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258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包括:整流模块、电源切换模块、电源监测模块、储能模块;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源线;电源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储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监控局端设备输入电源的异常,并在输入电源异常时,及时断开异常输入电源的供电,切换与之相连的储能模块作为电源,实现由储能模块对远端设备的备用持续供电,保障重要设备的不间断工作,降低停电造成的损失,为电网维修人员争取故障解决时间。取故障解决时间。取故障解决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远程后备供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正常供电情况下,整个直流远程供电系统中,以电网作为输入电源,通过局端设备为远端设备进行供电,且通常设置有两套局端设备,分别以不同的电网线路作为交流电输入电源,当其中一套局端设备的电网线路出现停电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可通过环路供电系统,使用另一台局端设备为停电的远端设备供电。但是,当系统中所有局端设备均停电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没有后备方案继续对远端设备进行供电,使得系统中所有远端设备全部因没有输入电源而停止工作,造成大量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有局端设备停电导致的远端设备停止工作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包括:
[0005]整流模块、电源切换模块、电源监测模块、储能模块;
[0006]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
[0007]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源线;
[0008]所述电源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0009]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
[0010]所述电源监测模块,用于监测交流电输入是否异常,并将监测情况发送至电源切换模块,以使电源切换模块根据监测情况执行电源切换;
[0011]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用于当监测到交流电输入异常时,断开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连接,将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储能模块的输入端的连接切换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与储能模块的输出端的连接,实现由交流电输入供电切换为储能模块供电。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监测模块,包括:
[0013]A相端子、B相端子、C相端子、第一电压互感器T1、第二电压互感器T2、第三电压互感器T3、采集监测模块,其中,
[0014]所述A相端子、B相端子和C相端子分别与交流电输入中的一相交流电相连;
[0015]所述采集监测模块与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0016]所述A相端子第一引脚通过压敏电阻R10与所述A相端子第二引脚相连,还与所述
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二引脚相连;所述A相端子的第二引脚通过电阻R1、电阻R3与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三引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通过并联的电阻R5、保护二极管D4和电容C1与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四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与所述采集监测模块相连;
[0017]所述B相端子与第二电压互感器T2和采集监测模块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C相端子与第三电压互感器T3和采集监测模块的连接方式,均与所述A相端子与第一电压互感器T1和采集监测模块的连接方式相同。
[0018]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
[0019]三极管Q1、切换模块、控制模块、切换控制电源,其中,
[0020]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电阻R22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控制模块还作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采集监测模块相连;
[002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23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与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1的负极还通过电阻R21与切换控制电源相连;
[0022]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出端子J1作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直流电源线相连;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入端子J2作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切换模块的输入端子J3作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与储能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0023]所述切换模块的切换引脚A2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1的正极之间,所述切换模块的切换引脚A1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电阻R21之间。
[0024]进一步的,所述储能模块包括若干集成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主动安全系统、智能配电系统以及热管理系统的储能能量块。
[0025]进一步的,所述储能能量块内部还集成散热制冷系统。
[0026]进一步的,所述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还包括:通讯接口,所述通讯接口与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相连,用于反馈电源切换模块的电源切换执行情况。
[0027]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8]本技术公开的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设置电源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局端设备的输入电源是否异常,当监测到输入电源异常时,通过电源切换模块,及时断开异常输入电源的供电,切换与之相连的储能模块作为电源,实现由储能模块对远端设备的备用持续供电,维持保障重要设备的不间断工作,有效降低停电造成的损失,为电网维修人员争取故障解决时间,以恢复正常供电。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其中:
[0031]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源监测模块300的电路原理图。
[0033]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电路原理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整流模块100,电源切换模块200,电源监测模块300,储能模块4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包括:
[0037]整流模块100、电源切换模块200、电源监测模块300、储能模块400;
[0038]整流模块100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第一输入端;
[0039]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源线;
[0040]电源监测模块300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第二输入端;
[0041]储能模块400的输入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200的第三输入端;
[0042]电源监测模块300,用于监测交流电输入是否异常,并将监测情况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模块、电源切换模块、电源监测模块、储能模块;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电源线;所述电源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交流电输入,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储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输出端连接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所述电源监测模块,用于监测交流电输入是否异常,并将监测情况发送至电源切换模块,以使电源切换模块根据监测情况执行电源切换;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用于当监测到交流电输入异常时,断开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连接,将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储能模块的输入端的连接切换为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三输入端与储能模块的输出端的连接,实现由交流电输入供电切换为储能模块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备供电的局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监测模块,包括:A相端子、B相端子、C相端子、第一电压互感器T1、第二电压互感器T2、第三电压互感器T3、采集监测模块,其中,所述A相端子、B相端子和C相端子分别与交流电输入中的一相交流电相连;所述采集监测模块与电源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A相端子第一引脚通过压敏电阻R10与所述A相端子第二引脚相连,还与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二引脚相连;所述A相端子的第二引脚通过电阻R1、电阻R3与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一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三引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通过并联的电阻R5、保护二极管D4和电容C1与所述第一电压互感器T1的第四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与所述采集监测模块相连;所述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明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盛森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