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板结构梁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7779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叠合板结构梁构造,包括叠合板和结构梁,所述结构梁为L或T字形结构,所述结构梁包括矩形梁、以及矩形梁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的挑板,所述矩形梁通过挑板与对应侧的所述叠合板相连接;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绑扎在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相拉结,形成叠合板结构梁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叠合板结构梁构造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结构钢筋绑扎安装与叠合板吊装相互影响的技术问题。安装与叠合板吊装相互影响的技术问题。安装与叠合板吊装相互影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合板结构梁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结构梁构造、以及该叠合板结构梁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吊装作为大构件安装工序,由于其重量大、吊装时又是高空作业,因此吊装过程属于危险工序施工,而当叠合板两侧梁为框梁,或该装配式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二级,无法参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使用开口箍筋时,目前施工现场叠合板吊装通常是分为两类实施方法,第一种如图1所示,先将叠合板两侧梁筋绑扎完成,再吊装叠合板。先绑扎梁钢筋明显影响叠合板吊装,使得叠合板难以就位。
[0003]第二种安装方法如图2所示,向吊装完成叠合板,再绑扎梁钢筋。叠合安装完成后,叠合板下部底筋横贯在梁槽上部,影响框梁钢筋下部筋布置及绑扎。
[0004]上述两种安装方法,均会导致框梁钢筋受碰撞偏位或钢筋位置不能按设计要求绑扎到指定部位,从而因为局部部位钢筋保护层过大,框梁受力受影响,引起混凝土结构日后出现裂纹或开裂现象。因叠合板吊装与框梁钢筋绑扎碰撞,相互影响导致框梁钢筋绑扎不合格,或叠合板难以吊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板结构梁构造,用以解决解决框梁钢筋绑扎安装与叠合板吊装相互影响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叠合板结构梁构造,包括叠合板和结构梁,其特征是,所述结构梁为L或T字形结构,所述结构梁包括矩形梁、以及矩形梁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的挑板,所述矩形梁通过挑板与对应侧的所述叠合板相连接;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绑扎在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相拉结,形成叠合板结构梁结构。
[0007]本专利技术将原设计叠合板两端缩短,缩短部分由梁一侧的现浇部分衍生伸出挑板加以对接,此时现浇挑板与梁形成了L或T字梁,叠合板连接固定在挑板内与结构梁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不影响梁钢筋绑扎安装,且能保证结构受力的情况下,安全顺利的使得叠合板就位。本专利技术将原设计叠合板两端缩短,缩短部分由梁一侧的现浇部分衍生伸出挑板加以对接,此时现浇挑板与梁形成了L或T字梁,叠合板锚固在L或T字梁挑板内,与结构梁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不影响梁钢筋绑扎安装前提下,安全顺利的使得叠合板就位、结构梁钢筋就位,保证了叠合板锚入梁内的钢筋长度,保证了板与梁之间的传力路径的畅通,全面提高了建筑结构的完成质量。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合板结构梁构造的施工方法的施工方法。
[0009]叠合板和结构梁的施工方法为:
叠合板优化设计:将锚入梁内10mm的叠合板向内侧缩短,保留缩短处的叠合板底筋;此时外露的底筋长度等于叠合板内缩长度;结构梁钢筋骨架布置:铺设现浇结构模板,绑扎结构梁的矩形梁的钢筋骨架;挑板的钢筋骨架,包括U形底筋、U形顶筋、上部纵行分布筋、下部纵向筋;沿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纵筋方向,在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布置若干个所述U型底筋,U型底筋的开口朝上,在U型底筋上布置下部纵向分布筋,将若干个U型底筋通过下部纵向分布筋相连接;叠合板吊装:起吊所述叠合板,调运到施工楼面,将所述叠合板的底筋靠近对应的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的U型底筋,同时所述叠合板的底筋锚入U型底筋的对应的下部纵向分布筋;所述挑板的U形底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以及对应的叠合板的底筋三者相交设置;布置挑板的U形顶筋:在伸入的叠合板底筋上先行放入上部纵向钢筋,在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布置若干个所述U型顶筋,所述U型顶筋与所述U形底筋一一对应且互抄搭接绑扎,将先行放入的上部纵向分布筋与U形顶筋绑扎在一起,形成挑板的钢筋骨架;钢筋绑扎:绑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与所述挑板的U型底筋、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之后绑扎所述叠合板的上部现浇钢筋;混凝土浇筑:浇筑叠合板现浇部分的梁板混凝土,形成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结构梁结构。
[0010]本专利技术按照梁钢筋绑扎、挑板下部U型筋及纵筋绑扎、吊装叠合板、绑扎挑板上部U型筋及纵筋、绑扎叠合板上部现浇钢筋,最后按照设计要求浇筑混凝土。本专利技术既不影响框梁底部钢筋就位,又能安全吊装叠合板。
[0011]在PC构件深化设计阶段,针对不能使用开口箍筋部位的叠合板两侧框梁进行优化设计,增加挑板,使得梁截面由矩形变为T字型。在PC构件深化设计阶段,缩短叠合板,使得叠合板底部钢筋不再与矩形梁主筋碰撞,增加挑板的长度即为叠合板缩短后长度减10mm。
[0012]缩短叠合板部分结构由挑板补充,挑板钢筋由上下纵筋及上下对插U字型钢筋绑扎而成。挑板的U型钢筋(包括底筋、顶筋)安装分两次,第一次安装时间叠合板吊装前,由于U型开口向上,因此叠合板降落就位无任何阻碍,方便安全;第二次安装时间叠合板吊装后,U型开口向下与下部U型钢筋互抄搭接绑扎,因此绑扎安装方便简单。
