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4374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包括:安装板、安装面框、主体框及盖板,安装板上安装有控制面板组件,安装板通过主体框固定在安装面框的后侧,以使得安装板相对安装面框向内凹进,且控制面板组件正对于安装面框中部的窗口设置;所述安装面框用于与控制柜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安装面框上,所述盖板向外翻转打开时,能够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露出以进行操作;所述盖板向内翻转盖合时,能够与所述主体框和所述安装板合围形成一密闭空间,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能够实现对控制面板组件的防水、防尘及防撞等作用,保护电气元件不受损坏,确保设备长久安全可靠运行。确保设备长久安全可靠运行。确保设备长久安全可靠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控制柜
,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

技术介绍

[0002]控制柜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
[0003]控制柜上一般都会安装有控制面板组件(包含触摸屏、控制开关、测量仪表等)来实现控制及显示功能,例如通过触摸屏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并可以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对偏离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提示或发出信号;通过各种控制开关来控制或切换各单元运行状态。
[0004]目前,现有控制面板组件都是直接安装在控制柜的柜门上,并且电气元件裸露在柜体外面,无法对控制面板组件进行有效防护,控制面板组件受到撞击或是灰尘、液体等异物进入其内部,很容易造成故障,尤其是应用于消防设备上,一旦控制面板组件出现失效、故障,影响消防使用,会带来非常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以克服现有技术对控制柜上的控制面板组件无法进行有效防护、控制面板组件容易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的缺陷。
[0006]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包括:安装板、安装面框、主体框及盖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控制面板组件,所述安装板通过所述主体框固定在所述安装面框的后侧,以使得所述安装板相对所述安装面框向内凹进,且所述控制面板组件正对于所述安装面框中部的窗口设置;所述安装面框用于与控制柜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安装面框上,所述盖板向外翻转打开时,能够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露出以进行操作;所述盖板向内翻转盖合时,能够与所述主体框和所述安装板合围形成一密闭空间,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凸出在所述安装板前侧的部分密封。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框的前侧面安装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围绕所述安装面框的窗口边缘内侧分布,而不被所述安装面框所遮挡;所述盖板的后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圈形状匹配的凸台,所述凸台用于在所述盖板盖合时压紧在所述第一密封圈上。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框的前侧面围绕外周一圈竖直向外延伸有外翻边,所述主体框通过该外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面框的后侧面,且所述外翻边与所述安装面框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
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技术中出现的“前”、“后”、“上”、“下”、“水平”、“竖直”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
[0027]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包括:安装板1、安装面框2、主体框3、盖板4和后盖8。安装板1上安装有控制面板组件,控制面板组件包括触摸屏、急停开关、综合电量表等电气元件。为了便于理解,定义以图1中盖板4所在位置为前、后盖8所在位置为后。安装板1通过主体框3固定在安装面框2的后侧,以使得安装板1相对安装面框2向内凹进,且控制面板组件正对于安装面框2中部的窗口设置。安装面框2用于与控制柜固定连接;具体的,安装面框2的后侧面围绕一周间隔设置有若干盲孔,该盲孔用于使用螺栓固定到控制柜的柜门上,并使得主体框3和安装板1均伸入控制柜的内部。本申请通过采用凹入式设计,能够避免控制面板防护模组过多的凸出柜体表面,增加安全性。
