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06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市政排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所述的分流器应用于已经混流的截留井中,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分流器包括引水件和分流件,通过分流件中配重组件与漏雨筒的结构设计配合,设置合理的漏雨筒内的溢流间隙和外筒底部开孔孔径、配重件重量可以形成作为截污管启闭判断的开关装置,并且通过在雨水箅子下方设置接雨斗,雨水的流入时可以通过多层过滤件进行初次过滤,保证流入分流件的雨水清洁,防止泥沙在分流件中堆积,降低设备后期管理维护成本。设备后期管理维护成本。设备后期管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污
,尤其是涉及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

技术介绍

[0002]雨污合流是导致城市河道污染的主要污染因素,由于雨污合流通常在老城区,将雨污合流改造成雨污分流的工程投资高、施工困难。所以,通常采用雨污截流制,就是在合流管道上加一个截流井和支管,支管连接污水处理厂。晴天时把污水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雨天时把雨污混合水也截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当雨量过大时,污水处理厂负荷过大,处理不了大量雨污混合水,就会通过截流井溢流至自然水体,从而造成溢流污染。
[0003]目前市政工程中常用的截留井有两种,传统截流井和浮筒式截流井。我国专利技术专利防倒灌截流井控制方法、专利号CN201610242466.1一文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控制流量控制闸门起落控制截污管启闭的方法。但是在井中设置电控闸门的方式,存在有设备投入成本高、后期维护麻烦等问题,并且由于井下水体环境复杂,泥沙雨水容易导致闸门卡死,如何在解决雨污混排截留的同时,减少设备投入成本,降低后期管理维护成本,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满足市政工程的需求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
[0005]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下:
[0006]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所述的分流器应用于已经混流的截留井中,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分流器包括引水件和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包括了刀闸阀、漏雨筒和配重组件,所述引水件为接雨斗;
[0007]所述刀闸阀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漏雨筒的底部连接设置于刀闸阀的上方,所述配重组件吊装于截留井内,并与所述漏雨筒的顶部相连;
[0008]所述接雨斗设置于雨水箅子的下方,所述接雨斗的下方出水口通过连接管延伸至所述漏雨筒内,所述漏雨筒底部开设有若干漏雨孔。
[0009]其中,所述配重组件包括了配重件和牵拉件,所述配重件通过牵拉件绕过吊装于截留井下方的滑轮与漏雨筒相连接。
[0010]其中,所述配重件为配重块,所述牵拉件为钢绳。
[0011]其中,所述刀闸阀包括了阀体和闸板,所述的闸板垂直活动设置于阀体内,闸板的顶部设置有阀杆,所述的阀体套装在截污管上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0012]优选的,所述的漏雨筒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的阀杆顶部设置有与漏雨筒底部凹槽相匹配的凸块,所述漏雨筒与所述阀杆通过凹凸配合后旋紧锁止。
[0013]其中,所述接雨斗上部截面面积大于雨水箅子面积,所述接雨斗内设置有多层过滤件。
[0014]优选的,所述多层过滤件从上至下分别为304不锈钢滤网、聚氨酯滤垫、涤纶单丝滤网。
[0015]优选的,所述漏雨孔面积之和为漏雨筒底部面积的1/100

1/60。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部分:
[0017]1、本技术通过结构设计,通过配重组件与漏雨筒的结构设计配合,设置合理的漏雨筒底部开孔孔径、配重件重量可以形成作为截污管启闭判断的开关装置,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网的截留井中,仅当强降雨时才会下落漏雨筒闸断截污管流通。
[0018]2、为了实现对截污管流通闸断,本申请中刀闸阀与漏雨筒采用凹凸配合锁止,利用漏雨筒盛水之后的重量辅助刀闸阀承受阻水时带来的压强差,保证结构稳定性。
[0019]3、本申请技术通过在雨水箅子下方设置接雨斗,雨水的流入时可以通过接雨斗进行过滤,保证流入的雨水清洁,防止泥沙在刀闸阀中堆积,降低设备后期管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传统截留井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分流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配重组件与漏雨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配重组件与漏雨筒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中分流件启闭状态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中分流件与截污管分离状态时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中多层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0028]1、接雨斗,11、多层过滤件,12、304不锈钢滤网,13、聚氨酯滤垫,14、涤纶单丝滤网;
[0029]2、刀闸阀,21、阀体,22、闸板,23、阀杆;
[0030]3、配重组件,31、配重块,32、钢绳,33、滑轮;
[0031]4、漏雨筒,41、漏雨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如图2

7所示,本申请技术公开了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应用于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网的截留井中,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分流器包括引水件和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包括了刀闸阀2、漏雨筒4和配重组件3,所述引水件为接雨斗1;
[0034]所述刀闸阀2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漏雨筒4的底部连接设置于刀闸阀2的上方,所
述配重组件3吊装于截留井内,并与所述漏雨筒4的顶部相连;
[0035]所述接雨斗1设置于雨水箅子的下方,所述接雨斗1的下方出水口通过连接管延伸至所述漏雨筒4内,所述漏雨筒4底部开设有若干漏雨孔41。
[0036]其中,所述配重组件3包括了配重块31和钢绳32,所述配重块31通过钢绳32绕过吊装于截留井下方的滑轮33与漏雨筒4相连接。
[0037]其中,所述刀闸阀2包括了阀体21和闸板22,所述闸板22垂直活动设置于阀体21内,闸板22的顶部设置有阀杆23,所述阀体21套装在截污管上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0038]其中漏雨筒4与刀闸阀2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仅以如下结构为示例:
[0039]所述漏雨筒4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阀杆23的顶部设置有与漏雨筒4底部凹槽相匹配的凸块,所述漏雨筒4与所述阀杆23通过凹凸配合后旋紧锁止;
[0040]上述示例并不表示,漏雨筒4与刀闸阀2的连接仅采用此唯一设计方式,同样可以采用卡扣、螺栓固定、限位等其他配合方式予以连接固定。
[0041]图1为传统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网的截留井结构样式,现状合流管和截污管采用互相垂直设置,且合流管高于截污管,截污管在截留井内并非联通,截污管一端设置有防倒灌的阀门,一端预留有一段用于后期检修维护的管体结构,该种设计方式为我国第二代市政污水管网设计的普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种方式中雨污混排入江河的方法产生了很多的弊端。目前老旧城区和部分偏远地区仍采为第二代污水管网设计,将原有的管网改造成为雨污分离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器应用于已经混流的截留井中,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分流器包括引水件和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包括了刀闸阀、漏雨筒和配重组件,所述引水件为接雨斗;所述刀闸阀安装于截污管上,所述漏雨筒的底部连接设置于刀闸阀的上方,所述配重组件吊装于截留井内,并与所述漏雨筒的顶部相连;所述接雨斗设置于雨水箅子的下方,所述接雨斗的下方出水口通过连接管延伸至所述漏雨筒内,所述漏雨筒底部开设有若干漏雨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组件包括了配重件和牵拉件,所述配重件通过牵拉件绕过吊装于截留井下方的滑轮与漏雨筒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为配重块,所述牵拉件为钢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闸刀式井内分流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命张永傅郑启福万应玮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腾鼎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