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926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产品输送线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包括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以及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与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配合,转弯型产品输送线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减小转弯半径的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之间之间形成有弯道,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之间设有第四从动轮、第四同步带、第五从动轮以及第五同步带,第四同步带缠绕于第四从动轮上,第四从动轮通过产品进料组件的第二马达驱动旋转,第五同步带缠绕于第五从动轮上,第五从动轮通过产品出料组件的第三马达驱动旋转,第四同步带与第五同步带对应。第五同步带对应。第五同步带对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


[0001]本技术涉及产品输送线
,特指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输送线在工作时间,产品不能在线上任意的停止,当线上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整条线都需要停止,这样就会影响每个环节的工作,从而影响生产进度。
[0003]传统输送线在转角的设计,整条线都采用一样的皮带连接,要求转弯半径比较大,产品在转弯的时间周期长,而且线体占用厂房的空间比较大,间接影响到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在环形产品输送线本体转弯处的设计,比传统输送线减小了转弯半径,节省了转弯的时间和整体机台的占地面积,为生产厂家节省了生产场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包括两组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以及设于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之间的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与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配合构成循环输送的环形产品输送线本体,转弯型产品输送线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减小转弯半径的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之间形成有弯道,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之间设有第四从动轮、第四同步带、第五从动轮以及第五同步带,第四同步带缠绕于第四从动轮上,第四从动轮通过产品进料组件的第二马达驱动旋转,第五同步带缠绕于第五从动轮上,第五从动轮通过产品出料组件的第三马达驱动旋转,第四同步带与第五同步带对应。
[0008]根据上述方案,所述产品进料组件包括第二外支架、第二内支架、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第二传动轴、第二马达、第二同步转轴、第二皮带以及第二同步带,第二外支架与第二内支架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主动轮安装于第二外支架上,第二从动轮安装于第二内支架上,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二马达安装于第二外支架上,用于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第二同步转轴设于第二外支架与第二内支架之间,第二皮带缠绕于第二主动轮以及第二同步转轴的第一端,第二同步带缠绕于第二从动轮以及第二同步转轴的第二端,第四从动轮安装于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之间的第二传动轴上。
[0009]根据上述方案,所述产品出料组件包括第三外支架、第三内支架、第三主动轮、第三从动轮、第三传动轴、第三马达、第三同步转轴、第三皮带以及第三同步带,第三外支架与第三内支架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三主动轮安装于第三外支架上,第三从动轮安装于第三内支架上,第三主动轮与第三从动轮通过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三马达安装于第三外支架
上,用于驱动第三主动轮旋转,第三同步转轴设于第三外支架与第三内支架之间,第三皮带缠绕于第三主动轮以及第三同步转轴的第一端,第三同步带缠绕于第三从动轮以及第三同步转轴的第二端,第五从动轮安装于第三主动轮与第三从动轮之间的第二传动轴上。
[0010]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直线型产品输送线包括第一外支架、第一内支架、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第一传动轴、第一马达、第一同步转轴、第一皮带以及第一同步带,第一外支架与第一内支架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主动轮安装于第一外支架上,第一从动轮安装于第一内支架上,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第一传动轴传动连接,第一马达安装于第一外支架上,用于驱动第一主动轮旋转,第一同步转轴设于第一外支架与第一内支架之间,第一皮带缠绕于第一主动轮以及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第一同步带缠绕于第一从动轮以及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
[0011]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转弯型产品输送线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减小转弯半径的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比传统输送线减小了转弯半径,节省了转弯的时间和整体机台的占地面积,为生产厂家节省了生产场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外圈导向板与内圈导向板之间设有第四从动轮、第四同步带、第五从动轮以及第五同步带,其中,第四从动轮通过产品进料组件的第二马达驱动旋转,第五从动轮通过产品出料组件的第三马达驱动旋转,不需要在转弯型产品输送线上增设驱动装置,节省了安装成本与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图;
[0014]图2是本技术转弯型产品输送线结构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直线型产品输送线结构图。
[0016]图中:1、直线型输送线;2、转弯型输送线;3、外圈导向板;4、内圈导向板;11、第一外支架;12、第一内支架;13、第一主动轮;14、第一从动轮;15、第一传动轴;16、第一马达;17、第一同步转轴;18、第一皮带;19、第一同步带;21、第二外支架;22、第二内支架;23、第二主动轮;24、第二从动轮;25、第二传动轴;26、第二马达;27、第二同步转轴;28、第二皮带;29、第二同步带;31、第三外支架;32、第三内支架;33、第三主动轮;34、第三从动轮;25、第三传动轴;36、第三马达;37、第三同步转轴;38、第三皮带;39、第三同步带;41、第四从动轮;42、第四同步带;43、第五从动轮;44、第五同步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8]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包括两组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以及设于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之间的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与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配合构成循环输送的环形产品输送线本体,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减小转弯半径的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之间形成有弯道,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之间设有第四从动轮41、
第四同步带42、第五从动轮43以及第五同步带44,第四同步带42缠绕于第四从动轮41上,第四从动轮41通过产品进料组件的第二马达26驱动旋转,第五同步带44缠绕于第五从动轮43上,第五从动轮43通过产品出料组件的第三马达36驱动旋转,第四同步带42与第五同步带44对应。以上构成本技术基本结构。
[0019]本技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其整条环形产品输送线由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以及四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配合构成循环输送的环形产品输送线本体,且相邻两条产品输送线之间对应连接。其中,第一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与第二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与第二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的第一侧通过两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配合连接,第一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与第二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的第二侧通过两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配合连接。更具体地说,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产品进料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以及设于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之间的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两组直线型产品输送线(1)与多个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配合构成循环输送的环形产品输送线本体,所述转弯型产品输送线(2)包括相连接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所述产品进料组件与产品出料组件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减小转弯半径的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所述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之间形成有弯道,所述外圈导向板(3)与内圈导向板(4)设有第四从动轮(41)、第四同步带(42)、第五从动轮(43)以及第五同步带(44),所述第四同步带(42)缠绕于第四从动轮(41)上,所述第四从动轮(41)通过产品进料组件的第二马达(26)驱动旋转,所述第五同步带(44)缠绕于第五从动轮(43)上,所述第五从动轮(43)通过产品出料组件的第三马达(36)驱动旋转,所述第四同步带(42)与第五同步带(44)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形产品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进料组件包括第二外支架(21)、第二内支架(22)、第二主动轮(23)、第二从动轮(24)、第二传动轴(25)、第二马达(26)、第二同步转轴(27)、第二皮带(28)以及第二同步带(29),所述第二外支架(21)与第二内支架(22)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主动轮(23)安装于第二外支架(21)上,所述第二从动轮(24)安装于第二内支架(22)上,所述第二主动轮(23)与第二从动轮(24)通过第二传动轴(25)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马达(26)安装于第二外支架(21)上,用于驱动第二主动轮(23)旋转,所述第二同步转轴(27)设于第二外支架(21)与第二内支架(22)之间,所述第二皮带(28)缠绕于第二主动轮(23)以及第二同步转轴(27)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同步带(29)缠绕于第二从动轮(24)以及第二同步转轴(27)的第二端,所述第四从动轮(41)安装于第二主动轮(23)与第二从动轮(24)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昊刘伟马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倍斯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