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147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中心出液结构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在输送介质过程含有的颗粒及杂质对滑动轴承等摩擦副造成磨损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其包括由动力机构驱动旋转的主轴、固定在主轴上的叶轮组件以及支撑主轴的滑动轴承,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主轴为空心结构,主轴上设置有过滤组件,主轴及滑动轴承上开设有冲洗通道,冲洗通道贯穿主轴侧壁和滑动轴承的旋转部以使过滤后的干净介质能够通过冲洗通道进入滑动轴承的旋转部和固定部之间进行冲洗。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影响泵工作的情况下,可反向冲洗叶轮组件的滑动轴承处,从而保证颗粒无法在摩擦副中堆积,运行可靠,实现安全、高效生产。高效生产。高效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立式筒袋泵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非变容式泵领域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和立式筒袋泵,具体涉及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立式筒袋泵。

技术介绍

[0002]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其结构复杂、滑动轴承易磨损、介质需通过滑动轴承后进行对外输送,其结构形式限制无法输送含有颗粒的介质,只适合输送各种清洁的、无颗粒的、中性或有腐蚀性介质,若其中存在颗粒及工艺杂质严重影响泵的使用寿命及现场生产安全。
[0003]常规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只需要考虑产品的经济性与实用性即可,并未考虑在乙烯和烷基化等化工行业中工况变化等情况,使得常规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无法满足在乙烯、烷基化等石油化工行业中使用要求,在以上应用领域中,由于工艺不稳定、原料质量的不合格、介质在反应釜中反应不完全并有杂质颗粒晶体析出等原因,导致在输送介质过程中经常会存在杂质颗粒、及因低温、高压而析出的晶体和反应釜中未完全反应的工艺杂质。过多的颗粒及工艺杂质对于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的滑动轴承造成磨损,导致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在短时间内经常性发生抱死、振动、能耗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故障时甚至会发生爆炸,缩短了泵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到安全性及使用性能,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0004]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在生产装置中通常采用连续化生产,不仅要求具备优越的连续运转能力,更需要确保在各种生产工艺、恶劣多变的工况下运行可靠,以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0005]根据上述所示,如何解决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在输送介质过程中产生的颗粒及工艺杂质对滑动轴承造成磨损及如何过滤出装置中的颗粒、工艺杂质,以实现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主轴在高速旋转中在轴衬(滑动轴承的固定部)与轴之间形成可靠的液膜给予支撑,即为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现有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立式筒袋泵在输送介质过程中存在的杂质颗粒对滑动轴承造成磨损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和立式筒袋泵。
[0007]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包括由动力机构驱动旋转的主轴3、固定在主轴3上的叶轮组件以及支撑主轴的滑动轴承,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主轴3为空心结构,主轴3上设置有过滤组件6,主轴及滑动轴承上开设有冲洗通道45,冲洗通道45贯穿主轴侧壁和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介质经过过滤组件6过滤后进入主轴内并通过冲洗通道45进入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和固定部43之间。
[0008]具体的,上述过滤组件6包括但不限于开设在主轴上的至少一个通孔61以及固定
在通孔61上的分离过滤筛网62。
[0009]上述过滤组件6的优选位置为泵内压力最高位置且靠近液下泵的出口22位置,出口设置在液下泵的出口段2上。
