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履带式旋耕机,包括:机架、发动机、驱动传动轴、行走变速箱、作业传动轴、作业变速箱、作业轴以及旋耕组件。发动机设置于机架上,发动机包括动力输出端;驱动传动轴包括驱动传动轴输入轮和驱动传动轴输出轮,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行走变速箱与驱动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作业传动轴与驱动传动轴平行,作业传动轴包括作业传动轴输入轮和作业传动轴输出轮,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作业变速箱与作业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作业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作业变速箱后方并与旋耕组件连接。通过合理布置传动结构,有效提高了履带式旋耕机的整体动力传递,降低动力损耗。降低动力损耗。降低动力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旋耕机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尤其是一种履带式旋耕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我国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断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们对农机先进技术和先进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体积小、马力大、操控简单、舒适的农业机械成为目前农业旋耕机械的发展趋势,现有传统的旋耕机械通常采用手扶拖拉机作为动力机头,但是手扶拖拉机抗陷能力差,只能在旱田或者较硬的田地内作业,一旦遇到雨季或者水田作业,就会陷入烂泥内。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履带式旋耕机,以克服上述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履带式旋耕机。
[000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履带式旋耕机,定义所述履带式旋耕机的行进方向为前,包括:机架、发动机、驱动传动轴、行走变速箱、作业传动轴、作业变速箱、作业轴以及旋耕组件。所述机架包括主体部;所述发动机设置于主体部上,所述发动机包括动力输出端;所述驱动传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于发动机前方,所述驱动传动轴包括分别设于驱动传动轴轴向两端的驱动传动轴输入轮和驱动传动轴输出轮,所述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所述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行走变速箱与所述驱动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所述作业传动轴与所述驱动传动轴平行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后方,所述作业传动轴包括分别设于作业传动轴轴向两端的作业传动轴输入轮和作业传动轴输出轮,所述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所述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作业变速箱与所述作业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所述作业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作业变速箱后方;所述旋耕组件设置于作业变速箱后方,所述旋耕组件包括旋耕轴、动力输入轴、旋耕机分动箱以及旋耕变速箱,所述作业变速箱通过作业轴与所述旋耕机分动箱传动连接,所述旋耕轴与动力输入轴通过旋耕变速箱传动连接;动力自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传递至驱动传动轴和作业传动轴,一部分动力自驱动传动轴传递至行走变速箱变速后控制旋耕机行进,另一部分动力自作业传动轴传递至作业变速箱变速换向至作业轴,再由作业轴传递至旋耕机分动箱变向至动力输入轴,进而通过旋耕变速箱变速控制旋耕轴转动实现作业。
[0005]进一步地,所述履带式旋耕机还包括连接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的第一皮带、连接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的第二皮带、用于张紧第一皮带的第一张紧装置、以及用于张紧第二皮带的第二张紧装置,所述第一张紧装置设置于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张紧装置设置于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张紧装置包括第一立柱、绕第一立柱转动设置的第一张紧臂、设置于第一张紧臂远离第一立柱一端的第一张紧轮、以及与第一张紧臂远离第一立柱一端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调节第一张紧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第一皮带包括上皮带部,所述第一张紧轮与所述上皮带部的外侧贴合;所述第二张紧装置包括一端
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二张紧臂、设置于第二张紧臂另一端的第二张紧轮、以及调节第二张紧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皮带包括下皮带部,所述第二张紧轮与所述下皮带部的外侧贴合。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张紧调节杆、滑动设置于张紧调节杆上的L型板、套设于张紧调节杆上的弹性件以及与张紧调节杆配合的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弹性件以及L型板沿张紧调节杆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L型板与所述第一张紧轮连接,通过调节调节螺栓在张紧调节杆上的位置,进而调节L型板在张紧调节杆上的高度,实现对第一张紧轮的高度调节。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弹性件、与弹性件连接的张紧调节杆、与所述张紧调节杆配合的调节螺栓、以及与第一张紧轮连接的L型板,所述弹性件、张紧调节杆、L型板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L型板活动设置于张紧调节杆上并通过调节螺栓限制在张紧调节杆上,通过调节调节螺栓在张紧调节杆上的位置,进而调节L型板在张紧调节杆上的高度,实现对第一张紧轮的高度调节。
