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5973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污泥质生物炭,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依托传统活性污泥系统和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构建活性“重”泥系统。新的活性“重”泥系统中生物数量增加、种类增多,生物处理能力提升,可有效提升容积负荷和污水处理效率,且利用内源性碳源,可减少外部碳源投加,可增强脱氮除磷能力,可减少整个工艺系统剩余污泥产生量,可系统性降低污水处理全过程能耗物耗和成本,提升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效能。理系统的效能。理系统的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及固废处理
,具体为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3]现有污水处理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泥碳化处理技术等。
[0004]但是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工艺系统效能偏低、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剩余污泥产量偏大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污泥处理:将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污泥碳化生产线,制备出污泥质生物炭;步骤二加工分类:将步骤一所得的污泥质生物炭通过特定工艺得到粒状污泥质生物炭,将该粒状污泥质生物炭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步骤三投加填料:将步骤二所得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投加至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进水段;步骤四参数调控:随着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的逐步添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内形成新的活性“重”泥系统,通过出水指标的变化调控该处理系统的工艺参数;步骤五循环处理:将活性“重”泥系统中产生的部分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随剩余污泥再次进入污泥碳化处理系统,再次进行步骤一到步骤四。
[0007]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污泥质生物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调理改性:通过添加调理剂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调理,改变污泥性能,得到改性污泥;步骤2)脱水破碎:将步骤1)所得改性污泥通过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使污泥形成泥饼,再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得到碎状泥块;步骤3)预热干化:将步骤2)所得碎状泥块输送至碳化机的预热干化段,将碳化机后段热源循环利用,控制碳化机后段温度在100
°
C左右进行预热干化得到预干化污泥;步骤4)干化碳化:将步骤3)所得预干化污泥输送至碳化机干化段,控制碳化机干化段工作温度在130

150
°
C之间,利用热源间接加热污泥,将含水率降到5%以下,将含水率低于5%的污泥输送至碳化机碳化段,在绝氧环境下,控制温度在400

600
°
C之间将污泥进行分解碳化,得到剩余物质为污泥质生物炭。
[0008]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污泥质生物炭含水率低于5%。
[0009]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添加的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总量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污泥浓度正相关。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碳化工艺处理后的污泥质生物炭,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Endogenous Carbon Source Filler),利用其特有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等特点,依托传统活性污泥系统和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构建活性“重”泥系统。新的活性“重”泥系统中生物数量增加、种类增多,生物处理能力提升,可有效提升容积负荷和污水处理效率,而且利用内源性碳源,可减少外部碳源等药剂投加,可提高工艺系统效能、增强脱氮除磷能力,可提升系统稳定性,可进一步减少整个工艺系统剩余污泥产生量,可系统性降低污水处理全过程能耗物耗和成本,利用污水处理系统的碳化污泥提升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效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系统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3]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污泥处理:将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污泥碳化生产线,制备出污泥质生物炭;步骤二加工分类:将步骤一所得的污泥质生物炭通过特定工艺得到粒状污泥质生物炭,将该粒状污泥质生物炭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步骤三投加填料:将步骤二所得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投加至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进水段;步骤四参数调控:随着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的逐步添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内形成新的活性“重”泥系统,通过出水指标的变化调控该处理系统的工艺参数,新的活性“重”泥系统中微生物悬浮生长、附着生长共存,微生物数量增加、种类增多,生物处理能力提升,可有效提升容积负荷和污水处理效率;步骤五循环处理:将活性“重”泥系统中产生的部分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随剩余污泥再次进入污泥碳化处理系统,再次进行步骤一到步骤四。
[0014]实施例2: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步骤一中污泥质生物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调理改性:通过添加调理剂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调理,改变污泥性能,得到改性污泥;步骤2)脱水破碎:将步骤1)所得改性污泥通过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使污泥形成泥
饼,再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得到碎状泥块;步骤3)预热干化:将步骤2)所得碎状泥块输送至碳化机的预热干化段,将碳化机后段热源循环利用,控制碳化机后段温度在100
°
C左右进行预热干化得到预干化污泥;步骤4)干化碳化:将步骤3)所得预干化污泥输送至碳化机干化段,控制碳化机干化段工作温度在130

150
°
C之间,利用热源间接加热污泥,将含水率降到5%以下,将含水率低于5%的污泥输送至碳化机碳化段,在绝氧环境下,控制温度在400

600
°
C之间将污泥进行分解碳化,得到污泥质生物炭。
[0015]步骤二中污泥质生物炭含水率低于5%,加工后用于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
[0016]步骤三中添加的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总量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污泥浓度正相关。
[0017]实施例3:请参阅图1,该实施例基于上两个实施例,为上两个实施例在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中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实际应用,该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系统主要包括:进水提升和预处理系统、卡鲁塞尔型氧化沟、污泥回流泵站、二次沉淀池、深度处理工艺单元(精细格栅和转盘滤池)、出水消毒工艺单元以及污泥碳化系统,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污泥处理:将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污泥碳化生产线,通过添加调理剂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调理,将调理后的改性污泥通过板框压滤机进行脱水,使污泥形成含水率降到50%

60%泥饼,用破碎机进行破碎,将破碎后的污泥输送至碳化机的预热干化段,将碳化机后段热源循环利用,控制碳化机后段温度100
°
C左右进行预热干化,将含水率降到40%以下,将预热干化后含水率40%以下的污泥输送至碳化机干化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污泥处理:将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进入污泥碳化生产线,制备出污泥质生物炭;步骤二加工分类:将步骤一所得的污泥质生物炭通过特定工艺得到粒状污泥质生物炭,将该粒状污泥质生物炭作为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步骤三投加填料:将步骤二所得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投加至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进水段;步骤四参数调控:随着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的逐步添加,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内形成新的活性“重”泥系统,通过当前的出水指标与未添加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时的出水指标的变化调控该处理系统的工艺参数;步骤五循环处理:将活性“重”泥系统中产生的部分内源性碳源填料ECSF随剩余污泥再次进入污泥碳化处理系统,再次进行步骤一到步骤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污水处理系统的碳化污泥提升污水处理系统的效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内源性碳源填料构建活性“重”泥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污泥质生物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调理改性:通过添加调理剂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调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红旗李柱龙思帆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