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6113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2
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触控模块、第一平衡杆以及第二平衡杆。基板包括上表面。触控模块设置于基板的上表面上方,触控模块包括触碰面板、电路板及组接板,触碰面板包括朝向基板的内表面,组接板堆叠固定于内表面,组接板包括顶面与底面,顶面朝向内表面且设有容置凹槽,底面朝向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电路板容设于容置凹槽内。第一平衡杆连接于第一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二平衡杆连接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接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接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板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输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触控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触控板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输入装置,用以感应使用者手指的移动或按压来控制游标作动(例如控制游标位移或点选等动作)。
[0003]目前已知的触控板结构具有触控板与基板,触控板具有一枢接侧并以枢接侧枢设固定于基板上,当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受压时,触压板能以枢接侧为轴相对于基板摆动下降而产生相应的信号。
[0004]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触压板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会准确的按压触压板远离枢接侧的部位,因此,当使用者按压到触压板的枢接侧或邻近于枢接侧的区域或角落时,会导致触压板无法顺利受力下降而无法产生相应信号,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扰与影响操作手感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板装置包括基板、触控模块、第一平衡杆以及第二平衡杆。基板包括上表面。触控模块设置于基板的上表面上方,触控模块包括触碰面板、电路板及组接板,触碰面板包括朝向基板的内表面,组接板堆叠固定于内表面,组接板包括顶面与底面,顶面朝向内表面且设有容置凹槽,底面朝向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电路板容设于容置凹槽内。第一平衡杆连接于第一侧边与基板之间,第二平衡杆连接于第二侧边与基板之间。
[0006]综上,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通过触控模块的电路板容设于组接板的容置凹槽内,可使触控模块整体的厚度缩减,达到触控板装置更加薄型化的功效。此外,通过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分别连接于组接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也就是组接板并非以枢接的方式枢设固定于基板的一侧,使触控模块的任意部位(例如触控模块的各个角落或各个边缘)受压时,都能经由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促使触控模块平均受力下降而提供良好的按压手感。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0008]图2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0009]图3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0010]图4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1]图5是图4沿5

5线段的局部剖视图;
[0012]图6是图4沿6

6线段的局部剖视图;
[0013]图7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0014]图8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局部仰视立体图;
[0015]图9是本专利技术平衡组件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10是本专利技术平衡组件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1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0018]图12是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9]【符号说明】
[0020]N:笔记本计算机
[0021]1:触控板装置
[0022]10:基板
[0023]101:第一触发件
[0024]11:上表面
[0025]12:通孔
[0026]13:第一限位件
[0027]131:立板
[0028]132:勾板
[0029]14:组件置入孔
[0030]15:下表面
[0031]16,16

:支撑件
[0032]161,161

:孔洞
[0033]17:第二限位件
[0034]18,18

:支撑件
[0035]20:触控模块
[0036]21:触碰面板
[0037]211:内表面
[0038]23:电路板
[0039]231:表面
[0040]232:第二触发件
[0041]25:组接板
[0042]251:顶面
[0043]252:容置凹槽
[0044]253:避让槽
[0045]254:镂空孔
[0046]255:底面
[0047]256:第一侧边
[0048]257:第二侧边
[0049]258:第三侧边
[0050]259:第四侧边
[0051]26:主板
[0052]27:环框
[0053]271:第一长沟槽
[0054]272:第一侧向开口
[0055]273:第一侧沟槽
[0056]275:第二长沟槽
[0057]276:第二侧向开口
[0058]277:第二侧沟槽
[0059]30:第一平衡杆
[0060]31:第一转轴
[0061]35:第一侧杆
[0062]40:第二平衡杆
[0063]41:第二转轴
[0064]45:第二侧杆
[0065]50:平衡组件
[0066]51:第三平衡杆
[0067]52:第三转轴
[0068]53:第三侧杆
[0069]55:补强板
[0070]551:组接侧
[0071]552:连接侧
[0072]553:连接件
[0073]554:凸肋
[0074]555:表面
[0075]56,57:补强件
[0076]60,65:补强杆件
[0077]70:平衡组件
[0078]71:第四平衡杆
[0079]72:第四转轴
[0080]73:第四侧杆
[0081]75:补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82]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这些元件并不因为此类谓词而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附图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是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每个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涵盖的范围内。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将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0083]图1为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
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触控板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板装置1可应用于各式计算机产品,使用者可通过手指滑动或按压等动作来操作触控板装置1,以控制游标的位移或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是应用于笔记本计算机N。但此并不局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板装置1也可应用于其他可携式计算机(例如平板式计算机)。或者,触控板装置1也可为独立的装置并外接于可携式计算机,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0084]如图2与图3所示,触控板装置1包括基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包括上表面;触控模块,设置于该基板的该上表面上方,该触控模块包括触碰面板、电路板及组接板,该触碰面板包括朝向该基板的内表面,该组接板堆叠固定于该内表面,该组接板包括顶面与底面,该顶面朝向该内表面且设有容置凹槽,该底面朝向该上表面且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该电路板容设于该容置凹槽内;以及第一平衡杆与第二平衡杆,该第一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一侧边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平衡杆连接于该第二侧边与该基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衡杆包括第一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转轴两端的两个第一侧杆,该第一转轴枢接于该底面且沿第一侧边设置,该两个第一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上,该第二平衡杆包括第二转轴与分别连接于该第二转轴两端的两个第二侧杆,该第二转轴枢接于该底面且沿该第二侧边设置,该两个第二侧杆可活动地连接于该基板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接板包括主板与连接于该主板周围的环框,该电路板抵靠于该主板,该环框的厚度大于该主板的厚度,且该环框环绕于该电路板的周围,该第一转轴与该第二转轴分别枢接于该环框。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框设有第一长沟槽与第二长沟槽,该第一转轴枢设于该第一长沟槽内,该第二转轴枢设于该第二长沟槽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长沟槽具有第一侧向开口,该第二长沟槽具有第二侧向开口,该第一侧向开口具有第一朝向,该第二侧向开口具有第二朝向,该第一朝向与该第二朝向彼此相反。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环框设有两个第一侧沟槽与两个第二侧沟槽,该两个第一侧沟槽连接于该第一长沟槽的两端且分别对应于该两个第一侧杆,该两个第二侧沟槽连接于该第二长沟槽的两端且分别对应于该两个第二侧杆。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包括下表面与两个通孔,该两个通孔分别贯穿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且该第一平衡杆的该两个第一侧杆分别位于该两个通孔的涵盖范围内。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上设有两个第一限位件,该两个第一侧杆分别可滑移地连接于该两个第一限位件,该组接板设有两个避让槽,该两个避让槽分别位于该两个第一限位件的上方。9.如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柏欣
申请(专利权)人: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