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5135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两组所述侧板的相背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两组所述侧板的相背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同侧两组所述固定板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两组所述丝杆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本申请通过第二蜗杆、第二蜗轮和滚轮的设置,使得在第二蜗杆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蜗轮随之转动,第二蜗轮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对应的转轴和滚轮转动,使得滚轮可以在地面上滚动,进而实现对整个装置的位置调节,有效增加了调节距离,提高了整个装置的适用性。适用性。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0003]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如公告号CN214834580U的专利所述,包括底座、平移座和支撑板,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螺杆,所述平移座下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螺套,所述第一螺套套在第一螺杆的表面并与第一螺杆螺纹连接。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采用第一螺杆转动对支撑板的横向位置进行调节,由于第一螺杆的长度限制,导致支撑板的横向移动范围固定,使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适用性较差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两组所述侧板的相背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两组所述侧板的相背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同侧两组所述固定板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两组所述丝杆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两组所述侧板的内部均开设有贯穿口,两组所述固定块分别贯穿两组所述贯穿口,两组所述固定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板的底部对称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转轴的外侧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一侧所述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贯穿所述底板和所述承载板,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蜗杆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蜗轮随之转动,第二蜗轮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对应的转轴和滚轮转动,使得滚轮可以在地面上滚动,进而实现对整个装置的位置调节,有效增加了调节距离,提高了整个装置的适用性。
[0009]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两组所述丝杆底部的第一蜗轮,两组所述第一蜗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与两组所述丝杆均转动连接,一侧所述丝杆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蜗杆固定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蜗杆的设置用于在转动时带动两组第一蜗轮同步转动,从而实现对两组丝杆同步调节。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蜗杆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承载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二蜗杆的外侧,所述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设置用于在转动时可以带动滑块随之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蜗杆随之转动。
[0013]可选的,所述套管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手轮。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轮的设置便于对套管转动调节。
[0015]可选的,所述固定块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波纹管,上侧所述波纹管远离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下侧所述波纹管远离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波纹管套设于所述丝杆的外侧。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纹管的设置用与对丝杆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
[0017]可选的,所述承载板的顶部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套管,一侧所述套管的内部开设有入口。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设置用于在转动时可以带动滑块随之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蜗杆随之转动。
[0019]可选的,两组所述侧板的相对侧均对称开设有导向槽,所述承载板的两侧均对称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适配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侧板滑动连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块和导向槽的设置用于对承载板的上下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0021]可选的,两组所述L形板的顶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直角板,两侧所述直角板分别与两组所述侧板固定连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角板的设置用于将L形板与侧板进一步连接固定,从而提高L形板与侧板的连接稳定性。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4]本申请通过第二蜗杆、第二蜗轮和滚轮的设置,使得在第二蜗杆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蜗轮随之转动,第二蜗轮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对应的转轴和滚轮转动,使得滚轮可以在地面上滚动,进而实现对整个装置的位置调节,有效增加了调节距离,提高了整个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申请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27]图3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侧板;3、固定板;4、L形板;5、直角板;6、波纹管;7、丝杆;8、承载板;9、贯穿口;10、固定块;11、顶板;12、第二蜗杆;13、套管;14、滑槽;15、滑块;16、手轮;17、导向槽;18、导向块;19、第一蜗轮;20、第一蜗杆;21、电机;22、转轴;23、滚轮;24、第二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请参照图1

3,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往往使用支撑装置配合工人对建筑内墙进行施工。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2,底板1的设置用于对侧板2提供支撑。两组侧板2的相背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两组侧板2的相背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4,两组L形板4的顶部均对称固定连接有直角板5,两侧直角板5分别与两组侧板2固定连接,直角板5的设置用于将L形板4与侧板2进一步连接固定,从而提高L形板4与侧板2的连接稳定性。
[0031]请参照图1

3,同侧两组固定板3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7,固定板3和L形板4的设置用于对丝杆7提供支撑。两组丝杆7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0,丝杆7的设置用于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固定块10上下运动。底板1的底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两组丝杆7底部的第一蜗轮19,两组第一蜗轮19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20,第一蜗杆20与两组丝杆7均转动连接,第一蜗杆20的设置用于在转动时带动两组第一蜗轮19同步转动,从而实现对两组丝杆7同步调节。固定块10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波纹管6,上侧波纹管6远离固定块10的一端与固定板3固定连接,下侧波纹管6远离固定块10的一端固定连接,波纹管6套设于丝杆7的外侧,波纹管6的设置用与对丝杆7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侧板(2),两组所述侧板(2)的相背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两组所述侧板(2)的相背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4),同侧两组所述固定板(3)之间均转动连接有丝杆(7),两组所述丝杆(7)的外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0),两组所述侧板(2)的内部均开设有贯穿口(9),两组所述固定块(10)分别贯穿两组所述贯穿口(9),两组所述固定块(10)之间固定连接有承载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设有驱动机构,所述底板(1)的底部对称转动连接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滚轮(23),所述转轴(22)的外侧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24),一侧所述侧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1),所述顶板(1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蜗杆(12),所述第二蜗杆(12)贯穿所述底板(1)和所述承载板(8),所述第二蜗杆(12)与所述底板(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蜗杆(12)与所述第二蜗轮(24)啮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内墙施工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两组所述丝杆(7)底部的第一蜗轮(19),两组所述第一蜗轮(19)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20),所述第一蜗杆(20)与两组所述丝杆(7)均转动连接,一侧所述丝杆(7)的一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21),所述电机(2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蜗杆(20)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波张裕少吴建明刘纯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年丰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