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79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超重力旋转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箱,转箱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内部设置有注液管,转箱的内部位于注液管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网座,转箱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混搅组件,转箱的顶端连接有进气组件,所述混搅组件包括多个第二转轴,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与转箱转动连接,多个第二转轴呈圆形阵列均匀设置在转箱的内部;其通过混搅组件转动对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进行搅拌,降低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相对流动的速度,便于使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充分反应,提高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混合反应的效果。提高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混合反应的效果。提高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混合反应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重力旋转床


[0001]本技术涉及超重力旋转床
,具体为一种超重力旋转床。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超重力技术是强化多相流传递及反应过程的新技术,上个世纪超重力机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它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具有传统设备所不具有的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易运转、易维修、安全、可靠、灵活以及更能适应环境等优点,使得超重力技术在环保和材料生物化工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目前在精馏生产中,已经大量的运用了超重力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为CN201920713234.9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超重力床旋转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安装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底部安装有旋转轴,旋转底盘上设有若干个旋转转子,顶盘上设有若干定子,顶盘的顶端连接有气相出口,气相出口内部安装有液相进口,液相进口贯穿气相出口由上至下延伸至旋转机构内部,壳体左侧安装有气相进口,气相进口通过活套连接管与壳体连接,活套连接管内安装有V形挡板,其在使用时,旋转轴带动旋转底盘转动,安装在旋转底盘上的旋转转子同步运动,此时旋转机构可以产生较大的剪切力;与此同时,分别在气相进口通入气相介质,液相进口通入液相介质。气相介质通过V形挡板上的气流孔均匀的进入到壳体内,液相介质与气相介质在壳体内部相遇,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液相介质与气相介质被充分分散、接触,充分反应后的气体介质向上通过气相出口进入下一工序,充分反应后的液体介质通过液相出口进入下一工序,由于液相介质通过旋转底盘的离心作用快速飞散至四周,同时输入至壳体内部的气相介质具有一定的压力,具有一定的流速,由于液相介质与气相介质流动的方向相反,液相介质与气相介质之间相对接触的时间较短,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反应的效果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重力旋转床,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箱,转箱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排气管,排气管的内部设置有注液管,转箱的内部位于注液管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网座,转箱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混搅组件,转箱的顶端连接有进气组件。
[0006]为便于对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进行分散搅拌,所述混搅组件包括多个第二转轴,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与转箱转动连接,多个第二转轴呈圆形阵列均匀设置在转箱的内部,多个第二转轴的外侧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网板,多个网板均位于转箱的内部,多个第二转轴延伸至转箱下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齿轮,壳体的内部通过多个连接杆固定连接有齿环,齿环与多个齿轮相啮合。
[0007]为便于气相介质输送至转箱的内部,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环箱,所述环箱固定安装在转箱的顶端,环箱通过多个通气口与转箱的内部连通,转箱的侧壁上设置有环槽,环槽内部密封转动连接有环板,环板上连接有与环箱内部连通的进气管,进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壳体的外部。
[0008]为便于反应后的液体排出,所述转箱的底端连通有多个第一排液管,所述壳体的底端连通有第二排液管,第二排液管上安装有阀门。
[0009]为便于气相介质排出,所述排气管上连通有第一出气管,所述壳体的顶端连通有第二出气管。
[0010]为避免气相介质直接吹至第一排液管的内部,所述转箱的内部位于固定连接有挡气环。
[0011]为便于对注液管进行固定,所述排气管的顶端通过螺丝连接有密封板,密封板与注液管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该超重力旋转床,液相介质通过注液管注入至转箱的内部,并流至网座的内部,通过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箱和网座转动,通过网座的作用便于将流至网座内部的液相介质分散开,便于使液相介质通过离心的作用分散至转箱内部的外侧,便于液相介质与通过进气组件均匀输送至转箱内部的气相介质均匀混合,同时通过混搅组件转动对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进行搅拌,降低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相对流动的速度,便于使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充分反应,提高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混合反应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转箱、网座和混搅组件连接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壳体;2、电机;3、第一转轴;4、转箱;5、排气管;6、注液管;7、网座;8、第二转轴;9、网板;10、齿轮;11、连接杆;12、齿环;13、环箱;14、通气口;15、环板;16、进气管;17、第一排液管;18、第二排液管;19、阀门;20、第一出气管;21、第二出气管;22、挡气环;23、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

4所示,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包括壳体1,壳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第一转轴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箱4,转箱4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排气管5,排气管5上连通有第一出气管20,为便于排气管5内部的气相介质排出,壳体1的顶端连通有第二出气管21,便于输送至壳体1内的气相介质排出,排气管5的内部设置有注液管6,排气管5的顶端通过螺丝连接有密封板23,密封板23与注液管6固定连接,便于对注液管6的顶端进行密封,便于对注液管6进行固定,转箱4的内部位于注液管6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网座7,转箱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混搅组件,转箱4的顶端连接有进气组件,转箱4的内部位于固定连接有挡气环22,避免气相介质直接吹至第一排液管17的内部,便于气相介质从排气管5排出,液相介质通过注液管6注入至转箱4的内部,并流至网座7的内部,通过电机2带动第一转轴3、转箱4和网座7转动,通过网座7的作用便于将流至网座7内部的液相介质分散开,便于使液相介质通过离心的作用分散至转箱4内部的外侧,便于液相介质与通过进气组件均匀输送至转箱4内部的气相介质均匀混合,同时通过混搅组件转动对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进行搅拌,降低气相介质和液相介质相对流动的速度,便于使液相介质和气相介质充分反应,提高液相介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第一转轴(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箱(4),转箱(4)的顶端转动连接有排气管(5),排气管(5)的内部设置有注液管(6),转箱(4)的内部位于注液管(6)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网座(7),转箱(4)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混搅组件,转箱(4)的顶端连接有进气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搅组件包括多个第二转轴(8),多个所述第二转轴(8)均与转箱(4)转动连接,多个第二转轴(8)呈圆形阵列均匀设置在转箱(4)的内部,多个第二转轴(8)的外侧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网板(9),多个网板(9)均位于转箱(4)的内部,多个第二转轴(8)延伸至转箱(4)下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齿轮(10),壳体(1)的内部通过多个连接杆(11)固定连接有齿环(12),齿环(12)与多个齿轮(10)相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重力旋转床,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柏丁彭飞王贤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昌邑天宇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