李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为旅客输送系统管理行李包裹提供了方便;
[0015]2、在行包箱到达指定地点后,箱体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对箱体的重量进行监测,当监测到箱体内部的行李包裹被全部取出后,行包箱此时方可接受其他旅客的信号指令并行驶到其他地方,重复进行运输作业,减少旅客未取到行李包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包箱运送作业的完整性;
[0016]3、旅客打开箱门时,可将延伸件从箱门上延伸出来,使延伸件与地面相抵接,延伸件与箱门形成一个倾斜结构,然后拉动对应存放室内的行李包裹,使行李包裹延倾斜结构滑落至地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客从存放室上搬运行李包裹的劳动量,有利于提高旅客出行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18]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图1的A部放大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旨在展示行包箱的箱门打开时的结构。
[002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3]1、箱体;2、微型计算机;3、底箱;4、电动驱动轮;5、激光扫描仪;6、存放室;7、箱门;8、拉环;9、深感摄像头;10、把手;11、充电插口;12、延伸板;13、滑槽;14、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已经处于实际研发使用阶段。
[0025]实施例1
[0026]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参照图1、图2,包括箱体1,箱体1上设置有微型计算机2,微型计算机2可通过螺栓连接在箱体1外顶壁上,箱体1的下方螺栓连接有底箱3,底箱3的内部中空设置,底箱3上通过独立悬挂系统连接有4个电动驱动轮4,电动驱动轮4的轮体部分可采用硅胶材质,电动驱动轮4、独立悬挂系统以及底箱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此处不做赘述,有利于提高行包箱减震性能;底箱3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池组,第一电池组未在图中示出,底箱3的内部害安装有用于探测箱体1周边情况的3D激光雷达,3D激光雷达整体结构未在图中示出,3D激光雷达包括有多个激光扫描仪5,且底箱3沿行包箱行进方向的前侧壁以及后侧壁上均设置有1个激光扫描仪5,多个电动驱动轮4均与第
一电池组电性连接,且多个电动驱动轮4以及3D激光雷达分别与微型计算机2电性连接;结合图3,箱体1的内部设有多个用于存放包裹的存放室6,本实施例中,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上下2个存放室6,存放室6的侧壁上铰接设置有箱门7,箱门7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门锁,门锁未在图中示出,箱门7上还可焊接一个拉环8,方便拉开箱门7;旅客在完成安检之后,可以根据携带行李包裹的多少,然后通过手机选定行包箱的编号、存放室6的数量,并设定打开箱门7的方式,如指纹识别、密码识别、脸部识别等方式;随后将行李包裹放置在自动运送行包箱的一个或者多个存放室6内,然后关上箱门7上的门锁进行封闭式保存,行包箱在行进过程中,利用底箱3上的3D激光雷达对行包箱周边的路径以及障碍物进行探测,并将障碍物等信息传输至微型计算机2,由微型计算机2计算并规划安全行进路线,并由微型计算机2控制电动驱动轮4的行进、停止以及行进方向,实现行包箱对行李包裹的自动运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成本,当行包箱行驶到指定地点后自动停止,等待行李所属旅客开箱取出包裹,旅客可通过脸部识别、指纹识别、密码识别等方式打开箱门7,且旅客只能够将对应行李包裹的存放室6的箱门7打开,然后取出内部的行李包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李包裹丢失或者错拿的情况,为旅客输送系统管理行李包裹提供了方便。
[0027]在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微型计算机(2),所述箱体(1)的下方设置有底箱(3),所述底箱(3)上设置有多个电动驱动轮(4),所述底箱(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池组以及用于探测箱体(1)周边情况的3D激光雷达,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4)均与第一电池组电性连接,且多个所述电动驱动轮(4)以及3D激光雷达分别与所述微型计算机(2)电性连接;所述箱体(1)的内部设有多个用于存放包裹的存放室(6),所述存放室(6)的侧壁上铰接设置有箱门(7),所述箱门(7)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门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运送行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3)沿底箱(3)行进方向的前方以及后方均设置有深感摄像头(9),所述深感摄像头(9)与所述微型计算机(2)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琦,李响,罗晨旭,王鑫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