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磁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961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2
一种驱动电磁铁,该驱动电磁铁包括静铁心、动铁心和线圈,静铁心呈上部具有一开口的框体状构造,线圈设置在静铁心腔内并且套置在动铁心上,所述动铁心包括柱体、柱头和颈部,柱体构成为所述动铁心的下端,颈部构成于柱体与柱头之间,而柱头构成为所述动铁心的上端并且位于所述静铁心腔的外部;在所述柱头上构成有一第一斜磁极面,而在所述静铁心上构成有与第一斜磁极面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优点:通过设置第一斜磁极面以及与第一斜磁极面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在磁铁内部增加了一路磁路,使驱动电磁铁的驱动力得以显著增大,并且避免驱动电磁铁体积以及成本的增大。驱动电磁铁体积以及成本的增大。驱动电磁铁体积以及成本的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电磁铁


[0001]本技术属于电气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驱动电磁铁。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保证电磁铁的输出力,目前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往往以增加驱动电磁铁体积来满足要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技术措施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所谓的顾此即为驱动电磁铁输出力基本上得到了保证,所谓的失彼即为驱动电磁铁体积大以及驱动电磁铁成本显著增加。基于前述情形,对于如何在增大驱动电磁铁驱动力与避免驱动电磁铁体积过大以及避免增大成本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增大电磁铁驱动力,又有利于避免驱动电磁铁体积以及成本的增大。
[0004]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驱动电磁铁,该驱动电磁铁包括静铁心、动铁心和线圈,静铁心呈上部具有一开口的框体状构造,线圈设置在静铁心腔内并且套置在动铁心上,所述动铁心包括柱体、柱头和颈部,柱体构成为所述动铁心的下端,颈部构成于柱体与柱头之间,而柱头构成为所述动铁心的上端并且位于所述静铁心腔的外部;在所述柱头上构成有一第一斜磁极面,而在所述静铁心上构成有与第一斜磁极面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
[0005]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静铁心的静铁心腔由静铁心的底壁、侧壁和顶壁共同围合构成,所述开口以及所述第二斜磁极面构成于所述顶壁上。
[0006]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柱头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所述开口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并且当所述柱体向下位移至所述柱头与所述开口相配合时,所述第一斜磁极面与所述第二斜磁极面彼此配合。
[0007]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柱体的下方延伸有一用于对所述动铁心导向的导向柱,在所述静铁心的底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导向柱的位置开设有底壁导向柱孔,导向柱与底壁导向柱孔构成滑动副。
[0008]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由所述的静铁心、颈部和柱体构成为第一磁路,该第一磁路具有第一磁路气隙,该第一磁路气隙存在于所述柱体的下端面与所述底壁之间,并且当所述第一磁路气隙变小时,由所述第一磁路产生递增的电磁力驱动所述动铁心动作。
[0009]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由所述的静铁心、柱头、颈部和柱体构成为第二磁路,所述的第二磁路具有第二磁路气隙,该第二磁路气隙存在于所述柱体的下端面与所述底壁之间并且同时存在于所述第一斜磁极面与第二斜磁极面之间,随着所述动
铁心向下运动而使所述第二磁路气隙减小,并且在第二磁路气隙减小时,由所述第二磁路产生递增的电磁力而驱使所述动铁心动作。
[0010]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颈部与所述顶壁上的所述开口相对应,所述的颈部在所述的开口内上下滑动。
[0011]在本技术的又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柱体的上端的外缘上设有限位台阶,当所述的动铁心向上移动到位后,所述的限位台阶抵靠在所述的顶壁的下沿上。
