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89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8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传力组件。其中,防撞梁包括相对的外壁面和内壁面。吸能盒设置于防撞梁的端部,吸能盒的一端与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与机身连接。传力组件设置于防撞梁的端部,位于端部的端头与吸能盒之间,与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传力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吸能盒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重叠,第一平面为吸能盒靠近防撞梁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传力组件与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可以实现,在小偏置碰撞中引导碰撞力从防撞横梁上通过传力组件有效传递到纵梁的吸能盒上,减小乘员舱入侵量以提高乘员安全性。减小乘员舱入侵量以提高乘员安全性。减小乘员舱入侵量以提高乘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车身结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车身零件要以更轻的质量来满足更大整备质量的碰撞安全要求,铝合金防撞梁因轻量化得到广泛应用。
[0003]随着汽车的普及度提高,人们对汽车安全的要求也日渐提升。美国IIHS早在2012年就将正面25%的偏置碰撞纳入汽车安全测试要求中。顾名思义,25%小范围偏置碰撞也就是车辆只有正面25%的面积与不可变形的刚性壁障发生碰撞,碰撞的速度为40mph(约合为64km/h)。正面碰撞的面积越小,碰撞时产生的撞击力就越不容易发生分散,对车内驾乘人员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25%偏置碰撞测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体现汽车的安全性,提升汽车在25%偏置碰撞中的承受力对于汽车安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0004]传统的防撞梁总成由防撞梁和吸能盒组成,防撞梁和吸能盒之间通过焊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吸能盒与纵梁连接从而使防撞梁总成与车身连接在一起。防撞梁和纵梁相互垂直,吸能盒位于纵梁的轴线上,因此在64km/h 25%偏置碰撞中,防撞梁、机舱纵梁等主要传力路径容易被避开,汽车在碰撞中受到的撞击力无法全部传导到吸能盒上,吸能盒的吸能作用无法完全发挥,撞击力容易直接传递到乘员舱,对乘员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在小范围偏置碰撞中防撞梁和吸能盒之间的传力路径容易被避开的技术问题,能够提升汽车在小范围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该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传力组件。其中,防撞梁包括相对的外壁面和内壁面。吸能盒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端部,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与机身连接。传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端部,位于所述端部的端头与所述吸能盒之间,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所述传力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吸能盒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防撞梁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所述传力组件与所述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
[0007]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在防撞梁总成中增设一个传力组件,位于所述端部的端头与所述吸能盒之间,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通过对防撞梁和吸能盒之间的局部区域加强结构断面合理优化,在64km/h 25%小偏置碰撞中增大吸能盒和壁障之间的重合面积,汽车在车身正面的小面积区域受到碰撞力之后,充分发挥吸能盒作用,引导碰撞力从防撞横梁上通过传力组件有效传递到纵梁的吸能盒上,通过吸能盒、纵梁溃缩变形吸能,吸能盒对汽车受到的碰撞力进行更好的吸能缓冲,减小乘员舱入侵量以提高乘员安全性和
提高碰撞过程中的稳定性。另外,所述传力组件与所述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使得汽车在驾驶运行过程中,内部结构之间的连接接触较少,减少异响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消费者的驾驶体验和乘坐体验。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和所述吸能盒之间形成有第一夹面和第二夹面,所述第一夹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夹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夹面包括位于所述防撞梁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传力组件的一侧的第二面,所述传力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夹面的外壁的表面为第一壁面。
[0009]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0010]和/或,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力组件包括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一加强部。其中,第一腔体具有中空内部。第一加强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中空内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传力部、第二传力部、第三传力部和第四传力部。其中,
[0013]所述第一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至少部分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贴合连接。
[0014]第二传力部与所述第一传力部相对设置。
[0015]第三传力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
[0016]第四传力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力部包括:第一子传力部和第二传力部。
[0018]其中,
[0019]所述第一子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传力部连接,所述第一子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贴合连接。
[0020]第二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与所述第四传力部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之间呈α角,120
°
≤α≤180
°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力部包括:第三子传力部、第四子传力部和第一连接部。其中,
[0022]第三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23]第四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24]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四子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传力部之间呈β角,80
°
≤β≤100
°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传力部包括:第五子传力部和第一凸出部。
[0026]其中,
[0027]第五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和所述第五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壁面。
[0028]第一凸出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五子传力部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凸出部朝向所述吸能盒凸出,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
[00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轴向连接部、第一子加强部、第二子加强部、第三子加强部和第四子加强部。其中,
[0030]轴向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中空内部,所述轴向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一腔体的轴线。
[0031]第一子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靠近所述第二子传力部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向连接部连接。
[0032]第二子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子传力部靠近所述第四子传力部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向连接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包括相对的外壁面和内壁面;吸能盒,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端部,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与机身连接;传力组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端部,位于所述端部的端头与所述吸能盒之间,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连接,所述传力组件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吸能盒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正投影重叠,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防撞梁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所述传力组件与所述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和所述吸能盒之间形成有第一夹面和第二夹面,所述第一夹面的夹角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夹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夹面包括位于所述防撞梁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吸能盒靠近所述传力组件的一侧的第二面,所述传力组件靠近所述第一夹面的外壁的表面为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和/或,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组件包括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包括:第一腔体,具有中空内部;第一加强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中空内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传力部,所述第一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至少部分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贴合连接;第二传力部,与所述第一传力部相对设置;第三传力部,一侧与所述第一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第四传力部,一侧与所述第一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部包括:第一子传力部,所述第一子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传力部连接,所述第一子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与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贴合连接;第二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与所述第四传力部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之间呈α角,120
°
≤α≤180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部包括:第三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四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在所述防撞梁的内壁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连接部,一侧与所述第三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四子传力部远离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传力部之间呈β角,
80
°
≤β≤100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力部包括:第五子传力部,与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子传力部靠近所述防撞梁的一侧和所述第五子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共同形成所述第一壁面;第一凸出部,一侧与所述第五子传力部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吸能盒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凸出部朝向所述吸能盒凸出,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吸能盒之间的间距大于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兵刘孝峰邢小锋李天奇宋亚东唐华平徐超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