[0028]进一步的,盖板4的一端铰接在安装面框2上,盖板4向外翻转打开时(如图6所示),能够将控制面板组件露出以进行操作;盖板4向内翻转盖合时(如图1所示),能够与主体框3和安装板1合围形成一密闭空间,将控制面板组件凸出在安装板1前侧的部分密封,从而实现对控制面板组件的防水、防尘及防撞等作用,保护电气元件不受损坏,确保设备长久安全可靠运行。
[0029]参阅图2、图3和图5,主体框3的纵向截面呈前端小、后端大的梯形状。主体框3的前侧面围绕外周一圈竖直向外延伸有外翻边301,该外翻边301贴靠在安装面框2的后侧面,主体框3在该外翻边301上通过螺丝组件实现与安装面框2的固定;且外翻边301与安装面框2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圈6,通过第二密封圈6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
[0030]其中,主体框3的前侧面围绕一圈还设置有第一凹槽,并在该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密封圈5,且第一密封圈5围绕安装面框2的窗口边缘内侧分布,而不被安装面框2所遮挡。盖板4的后侧面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圈5形状匹配的凸台401,凸台401用于在盖板4盖合时压紧在第一密封圈5上,从而实现密封,达到防水、防尘的目的。
[0031]此外,主体框3的后侧面围绕外周一圈水平向后延伸有围边302,并于主体框3的后侧面上形成一定位槽,用于对安装板进行定位。安装板1固定安装在定位槽内,且安装板1与主体框3之间安装有第三密封圈7。具体的,主体框3的后侧面围绕一圈还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三密封圈7置于第二凹槽内,并被安装板1所挤压,从而实现主体框3与安装板1之间的密封。
[0032]参阅图2,后盖8设置在安装板1的后侧面上,通过在后盖8上使用螺丝组件并穿过安装板1锁紧在主体框3上,以实现安装板1、主体框3及后盖8三者之间的固定。后盖8将控制面板组件穿过安装板1向后延伸的部分罩设住,进行对控制面板组件后面部分进行防护。后盖8上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供控制面板组件连接的线缆穿过。
[0033]参阅图1和图4,安装面框2的前侧面靠近顶部位置安装有但不限于两个铰链9,盖板4通过其上端设置的凸耳铰接在铰链9上,以使得盖板4能够绕铰链9向上翻转打开或向下翻转盖合;并且通过将铰链9设置在上方,使得盖板4受重力会自动盖合。盖板4的下端后侧与安装面框2之间安装有磁吸组件10,本实施例中磁吸组件10采用的是现有常规的不锈钢碰吸,其具有能够相互产生吸力的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第一磁吸件固定在盖板4的后
侧面靠近下端位置,第二磁吸件固定在安装面框2的前侧面靠近下端位置,且与第一磁吸件相对设置。在盖板4盖合过程中,当第一磁吸件靠近于第二磁吸件时,第一磁吸件受到吸力会吸附在第二磁吸件上,在该吸力作用下使得盖板4上的凸台压紧第一密封圈5,保证密封的可靠性,且不会轻易受到外力而打开,避免盖合不稳定。
[0034]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盖板4采用透明材质注塑成型,以便于观察控制面板组件显示的各种参数。
[0035]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1)、安装面框(2)、主体框(3)及盖板(4),所述安装板(1)上安装有控制面板组件,所述安装板(1)通过所述主体框(3)固定在所述安装面框(2)的后侧,以使得所述安装板(1)相对所述安装面框(2)向内凹进,且所述控制面板组件正对于所述安装面框(2)中部的窗口设置;所述安装面框(2)用于与控制柜固定连接,所述盖板(4)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安装面框(2)上,所述盖板(4)向外翻转打开时,能够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露出以进行操作;所述盖板(4)向内翻转盖合时,能够与所述主体框(3)和所述安装板(1)合围形成一密闭空间,将所述控制面板组件凸出在所述安装板(1)前侧的部分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3)的前侧面安装有第一密封圈(5),所述第一密封圈(5)围绕所述安装面框(2)的窗口边缘内侧分布,而不被所述安装面框(2)所遮挡;所述盖板(4)的后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密封圈(5)形状匹配的凸台(401),所述凸台(401)用于在所述盖板(4)盖合时压紧在所述第一密封圈(5)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柜控制面板防护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3)的前侧面围绕外周一圈竖直向外延伸有外翻边(301),所述主体框(3)通过该外翻边(301)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面框(2)的后侧面,且所述外翻边(301)与所述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桓洪诗从
申请(专利权)人:洪恩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