[001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斜磁极面以及与第一斜磁极面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在磁铁内部增加了一路磁路,使驱动电磁铁的驱动力得以显著增大,并且避免驱动电磁铁体积以及成本的增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驱动电磁铁1未动作时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驱动电磁铁1动作后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驱动电磁铁1的驱动力与已有技术中的螺管式电磁铁的驱动力进行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有可能出现的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17]请参见图1至图2,示出了驱动电磁铁1,该驱动电磁铁1包括静铁心11、动铁心12和线圈13,静铁心11呈上部具有一开口114的框体状构造,动铁心12的下端位于静铁心11的静铁心腔115内,而动铁心12的上端位于所述的开口114的上方。所述的线圈13设置在静铁心腔115内并且套置在动铁心12上,具体而言,当线圈13通电后,前述的动铁心12向下移动,直至移动到位。
[001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动铁心12包括柱体121、柱头122和颈部123,所述的柱体121构成为前述铁芯32的下部,颈部123构成于柱体121与柱头122之间,而柱头122构成为前述动铁心12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开口114的位置位于前述静铁心腔115的外部,所述的静铁心11、颈部123和柱体121构成为第一磁路C1,而静铁心11、柱头122、颈部123和柱体121构成为第二磁路C2,在所述的柱头122上构成有一第一斜磁极面1221,而在前述静铁心11上并且在对应于开口114的部位构成有一位置与第一斜磁极面1221相对应并且与第一斜磁极面1221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1131。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斜磁极面1221与所述的第二斜磁极面1131均为斜面。
[0019]由于颈部123与顶壁113上的开口114相对应,因而相应的磁场可通过两者的配合面而形成磁路,所述的颈部123在所述的开口114内上下滑动。
[0020]依据专业常识,前述柱体121、柱头122和颈部123构成为一体结构,即构成前述的动铁心12,自上而下依次为柱头122、颈部123和柱体121。由于具有第一磁路C1和第二磁路C2,因而可以将第二磁路C2理解为增强磁路,使得驱动电磁铁1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更高或称更大的驱动力。
[0021]在图1中,示出了位于柱体121的上端的外缘上设有限位台阶1212,当所述的动铁心12向上移动到位后,所述的限位台阶1212抵靠在所述的顶壁113上。
[0022]前述静铁心11的静铁心腔115由静铁心11的底壁111、侧壁112和前述的顶壁113共同围合构成,前述开口114以及前述第二斜磁极面1131构成于前述顶壁113上。
[0023]通过图1至图2的示意可知,由构成于前述的柱头122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前述开口114构成于前述顶壁113上,由前述第二斜磁极面1131使前述开口114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并且当前述柱体121向下位移至前述柱头122与前述开口114相配合的程度时,前述第一斜磁极面1221与前述第二斜磁极面1131彼此配合。由于第一斜磁极面1221与第二斜磁极面1131是彼此配套的。在两者相互靠近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气隙变小,则电磁力变大。
[0024]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柱体121的下方延伸有一用于对前述动铁心12导向的导向柱1211,在前述静铁心11的底壁111上并且在对应于导向柱1211的位置开设有底壁导向柱孔1111,导向柱1211与底壁导向柱孔1111构成滑动副,从而由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电磁铁,该驱动电磁铁(1)包括静铁心(11)、动铁心(12)和线圈(13),静铁心(11)呈上部具有一开口(114)的框体状构造,线圈(13)设置在静铁心腔(115)内并且套置在动铁心(1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心(12)包括柱体(121)、柱头(122)和颈部(123),柱体(121)构成为所述动铁心(12)的下端,颈部(123)构成于柱体(121)与柱头(122)之间,而柱头(122)构成为所述动铁心(12)的上端并且位于所述静铁心腔(115)的外部;在所述柱头(122)上构成有一第一斜磁极面(1221),而在所述静铁心(11)上构成有与第一斜磁极面(1221)相配合的第二斜磁极面(11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静铁心(11)的静铁心腔(115)由静铁心(11)的底壁(111)、侧壁(112)和顶壁(113)共同围合构成,所述开口(114)以及所述第二斜磁极面(1131)构成于所述顶壁(113)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头(122)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所述开口(114)构成为上部的宽度大于下部的宽度的斜契形状,并且当所述柱体(121)向下位移至所述柱头(122)与所述开口(114)相配合时,所述第一斜磁极面(1221)与所述第二斜磁极面(1131)彼此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磁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体(121)的下方延伸有一用于对所述动铁心(12)导向的导向柱(1211),在所述静铁心(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影陈琳刘洪武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