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524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勘探技术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针对混积岩储层,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公式;通过模拟实验确定混积岩储层螺类生物体腔孔的有效储集,进而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将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和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相结合,获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与现有的技术的方法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计算方法包括生物体腔孔孔隙度,特别的是,综合考虑了沉积时沉积物陆源碎屑和生物碎屑的影响,有效增加了混积岩初始孔隙度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勘探
,涉及孔隙度技术研究领域,具体是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沉积物沉积后,受温度、压力、地层水等因素影响,原本疏松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岩石,而沉积物孔隙度是研究混积岩孔隙演化的起点,前人对初始孔隙度的研究对象都是砂岩,以Beard和Weyl的研究最为全面,将已知粒度的砂混合起来,配制分选系数不同的混合物,测不同类型砂体的平均孔隙度,假定自然界的砂是随机堆积的,在潮湿的地表条件下建立了孔隙度和分选系数So的关系:Φ=20.91+22.90/So,分选系数采用克拉斯克定义,砂岩储层开始沉积时的储集空间仅为粒间孔隙。然而混积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开始沉积时沉积物既有陆源碎屑又有生物碎屑,在生物碎屑中生物体腔孔能直接为储层提供储集空间,生物碎屑含量越高,生物体腔孔占比越高,为储层提供更多储集空间,混积岩储层物性也就越好,但在常用的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中并不包含体腔孔孔隙度部分,因此原有用来计算储层初始孔隙度的经验公式在混积岩储层中不适用。
[0003]鉴于此,构建一个简单有效且适用研究区混积岩原始孔隙度的计算方法,从而快速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将生物体腔孔孔隙度与常用计算储层初始孔隙度公式相结合,得到一种适用研究区混积岩原始孔隙度的计算公式,来对混积岩初始孔隙度进行快速确定,充分考虑陆源碎屑和生物碎屑,提高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计算准确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1)针对混积岩储层,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
[0008](2)通过模拟实验确定混积岩储层螺类生物体腔孔的有效储集,进而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
[0009](3)将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和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相结合,获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
[0010]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步骤(3)中获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为:
[0011]Φ
初始
=Φ
陆源

生物 (16)
[0012]其中:Φ
陆源
为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Φ
生物
为生物体腔孔初始孔隙度。
[0013]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步骤(1)中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0014]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经典孔隙度模型中等径颗粒正方形排列或菱形排列;
[0015]颗粒沉积模式为正方体排列时对初始孔隙度进行求取;
[0016]颗粒沉积模式为菱形体排列时对初始孔隙度进行求取;
[0017]通过对陆源碎屑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获取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初始孔隙度。
[0018]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获取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初始孔隙度的方法为:
[0019]Φ
陆源
=20.91+22.90/S
o (10)
[0020]式中,S
o
为Trask分选系数,Φ
陆源
为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
[0021]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步骤(2)中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的方法为:
[0022]针对螺类作为实验样品;
[0023]通过公式法求取螺类体腔孔体积;
[0024]通过模拟实验得到螺类生物体腔孔的体积占比和未被沉积物充填体腔孔体积占比,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
[0025]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的方法为:
[0026][0027]式中,A1为沉积物中生物碎屑中螺类含量,a1、b1为体腔孔腔口半径值,r为对数螺线,θ为旋转角度,V
螺总
为螺的总体积,P
储集孔
为未被沉积物充填体腔孔体积/体腔孔体积,Φ
生物
为生物体腔孔初始孔隙度。
[0028]与现有的技术的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公式计算及物理实验等方法,对生物体腔孔体积、孔隙度等进行研究,将生物体腔孔孔隙度与常用计算储层初始孔隙度公式相结合,最终得到一种适用研究区混积岩原始孔隙度的计算公式。特别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计算方法,生物碎屑方面对直接提供储集空间的体腔孔的进行研究,得到一种计算螺类体腔孔体积的公式,进而通过模拟实验等对体腔孔有效储集部分进行求取,得到适用于计算混积岩中生物碎屑部分的初始孔隙度公式,将陆源碎屑与生物碎屑的计算公式相结合,得到一种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计算公式,同时,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结构简单,影响因素考虑全面,提高了计算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沉积物颗粒堆积方式及受力情况示意图(等径颗粒正方形排列);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沉积物颗粒堆积方式及受力情况示意图(等径颗粒菱形排列);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沉积物颗粒堆积方式及受力情况示意图(粒径为R1的颗粒正方形排列);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粒径为R1的颗粒菱形排列的计算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沉积物颗粒堆积方式及受力情况示意图(粒径为R1的颗粒菱形排列);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2示出的粒径为R1的颗粒菱形排列的计算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18种生物体腔孔的螺类样品(部分);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实验法中绿螺体腔孔体积与总体积关系示意图;
[0037]图9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实验法中不同螺类生物体腔占比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公式法中对数螺线平面示意图;
[0039]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公式法中对数螺线三维曲线示意图;
[0040]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实验法与公式法求得体腔孔体积对比图;
[0041]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构造实验混积岩沉积模式图;
[0042]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为实施例3示出的花螺体腔孔体积与有效孔隙度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指出的是,以下所述实施例旨在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0044]实施例1
[004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46](1)针对混积岩储层,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公式,如下式所示:
[0047]Φ
陆源
=20.91+22.90/S
o (10)
[0048]式中,S
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针对混积岩储层,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2)通过模拟实验确定混积岩储层螺类生物体腔孔的有效储集,进而获取混积岩中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3)将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和生物碎屑初始孔隙度相结合,获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获取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为:Φ
初始
=Φ
陆源

生物
(16)其中:Φ
陆源
为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Φ
生物
为生物体腔孔初始孔隙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确定混积岩初始孔隙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获取陆源碎屑初始孔隙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建立经典孔隙度模型,经典孔隙度模型中等径颗粒正方形排列或菱形排列;颗粒沉积模式为正方体排列时对初始孔隙度进行求取;颗粒沉积模式为菱形体排列时对初始孔隙度进行求取;通过对陆源碎屑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获取混积岩中陆源碎屑的初始孔隙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希玉王清斌杜亚文闫振张洋晨于江茗朱鑫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