[0009]进一步地,所述履带式旋耕机还包括设置于驱动传动轴下方的履带驱动轴、以及分别设置于履带驱动轴两端的左履带驱动轮和右履带驱动轮,所述履带驱动轴贯穿所述行走变速箱并通过所述行走变速箱与所述驱动传动轴传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相互平行的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发动机的底部分别和前横梁以及后横梁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机架还包括设置于主体部下方的履带安装架,所述履带安装架包括自机架的底部朝机架宽度方向两侧且向下倾斜延伸的前八字梁以及后八字梁,所述前八字梁固定在前横梁的底部,所述后八字梁固定在旋耕机安装架的底部,所述履带安装架还包括连接前八字梁和后八字梁的左支重梁以及右支重梁,所述左支重梁和右支重梁均与所述前横梁垂直;所述履带驱动轴转动设置于前八字梁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左支重梁的上方设有张紧轮组件,所述张紧轮组件包括沿左支重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筒、设于导向筒内的导向杆以及设于导向杆一端的履带张紧轮,所述左支重梁的上端还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导向筒远离履带张紧轮的一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左支重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重轮组和第二支重轮组,所述左支重梁的上方设有左履带驱动轮,所述左履带驱动轮设于前八字梁的前端,所述导向筒的上方设有左履带支撑组件,所述左履带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在导向筒上端并向上延伸的支撑架以及设于支撑架上端的履带支撑轮,所述履带组件对称地设置在左支重梁和右支重梁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旋耕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合理布置传动结构,有效提高了履带式旋耕机的整体动力传递,降低动力损耗,同时使结构排布紧凑,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履带式旋耕机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履带式旋耕机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履带式旋耕机部分组件的立体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机架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机架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张紧轮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7为本技术的履带组件的剖视图;
[0024]图8为本技术的旋耕机安装架的立体图;
[0025]图9为本技术的旋耕机安装架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的旋耕组件的立体图。
[0027]图11为本技术的挡板组件的立体图。
[0028]图12为本技术的平地组件的立体图。
[0029]图13为本技术的旋耕组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30]图14为本技术的旋耕组件的左视图。
[0031]图15为本技术的侧边犁的立体图。
[0032]图16为本技术的侧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旋耕机,定义所述履带式旋耕机的行进方向为前,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主体部、位于主体部后端的旋耕机安装架以及位于主体部下方的履带安装架,所述履带安装架设有履带组件;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于主体部上,所述发动机包括动力输出端,所述动力输出端设置与机架左侧;驱动传动轴,所述驱动传动轴沿左右方向设置于发动机前方,所述驱动传动轴包括分别设于驱动传动轴轴向两端的驱动传动轴输入轮和驱动传动轴输出轮,所述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所述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行走变速箱,所述行走变速箱与所述驱动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作业传动轴,所述作业传动轴与所述驱动传动轴平行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后方,所述作业传动轴包括分别设于作业传动轴轴向两端的作业传动轴输入轮和作业传动轴输出轮,所述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所述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作业变速箱,所述作业变速箱与所述作业传动轴输出轮传动连接;作业轴,所述作业轴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作业变速箱后方;旋耕组件,所述旋耕组件设置于作业变速箱后方,所述旋耕组件包括旋耕轴、动力输入轴、旋耕机分动箱以及旋耕变速箱,所述作业变速箱通过作业轴与所述旋耕机分动箱传动连接,所述旋耕轴与动力输入轴通过旋耕变速箱传动连接;动力自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端传递至驱动传动轴和作业传动轴,一部分动力自驱动传动轴传递至行走变速箱变速后控制旋耕机行进,另一部分动力自作业传动轴传递至作业变速箱变速换向至作业轴,再由作业轴传递至旋耕机分动箱变向至动力输入轴,进而通过旋耕变速箱变速控制旋耕轴转动实现作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式旋耕机还包括连接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的第一皮带、连接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的第二皮带、用于张紧第一皮带的第一张紧装置、以及用于张紧第二皮带的第二张紧装置,所述第一张紧装置设置于驱动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张紧装置设置于作业传动轴输入轮与动力输出端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旋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装置包括第一立柱、绕第一立柱转动设置的第一张紧臂、设置于第一张紧臂远离第一立柱一端的第一张紧轮、以及与第一张紧臂远离第一立柱一端连接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调节第一张紧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所述第一皮带包括上皮带部,所述第一张紧轮与所述上皮带部的外侧贴合;所述第二张紧装置包括一端转动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二张紧臂、设置于第二张紧臂另一端的第二张紧轮、以及调节第二张紧轮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皮带包括下皮带部,所述第二张紧轮与所述下皮带部的外侧贴合。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亮,黄洁,王磊,李炳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发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