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95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包括隔纱片主体,所述隔纱片主体和架设槽的外侧均粘接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包括麻纤维层和玄武岩纤维层,所述加强层的外侧粘接有增韧层,所述增韧层包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和聚酰胺纤维层,所述增韧层的外侧涂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包括聚醚醚酮树脂涂层和氧化铝陶瓷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隔纱片主体、架设槽、加强层、麻纤维层、玄武岩纤维层、增韧层、耐磨层、聚醚醚酮树脂涂层和氧化铝陶瓷涂层的作用,解决了现有隔纱片的强度和韧性不佳,且隔纱片的表面耐磨性能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其更换的频率,增加了其生产成本的问题。增加了其生产成本的问题。增加了其生产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隔纱片
,具体为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纺织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古代的纺织机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纺织机就是把线、丝、麻等原材料加工成丝线后织成布料的工具全称。象纺坠、纺车、锭子、踏板织布机,还有现代机械织布机、现代数控自动织布机等。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
‑‑
蚕丝,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纺织机上有个重要的零件为隔纱片,隔纱片为防止相邻两锭的气圈相碰,在中间采用的薄板。用薄铝板或塑料制成,表面光滑,多为全封闭。落纱时可向后倾侧。
[0003]目前,如中国技术提供了“CN215517834U”,公开了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隔纱片,所述底板另一侧正面和背面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具有可拆卸隔纱片和固定环,两个隔纱片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和拆卸,当使用者需要使用隔纱片时可以根据需要机器所需的使用长度来自由组装隔纱片的长度,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有隔纱片发生损坏可以直接用新的替换其中损坏的隔纱片,减少维修时间和增加工作效率,固定环可以通过松紧固定螺丝来控制两个隔纱片的彻底固定,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两个隔纱片发生松动位移。
[0004]然而,现有隔纱片的强度和韧性不佳,且隔纱片的表面耐磨性能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其更换的频率,增加了其生产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具备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隔纱片的强度和韧性不佳,且隔纱片的表面耐磨性能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其更换的频率,增加了其生产成本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包括隔纱片主体,所述隔纱片主体和架设槽的外侧均粘接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包括麻纤维层和玄武岩纤维层,所述加强层的外侧粘接有增韧层,所述增韧层包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和聚酰胺纤维层,所述增韧层的外侧涂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包括聚醚醚酮树脂涂层和氧化铝陶瓷涂层。
[0007]优选的,所述隔纱片主体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架设槽,且架设槽的厚度大于隔纱片主体的厚度。
[0008]优选的,所述麻纤维层粘接于隔纱片主体和架设槽的外侧,所述玄武岩纤维层粘接于麻纤维层的外侧。
[0009]优选的,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粘接于加强层的外侧,所述聚酰胺纤维层粘接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的外侧。
[0010]优选的,所述加强层的厚度在五十微米到二百三十微米之间,且增韧层的厚度在七十微米到三百二十微米之间。
[0011]优选的,所述聚醚醚酮树脂涂层涂设于增韧层的外侧,所述氧化铝陶瓷涂层涂设于聚醚醚酮树脂涂层的外侧。
[0012]优选的,所述聚醚醚酮树脂涂层的厚度在八十微米到一百八十微米之间,所述氧化铝陶瓷涂层的厚度在一百微米到二百七十微米之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通过隔纱片主体、架设槽、加强层、麻纤维层、玄武岩纤维层、增韧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耐磨层、聚醚醚酮树脂涂层和氧化铝陶瓷涂层的作用,使得本隔纱片结构,具备使用寿命长的目的,解决了现有隔纱片的强度和韧性不佳,且隔纱片的表面耐磨性能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其更换的频率,增加了其生产成本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隔纱片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加强层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增韧层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耐磨层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隔纱片主体;2、架设槽;3、加强层;31、麻纤维层;32、玄武岩纤维层;4、增韧层;4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42、聚酰胺纤维层;5、耐磨层;51、聚醚醚酮树脂涂层;52、氧化铝陶瓷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
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本申请的隔纱片主体1、架设槽2、加强层3、麻纤维层31、玄武岩纤维层32、增韧层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41、聚酰胺纤维层42、耐磨层5、聚醚醚酮树脂涂层51和氧化铝陶瓷涂层52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0025]请参阅图1

5,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包括隔纱片主体1,隔纱片主体1和架设槽2的外侧均粘接有加强层3,加强层3包括麻纤维层31和玄武岩纤维层32,加强层3的外侧粘接有增韧层4,增韧层4包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41和聚酰胺纤维层42,增韧层4的外侧涂设有耐磨层5,耐磨层5包括聚醚醚酮树脂涂层51和氧化铝陶瓷涂层52。
[0026]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包括隔纱片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纱片主体(1)和架设槽(2)的外侧均粘接有加强层(3),所述加强层(3)包括麻纤维层(31)和玄武岩纤维层(32),所述加强层(3)的外侧粘接有增韧层(4),所述增韧层(4)包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层(41)和聚酰胺纤维层(42),所述增韧层(4)的外侧涂设有耐磨层(5),所述耐磨层(5)包括聚醚醚酮树脂涂层(51)和氧化铝陶瓷涂层(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纱片主体(1)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架设槽(2),且架设槽(2)的厚度大于隔纱片主体(1)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停经架的隔纱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麻纤维层(31)粘接于隔纱片主体(1)和架设槽(2)的外侧,所述玄武岩纤维层(32)粘接于麻纤维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升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常新纺织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