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865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涉及锈斑蟳养殖技术领域,包括选用具备带有排水系统的养殖池,养殖池水体中的PH值为7.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锈斑蟳养殖
,具体为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锈斑蟳俗称红蟹、红花蟹、斑纹蟳、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派、梭子蟹科、蟳属;锈斑蟳是食用价值较高的蟹类,锈斑蟳主要生活在广泛的近海岸和大陆架区域,包括沙质地区和珊瑚礁地区,从潮间带到至少50m深的水域,白天咸鱼在海底,夜间活动觅食。
[0003]随着锈斑蟳野生资源受到破坏,群体数量和渔获量逐年下降,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来缓解市场供求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通过限定养殖条件,可大幅提高锈斑蟳的存活及摄食,从而提升养成率,达到经济效益。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包括选用具备带有排水系统的养殖池,养殖池水体中的PH值为7.8

8.5、盐度为25

35、温度为22

28℃、溶解氧浓度为4.5mg/L

6mg/L、氨氮浓度为0mg/L

40mg/L、亚硝酸盐氮浓度为0mg/L

40mg/L,上述PH值、盐度、温度、溶解氧浓度、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氮浓度均能够提高锈斑蟳的存活及摄食,而其中摄食存在主次群类,甲壳类和鱼类为主要食物,线虫、珊瑚虫、底栖藻类和腹足类为次要食物,主次群类饵料生物能够大幅提升锈斑蟳营养。
[0006]优选的,所述主要食物中的甲壳类占比52%、鱼类占比15%。
[0007]优选的,所述次要食物中的线虫9%、珊瑚虫9%、底栖藻类7%、腹足类6%。
[0008]优选的,所述主次群类饵料生物总量占比饵料的98%,剩余2%可投饵浮游类生物。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通过限定养殖条件,可大幅提高锈斑蟳的存活及摄食,从而提升养成率,达到经济效益。
实施方式
[00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11]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选用具备带有排水系统的养殖池,养殖池水体中的PH值为8、盐度为30、温度为25
℃、溶解氧浓度为5mg/L、氨氮浓度为10mg/L、亚硝酸盐氮浓度为10mg/L,上述PH值、盐度、温度、溶解氧浓度、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氮浓度均能够提高锈斑蟳的存活及摄食,而其中摄食存在主次群类,甲壳类和鱼类为主要食物,线虫、珊瑚虫、底栖藻类和腹足类为次要食物,主要食物中的甲壳类占比52%、鱼类占比15%,次要食物中的线虫9%、珊瑚虫9%、底栖藻类7%、腹足类6%,主次群类饵料生物能够大幅提升锈斑蟳营养,从而提升养成率,而主次群类饵料生物总量占比饵料的98%,由于锈斑蟳食性较杂,剩余2%可投饵浮游类生物,以适应锈斑蟳的偶然性就食。
[001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锈斑蟳养成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选用具备带有排水系统的养殖池,养殖池水体中的PH值为7.8

8.5、盐度为25

35、温度为22

28℃、溶解氧浓度为4.5mg/L

6mg/L、氨氮浓度为0mg/L

40mg/L、亚硝酸盐氮浓度为0mg/L

40mg/L,上述PH值、盐度、温度、溶解氧浓度、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氮浓度均能够提高锈斑蟳的存活及摄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雄刘鑫岳彦峰吴越王元夏连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