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41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6
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6、800),其具有吸收芯(6B、800c)和包覆吸收芯(6B、800c)的芯包裹片(6A、700);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其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于吸收体;顶片(7、900),其配置于吸收体(6、800)的皮肤面侧;背片(5、600),其配置于吸收体(6、800)的非皮肤面侧;罩片(4、400),其配置于背片(5、600)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立体褶裥(3BL、3BR),其从顶片(7、900)朝向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吸收性物品的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以上。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收性物品


[0001]本技术涉及吸收性物品。

技术介绍

[0002]一次性尿布、尿垫、生理用品等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穿戴者排出的尿、体液等液体的吸收体。当在吸收性物品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吸收体不规则地折弯或扭曲时,有可能会导致对穿戴者而言的触感、吸液性的降低,而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降低。因此,在日本专利第6369507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以在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吸收体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的方式在该吸收体的下裆区域形成有槽状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即使是在吸收体的下裆区域设置有槽状部的吸收性物品,当反复进行穿脱时,吸收体也有可能无法维持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的状态。当吸收体未沿着穿戴者的皮肤面折弯时,存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降低这样的问题。
[0004]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穿戴感的降低的吸收性物品。
[000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技术中,将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设为0.35N以上。
[0006]详细而言,本技术的一方案为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所述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具有包含纸浆的吸收芯和包覆所述吸收芯的芯包裹片;一对槽状部,所述一对槽状部在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的下裆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吸收体;顶片,所述顶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背片,所述背片配置于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罩片,所述罩片配置于所述背片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立体褶裥,所述立体褶裥从所述顶片朝向所述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所述吸收芯具有SAP层,该SAP层至少包括与所述一对槽状部对应的位置而配置且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关于将所述吸收体、所述顶片、所述背片及所述罩片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槽状部的中央切出预定的大小而得到的试验片,将该试验片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所述顶片及所述芯包裹片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所述吸收芯、所述芯包裹片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所述背片及所述罩片的第2试验片,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
[0007]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可以为1.0g/m2以上,所述一对槽状部的长度可以为160mm以上且245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的宽度可以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所述一对槽状部的深度可以为1.0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立体褶裥的高度H的关系可以满足式(1),
[0008]H>L/2
···
(1)
[0009]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纸浆的克重可以为333g/m2以下,可以是,关于所述顶片及所述
罩片,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可以是,关于所述背片,克重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聚烯烃的膜构成,可以是,关于所述芯包裹片,克重为8.0g/m2以上且40g/m2以下,由用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任一种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构成、或者由克重为8.0g/m2以上且20g/m2以下的纸巾构成,所述SAP层的克重可以为40g/m2以上。
[0010]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所述吸收芯的所述纸浆的克重为315g/m2以下。
[0011]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前侧片,所述前侧片与所述前身区域中的所述罩片接合,并供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带贴附;以及所述带,所述带从所述后身区域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设置,并用于在贴附于所述前侧片的状态下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穿戴者的腰身。
[0012]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90N以上。
[0013]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在穿戴时位于所述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身区域、位于下裆的所述下裆区域、以及位于背部侧的后身区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按该顺序依次设置。吸收性物品还包括: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所述左右一对第2槽状部从宽度方向中央朝向外侧从下裆区域向前身区域侧端部方向延伸;以及第3槽状部,所述第3槽状部是配置于一对槽状部的后身区域侧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高刚性部。可以是,设置有非粘接区域,该非粘接区域是包括在平面观察了设置有所述第2槽状部的区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槽状部重叠的区域的、所述吸收体与内罩片为非粘接的区域。
[0014]在上述方案的吸收性物品中,可以是,一对第2槽状部和一对槽状部相连。
[0015]根据本技术,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16]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0017]图1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20]图4是从皮肤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平面图。
[0021]图5是将穿戴状态下的尿布在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0022]图6是示出槽状部的位置处的粘接强度(N)、和芯包裹片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
[0023]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0024]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尿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图。
[0025]图9是说明输送速度与剥离强度的关系的表。
[0026]图10是说明挤压时的温度条件与剥离强度的关系的表。
[0027]图11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立体图。
[0028]图12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13A和图13B是实施方式2的尿布的展开图。
[0030]图14是示出从实施方式2的尿布中提取吸收体而示出的展开图。
[0031]图15是示出槽状部的位置处的粘接强度(N)、和芯包裹片的皮肤面侧与上层吸收芯发生剥离时的反复穿戴次数之间的关系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是例示,本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0033]<实施方式1>
[0034]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型一次性尿布(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6、800),所述吸收体(6、800)具有包含纸浆的吸收芯(6B、800c)和包覆所述吸收芯(6B、800c)的芯包裹片(6A、700);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在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的下裆区域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顶片(7、900),所述顶片(7、900)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的皮肤面侧并具有透液性;背片(5、600),所述背片(5、600)配置于所述吸收体(6、800)的非皮肤面侧并具有不透液性;罩片(4、400),所述罩片(4、400)配置于所述背片(5、600)的非皮肤面侧;以及立体褶裥(3BL、3BR),所述立体褶裥(3BL、3BR)从所述顶片(7、900)朝向所述皮肤面侧立体地形成,所述吸收芯(6B、800c)具有SAP层,该SAP层至少包括与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对应的位置而配置且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关于将所述吸收体(6、800)、所述顶片(7、900)、所述背片(5、600)及所述罩片(4、400)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中央切出预定的大小而得到的试验片,将该试验片在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处,切割分离为包括所述顶片(7、900)及所述芯包裹片(6A、700)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第1试验片和包括所述吸收芯(6B、800c)、所述芯包裹片(6A、700)的所述非皮肤面侧、所述背片(5、600)及所述罩片(4、400)的第2试验片,在利用所述第1试验片和所述第2试验片进行了180度剥离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槽状部(6H、140BL、140BR)的位置处的剥离强度为0.35N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6B、800c)的所述皮肤面侧的热熔粘接剂的目付为1.0g/m2以上,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长度为160mm以上且245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宽度为2.0mm以上且小于5.0mm,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的深度为1.0mm以下,所述一对槽状部(6H、140BL、140BR)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立体褶裥的高度H的关系满足式(1),H>L/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示崎幸生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