[0010]上述叶轮组件优选多级叶轮组件,也可以选择首级下沉的叶轮组件。具体的,首级下沉的叶轮组件包括与主轴3固定连接的次级叶轮41和首级叶轮51,次级叶轮41容纳于中段壳体4中,中段壳体4固定安装在液下泵的出口段2上,主轴3通过滑动轴承安装在中段壳体4上,主轴与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固定连接,滑动轴承的固定部43与中段壳体固定连接。首级叶轮51固定在主轴上并通过滑动轴承安装在首级导流壳5内,首级导流壳5与中段壳体4固定连接;首级叶轮51与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固定连接,滑动轴承的旋转部固定在主轴3上,滑动轴承的固定部43与首级导流壳5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首级导流壳5与中段壳体4之间通过接管7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接管7的内壁和/或首级导流壳5的内壁和/或中段壳体4的内壁开设有凹槽81,凹槽81处开设有至少一个除杂孔85,除杂孔85与除杂管路86联通。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凹槽81的深度随着主轴外介质流动方向越来越深。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除杂管路86还与液下泵的出口22联通。不需要引用外来压力源,根据伯努利推论,利用液下泵的出口22处的高压将低压处的除杂管路86中的杂质排出泵体。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除杂孔85和除杂管路86之间还设置有迂回通路82。具体的,上述迂回通路82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挡板83,挡板83在迂回通路82的内侧和外侧间隔设置。
[0016]由于立式筒袋泵属于中心出液式的液下泵的一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改进可以应用到立式筒袋泵结构中,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反向冲洗的立式筒袋泵,包括设置有进口21和出口22的进出口段、与进出口段固定连接的筒袋23、由动力机构驱动旋转的主轴3、固定在主轴3上的叶轮组件以及支撑主轴3的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为空心结构,主轴3上设置有过滤组件6,主轴3及滑动轴承上开设有冲洗通道45,冲洗通道45贯穿主轴3侧壁和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介质经过过滤组件6过滤后进入主轴内并通过冲洗通道45进入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和固定部43之间。
[0017]立式筒袋泵的主轴3结构、过滤组件6、叶轮组件、颗粒收集减压机构8的设置可采用与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相同的结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主轴上开设通孔61,通孔处覆盖分离过滤筛网,杂质颗粒被阻挡在主轴外,干净的介质进入到主轴内部,由于泵的出口22处压力大于进口处压力,为主轴内介质的反向冲洗提供了压力差,反向冲洗次级叶轮和首级叶轮的滑动轴承处,从而保证颗粒无法在摩擦副中堆积,在不影响中心出液式液下泵、筒袋泵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反向自清洁。
[0020](2)主轴外介质的流向可将附着在分离过滤筛网上的颗粒冲刷并带到出口22排出出口段2,避免堵塞分离过滤筛网。
[0021](3)本专利技术的颗粒收集减压机构能够将泵体内的颗粒进行收集并通过伯努利原理排出泵及管路之外,进行自清洁,在泵体压力过大的时候还可以减小泵体内压力。
[0022](4)凹槽的深度随着主轴外介质流动方向越来越深,便于更多的杂质颗粒可以聚集在凹槽中。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25]图2为实施例一中过滤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实施例一中与次级叶轮对应的冲洗通道位置示意图;
[0027]图4为实施例一中与首级叶轮对应的冲洗通道位置示意图;
[0028]图5为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包括由动力机构驱动旋转的主轴(3)、固定在主轴(3)上的叶轮组件以及支撑主轴(3)的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为空心结构,主轴(3)上设置有过滤组件(6),主轴(3)及滑动轴承上开设有冲洗通道(45),冲洗通道(45)贯穿主轴(3)侧壁和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介质经过过滤组件(6)过滤后进入主轴内并通过冲洗通道(45)进入滑动轴承的旋转部(44)和固定部(4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6)包括开设在主轴(3)上的至少一个通孔(61)以及固定在通孔(61)上的分离过滤筛网(6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6)位于泵内压力最高位置且靠近液下泵的出口(22)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包括与主轴(3)固定连接的次级叶轮(41)和首级叶轮(51),次级叶轮(41)容纳于中段壳体(4)中,中段壳体(4)固定安装在液下泵的出口段(2)上,主轴(3)通过滑动轴承安装在中段壳体(4)上;首级叶轮(51)固定在主轴上并通过滑动轴承安装在首级导流壳(5)内,首级导流壳(5)与中段壳体(4)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向冲洗的中心出液式液下泵,其特征在于:首级导流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先盛许文超郑剑平朱祖超王寒冰管建荣何盼盼李慕良詹凤婕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龙港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