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833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支撑部包括基层板、空心杆和底板,空心杆下端固定连接于基层板中心处,上端穿透底板且固定连接于底板中心处;下侧支撑部,下侧支撑部包括角度调节组件、两个下侧支撑组件和多个连接板,角度调节组件包括角度调节环、螺纹杆和调节板,两个下侧支撑组件位于角度调节组件两侧,其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调节板固定连接;上侧施压部,上侧施压部设有两组,分别位于底板两端,其包括连接组件和上侧施压组件,连接组件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上侧施压组件活动连接;通过下侧支撑部和上侧施压部的配合实现根据患处梯形自动调节的目的。配合实现根据患处梯形自动调节的目的。配合实现根据患处梯形自动调节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肢体骨伤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肢体骨伤做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其通常采用的固定方式时通过打石膏来进行固定,但是在骨伤初期转运过程中,肢体靠近骨伤区域两端产生移动或者晃动会造成骨伤加重,需要医生一直手持固定肢体骨伤区域两端,完成骨伤区域两端固定,医务人员也会采用夹板或是可分离的筒状物对患者进行骨伤区域进行固定,但是根据患者个体不同,患处不同,其肢体的粗细也不同,且部分骨折患者的肢体患处处于弯曲状态,未进行治疗时无法处于竖直状态,而现有的固定装置无法根据不同患者及骨伤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0003]有鉴于此,亟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肢体骨伤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根据患者的不同以及患处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肢体骨伤固定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包括:
[0006]支撑部,支撑部包括基层板、空心杆和底板,空心杆下端固定连接于基层板中心处,其上端穿透底板且固定连接于底板中心处;
[0007]下侧支撑部,下侧支撑部包括角度调节组件、两个下侧支撑组件和多个连接板,角度调节组件包括角度调节环、螺纹杆和调节板,角度调节环转动连接于空心杆上端,螺纹杆下端穿透角度调节环位于空心杆内侧且其与角度调节环螺纹连接,其上端固定连接于调节板底壁上,两个下侧支撑组件位于角度调节组件两侧,其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调节板固定连接;/>[0008]上侧施压部,上侧施压部设有两组,分别位于底板两端,其包括连接组件和上侧施压组件,连接组件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上侧施压组件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下侧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杆、支撑板、两个弧形板和多个支撑弹簧,连接杆下端固定连接于底板上,弧形板一端通过多个连接板与调节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底壁与连接杆合页连接,弧形板一端合页连接于支撑板上,支撑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板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板凸面上,且两个弧形板位置相互对称。
[0010]优选的,上侧施压组件包括半圆板、半圆橡胶内衬和多个施压弹簧,多个施压弹簧一端固定连接于半圆板凹面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半圆橡胶内衬凸面上。
[0011]优选的,连接组件包括U型夹、外杆、7型杆和锁紧柄,U型夹夹持于底板前侧壁上,外杆下端固定连接于U型夹外侧壁上,7型杆下端套设于外杆上端,其上端活动连接于半圆板凸面上,锁紧柄一端穿透外杆与7型杆接触。
[0012]优选的,角度调节环侧壁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扳柄。
[0013]优选的,调节板上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调节气囊。
[0014]优选的,弧形板凹面上贴敷有橡胶材质的衬垫。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的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其角度调节组件的设置可以根据患者患处的曲折程度调节下侧支撑组件的角度,使其与患者的患处角度相一致,避免对患者患处固定时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
[0017]2、本技术的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其下侧支撑组件和上侧施压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根据患者患处的粗细不同进行弧度的调节,与患者的患处调和的更紧密,避免传统固定方式无法将患者的患处进行牢靠固定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肢体骨伤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侧施压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0022.1、支撑部;10、基层板;11、空心杆;12、底板;
[0023]0023.2、下侧支撑部;20、角度调节组件;201、角度调节环;2010、扳柄;202、螺纹杆;203、调节板;2030、调节气囊;21、下侧支撑组件;210、连接杆;211、支撑板;212、弧形板;213、支撑弹簧;22、连接板;
[0024]0024.3、上侧施压部;30、连接组件;301、U型夹;302、外杆;303、7型杆;304、锁紧柄;31、上侧施压组件;310、半圆板;311、半圆橡胶内衬;312、施压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0026.请参阅图1—图3,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包括:
[0027]0027.支撑部1,所述支撑部1包括基层板10、空心杆11和底板12,所述空心杆11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层板10中心处,其上端穿透所述底板12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2中心处;
[0028]0028.下侧支撑部2,所述下侧支撑部2包括角度调节组件20、两个下侧支撑组件21和多个连接板22,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0包括角度调节环201、螺纹杆202和调节板203,所述角度调节环201转动连接于所述空心杆11上端,所述螺纹杆202下端穿透所述角度调节环201位于所述空心杆11内侧且其与所述角度调节环201螺纹连接,其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节板203底壁上,所述两个所述下侧支撑组件21位于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0两侧,其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调节板203固定连接;
[0029]0029.上侧施压部3,所述上侧施压部3设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2两端,其包括连接组件30和上侧施压组件31,所述连接组件30一端与所述底板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侧施压组件31活动连接。
[0030]0030.具体使用时,首先根据患者骨折处的曲折程度调节调节板203的位置,通过搬动扳柄2010,带动角度调节环201转动,由于角度调节环201的位置固定,且其与螺纹杆202的螺纹连接,使得位于角度调节环201上端的螺纹杆202长度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调节板203的位置,调节板203位置发生变化后,支撑板211与调节板211固定连接的一端位置随之发生改变,而支撑板211另一端的与连接杆211的合页连接会随之发生变化,使得支撑板211处于倾斜状态,待两个支撑板211形成的角度与患者的骨折处的角度大致相同后,松开锁紧柄304,并通过转动7型杆303或者改变7型杆303的实际使用长度使得患者骨折处可以放置于弧形板212内,待患者骨折处放入弧形板212内后,根据患者不同其腿型的不同,对弧形板212的压力也不同,进而通过弧形板212使得该压力作用于支撑弹簧213上,通过支撑弹簧213的压缩变化使得弧形板212打开以匹配患者的骨折处,随后再次扳动扳柄2010对下侧支撑部2的整体角度进行微调即可;
[0031]0031.下侧支撑部2调节合适后,再次转动7型杆303,使得上侧施压组件31位于患者骨折处上端,并确保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所述支撑部(1)包括基层板(10)、空心杆(11)和底板(12),所述空心杆(11)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层板(10)中心处,其上端穿透所述底板(12)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2)中心处;下侧支撑部(2),所述下侧支撑部(2)包括角度调节组件(20)、两个下侧支撑组件(21)和多个连接板(22),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0)包括角度调节环(201)、螺纹杆(202)和调节板(203),所述角度调节环(201)转动连接于所述空心杆(11)上端,所述螺纹杆(202)下端穿透所述角度调节环(201)位于所述空心杆(11)内侧且其与所述角度调节环(201)螺纹连接,其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节板(203)底壁上,所述两个所述下侧支撑组件(21)位于所述角度调节组件(20)两侧,其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调节板(203)固定连接;上侧施压部(3),所述上侧施压部(3)设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2)两端,其包括连接组件(30)和上侧施压组件(31),所述连接组件(30)一端与所述底板(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侧施压组件(31)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肢体骨伤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支撑组件(21)包括连接杆(210)、支撑板(211)、两个弧形板(212)和多个支撑弹簧(213),所述连接杆(210)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12)上,所述弧形板(212)一端通过多个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调节板(203)固定连接,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润李立宏田小溪付国强何乾峰张毳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