[0013]为解决中间梁支座板端连接节点的施工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当所述结构梁为中间梁支座板端连接节点时,所述结构梁钢筋骨架布置步骤中,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与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形成T形结构,所述U型底筋上布置下部纵向分布筋,具体为:U型底筋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下部纵向分布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的外侧;所述布置挑板的U形顶筋步骤中,所述U型顶筋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所述下部纵向分布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的外侧。
[0014]为解决边梁支座板端连接节点的施工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当所述结构梁为边梁支座板端连接节点时,所述结构梁钢筋骨架布置步骤中,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与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形成L形结构,所述U型底筋的一个拐角处设置下部纵向分布筋,所述下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的外侧;所述U型底筋的另一个拐角处共用所述矩形梁的中部纵向分布筋;
所述布置挑板的U形顶筋步骤中,所述U型顶筋的一个拐角处设置上部纵向分布筋,所述上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的外侧;所述U型顶筋的另一个拐角处共用所述矩形梁的上部纵向分布筋。
[00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叠合板优化设计步骤中:将所述叠合板的底筋端部向上弯折后水平弯折形成Z字形结构。
[001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叠合板优化设计步骤(1):所述叠合板底筋的向上弯折角度是10~15
°
。在预制场生产缩短后的叠合板时,叠合板底筋外伸,外伸部分向上倾斜角度为10~15
°
,使得叠合板底筋伸入挑板钢筋骨架内部斌位于U形底筋和纵向分布筋的上方。
[00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所述U型底筋的之间的间距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的间距相当,为150~250mm,所述U形底筋横向设置,所述U型底筋距离对应的现浇结构模板的距离为15mm保护层厚度;所述U型底筋伸出梁边的长度为85mm;所述U形底筋的高度为10d,d为U形底筋的直径。
[0018]为解决钢筋保护层过大导致板底日后有裂缝出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叠合板结构梁构造,包括叠合板和结构梁,其特征是,所述结构梁为L或T字形结构,所述结构梁包括矩形梁、以及矩形梁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的挑板,所述矩形梁通过挑板与对应侧的所述叠合板相连接;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绑扎在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相拉结,形成叠合板结构梁构造。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结构梁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施工方法为:叠合板优化设计:将现有的叠合板两端向内侧缩短,保留缩短处的叠合板底筋;此时外露的底筋长度等于叠合板内缩长度;结构梁钢筋骨架布置:铺设现浇结构模板,绑扎结构梁的矩形梁的钢筋骨架;挑板的钢筋骨架,包括U形底筋、U形顶筋、上部纵向分布筋、下部纵向筋;沿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纵筋方向,在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布置若干个所述U型底筋,所述U型底筋的开口朝上,在所述U型底筋上布置所述下部纵向分布筋,将若干个所述U型底筋通过所述下部纵向分布筋相连接;叠合板吊装:起吊所述叠合板,调运到施工楼面,将所述叠合板的底筋靠近对应的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的U型底筋,同时所述叠合板的底筋伸入所述U型底筋的对应的下部纵向分布筋;所述挑板的U形底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以及对应的叠合板的底筋三者相交设置;布置挑板的U形顶筋:在伸入的叠合板底筋上先行放入上部纵向钢筋,在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上布置若干个所述U型顶筋,所述U型顶筋与所述U形底筋一一对应且互抄搭接绑扎,将先行放入的上部纵向分布筋与U形顶筋绑扎在一起,形成挑板的钢筋骨架;钢筋绑扎:绑扎所述叠合板的底筋与所述挑板的U型底筋、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之后绑扎所述叠合板的上部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浇筑:浇筑叠合板现浇部分的梁板混凝土,形成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板结构梁构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板结构梁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当所述结构梁为中间梁支座板端连接节点时,所述结构梁钢筋骨架布置步骤中,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与所述挑板的钢筋骨架形成T形结构,所述U型底筋上布置下部纵向分布筋,具体为:U型底筋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下部纵向分布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述矩形梁的钢筋骨架的外侧;所述布置挑板的U形顶筋步骤中,所述U型顶筋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所述下部纵向分布筋;下部纵向分布筋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全周冬峰吴岱妮王烨芦开春李松魏春明赵明晖耿金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