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65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7
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对拉锚索贯穿设置在隧道左、右洞室之间的中岩墙上,用于提高中岩墙的结构稳定性;对拉锚索中部为锚固段,沿远离锚固段的方向,在锚固段两侧,依次对称分布恒阻段、夹持段;恒阻段包括恒阻套筒、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恒阻套筒设有朝向中岩墙内部,直径不断减小的内锥面;第一恒阻体过盈设置在恒阻套筒与锚索本体之间,以提高其最大静摩擦力,降低磨损速度,另配合内锥面的楔紧作用,可持续提供支护抗力,第二恒阻体适配设置在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当第一恒阻体移动至与第二恒阻体抵触时,第二恒阻体与内锥面配合,接力为中岩墙继续提供支护抗力。接力为中岩墙继续提供支护抗力。接力为中岩墙继续提供支护抗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


[0001]本申请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当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隧道选线往往受到地形限制。小净距隧道是介于分离式隧道和连供隧道之间的一种隧道结构,一定程度上规避总体线路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小净距隧道结构型式的特殊性,其左右洞室多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即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在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后行洞施工时,导致中岩墙另一侧已经开挖完成的先行洞的洞体受力失去平衡,发生破坏。如围岩脱落、衬砌变形、塌方等问题。
[0003]对于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于其围岩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岩墙加固主要有注浆、普通锚杆、对拉锚杆等方式。对于中岩墙的加固,可以有效的控制围岩位移,改善支护结构受力,亦可以避免中岩墙塑性区贯通,同时改善二次衬砌受力。相较于注浆等方式,对拉加固锚索可以对中岩墙施加水平约束,与中岩墙组成复合结构,改善中岩墙力学参数,达到小净距隧道结构稳定。
[0004]然而,现有的铁路、公路隧道设计对于锚杆索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仍采用荷载

结构模式设计隧道支护方式。如依赖二次混凝土衬砌结构承担主要的隧道围岩荷载。对于小净距隧道,施工中对中岩墙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仅通过左、右洞各自的初支及二衬进行隧道围岩稳定控制,以至于加重双洞互扰,先行洞常常因为后行洞的施工,产生二衬开裂,拱架变形扭曲等现象。
[0005]另一方面,认识到中隔墙重要的工程多采用传统的对拉加固锚索。传统对拉加固锚索难以实现对中隔墙施加持续性的支护力,往往出现锚索破断或锚头失效,难以适应开挖下双线隧道多次扰动的中隔墙,往往造成对拉加固锚索断裂等事故。
[0006]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所述对拉锚索贯穿设置在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室之间的中岩墙上,用于提高中岩墙的结构稳定性;所述对拉锚索中部为锚固段,沿远离锚固段的方向,在所述锚固段两侧,依次对称分布恒阻段、夹持段;所述对拉锚索包括锚索本体以及轴向贯通设置在锚索本体内部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位于锚固段的位置设有出浆孔,用于流出通过注浆管注入的浆液;所述锚固段用于将对拉锚索锚固在中岩墙中;所述夹持段用于连接张拉及注浆设
备;所述恒阻段为中岩墙提供支护抗力;所述恒阻段包括套设在锚索本体外部的恒阻套筒、沿锚索本体轴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恒阻体;所述恒阻套筒设有朝向中岩墙内部,直径不断减小的内锥面;所述恒阻体包括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所述第一恒阻体过盈设置在恒阻套筒与锚索本体之间,所述第二恒阻体适配设置在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所述夹持段包括固定设置在锚索本体上的卡具,在中岩墙变形时,卡具抵推恒阻体,在卡具的抵推作用下,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相继与恒阻套筒发生相对运动并产生摩擦,以为中岩墙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护抗力。
[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第二恒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任一位置的内锥面尺寸相适配的外锥面。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恒阻套筒伸出钻孔孔口,所述恒阻套筒伸出钻孔孔口的部分依次套设有固定件、托盘,所述固定件通过与恒阻套筒螺纹连接,将托盘压紧在中岩墙上。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钻孔包括普通孔段,在所述普通孔段两端对称分布扩孔段,所述恒阻段位于扩孔段中,所述锚固段位于普通孔段中,在扩孔段与普通孔段连接处,锚索本体外部套设有T型止浆塞,所述T型止浆塞包括大径部与小径部,所述大径部位于恒阻套筒底部与扩孔段底部之间的位置,所述小径部塞入锚索本体与普通孔段之间。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小径部设有朝向中岩墙内部,直径不断减小的外锥面。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在恒阻套筒底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锚索本体外部套设有工字型止浆塞,所述工字型止浆塞外部设有周向凹槽,所述恒阻套筒底部径向延伸至所述周向凹槽中,所述恒组套筒底部与工字型止浆塞形成拉手结构。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沿远离锚固段的方向,在所述锚固段两侧,还对称分布有自由段,所述自由段设置在锚固段与恒阻段之间,所述自由段位于普通孔段中;所述自由段通过锚索本体的自由变形吸收中岩墙的应变能;所述自由段全段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一端伸入恒阻套筒内部,并通过T型止浆塞紧压在锚索本体上,所述套管另一端通过密封件密封在锚索本体上。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注浆管位于锚固段的位置套设有扩孔支撑环,用于对锚索本体进行径向扩撑。
[0016]如上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扩孔支撑环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贯通的导流槽,所述浆液从出浆孔流出后,沿导流槽流入钻孔中。
[0017]如上任一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优选地,所述卡具为球面调角锚具。
[0018]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一方面通过设置在恒阻套筒位于钻孔口部位置的第一恒阻体、设置在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的第二恒阻体与恒阻套筒的内锥面相对运动产生的滑动摩擦力,为
中岩墙提供持续的支护抗力,即使第一恒阻体防滑纹路磨损严重,仍可通过与内锥面发生楔紧配合,通过提高法向支持力来维持滑动摩擦力,以继续为中岩墙提供支护抗力,另当第一恒阻体因磨损过度或结构失效,移动至与第二恒阻体抵接时,第二恒阻体接力与内锥面配合,继续为中岩墙提供支护抗力;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恒阻体过盈设置,法向支持力增大,进而最大静摩擦力得以提升,减小了第一恒阻体磨损速度,提高了第一恒阻体的支护效果,延长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与内锥面配合,共同实现从降低磨损速度、维持滑动摩擦两个角度为中岩墙持续提供支护抗力。
[0019]2、通过工字型止浆塞与T型止浆塞配合,对恒阻套筒底部进行封堵,一方面T型止浆塞可防止普通孔段内浆液、地下水渗入恒阻套筒内部;另一方面工字型止浆塞可防止扩孔段内地下水、浆液渗入恒阻套筒内,并通过与恒阻套筒内部形成的拉手结构,在恒阻套筒随中岩墙变形运动时,可始终保持与工字型止浆塞的连接关系,进而形成对恒阻套筒底部的持续封堵。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对拉锚索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对拉锚索恒阻段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锚索贯穿设置在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室之间的中岩墙上,用于提高中岩墙的结构稳定性;所述对拉锚索中部为锚固段,沿远离锚固段的方向,在所述锚固段两侧,依次对称分布恒阻段、夹持段;所述对拉锚索包括锚索本体以及轴向贯通设置在锚索本体内部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位于锚固段的位置设有出浆孔,用于流出通过注浆管注入的浆液;所述锚固段用于将对拉锚索锚固在中岩墙中;所述夹持段用于连接张拉及注浆设备;所述恒阻段为中岩墙提供支护抗力;所述恒阻段包括套设在锚索本体外部的恒阻套筒、沿锚索本体轴向间隔设置的若干恒阻体;所述恒阻套筒设有朝向中岩墙内部,直径不断减小的内锥面;所述恒阻体包括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所述第一恒阻体过盈设置在恒阻套筒与锚索本体之间,所述第二恒阻体适配设置在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所述夹持段包括固定设置在锚索本体上的卡具,在中岩墙变形时,卡具抵推恒阻体,在卡具的抵推作用下,第一恒阻体、第二恒阻体相继与恒阻套筒发生相对运动并产生摩擦,以为中岩墙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护抗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阻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恒阻体与恒阻套筒底部之间任一位置的内锥面尺寸相适配的外锥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恒阻套筒伸出钻孔的孔口,所述恒阻套筒伸出钻孔孔口的部分依次套设有固定件、托盘,所述固定件通过与恒阻套筒螺纹连接,将托盘压紧在中岩墙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对拉锚索,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包括普通孔段,在所述普通孔段两端对称分布扩孔段,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杰何满潮陶志刚刘冬桥刘国平宋伟薛永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