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8928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负压吸引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针对现有的可操作性差、价格高、临床不实用、技术复杂等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装置本体内设有袋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端活动设有盖体,所述盖体的顶端设有负压端和患者端,且负压端设于患者端的一侧,负压端和患者端为螺纹型外壁,患者端上贴有红色标签,且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杜绝负压端连接错误,避免倒吸、污染损坏中心负压,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延误紧急抢救时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和院感防控,标识清晰,接口兼容目前所有在临床使用的吸引管。使用的吸引管。使用的吸引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负压吸引
,尤其涉及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负压吸引装置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在引流袋内形成负压,通过引流管将各种体液、分泌物、各种腔隙内含有微生物及病原菌的分泌物吸引出来,在临床各科室广泛使用,是手术室、抢救室或监护室以及临床各科必备的医疗设备。尤其是危重患者救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抢救返流误吸、痰液潴留、咯血、食物误吸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窒息时,常常是立竿见影,使患者转危为安,脱离生命危险,在气管插管、危重患者呼吸道的气道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多安装于病床床头,通过吸引管路连接吸引罐,当患者需要时即可接吸痰管进行吸痰等护理操作。
[0003]临床常用负压吸引装置的主要结构为:塑料瓶(罐体)、收集袋(袋体和盖体)、软管、接头,规格为3500ml(单瓶),收集袋和软管形成一个吸引系统,配合插入体内的引流导管作用下引流收集废液,1)盖体上的“吸入口”和“抽出口”字体的颜色与盖体颜色一致,难以辨认;且表达的意思不好区分,难以记住。
[0004]2)盖体上的“吸入口”和“抽出口”两个锥形接口外观完全一样,护士连接管路时易出错,导致各种患者的液体进入塑料瓶和袋体之间,造成污染,容易引起院感事件,或者造成负压不足,紧急吸痰时,耽误抢救。
[0005]3)盖体的“吸入口”和“抽出口”距离太近,当袋体漏气或未完全打开时、引流液容易倒吸至中心负压。
[0006]4)盖体上无提柄,不方便移动及丢弃用后的收集袋,甚至导致液体倾倒,污染工作人员,危害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0007]目前,由于临床使用的负压吸引装置标示不清和结构上的问题,操作时,容易出现管路连接错误,导致负压不稳定或消失、引流物进入罐体或逆流进入中心负压吸引器,容易造成中心负压吸引器的污染甚至损坏,增加院内感染和职业暴露的风险。还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且在紧急吸痰时,耽误抢救。为此,很多人专利技术了标识类似“具有防倒吸功能的负压吸引装置”并申请了技术专利。但至今由于可操作性差、价格高、临床不实用、技术复杂等问题,尚未转化成真正用于临床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操作性差、价格高、临床不实用、技术复杂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装置本体内设有袋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端活动设有盖体,所述盖体的顶端设有负压端和患者端,且负压端设于患者端的一侧,负压端和患者端为螺纹型外壁,患者端上贴有红色标签,且所
述装置本体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接头,且三通接头设于负压端的上方,所述盖体上固定安装有提手,提手方便使用后提出袋体丢弃,防止倾倒污染到工作人员,避免职业暴露,所述装置本体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密封圈,且密封圈设于装置本体和盖体之间。
[0011]优选的,所述负压端内设有活动块,且负压端内固定设有遮挡座,所述遮挡座上开设有活动通孔,活动块活动设于活动通孔内,所述活动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取件,且活动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连接有固定件,且固定件的两端设于负压端的内壁上,所述活动块内开设有通气槽,且通气槽为T型结构,利用活动块和弹簧的设置,能够在负压的情况下打开活动块,如管路连接错误,中心负压器连接至患者端口时,袋体内形成负压,但负压端接口袋体端是不能打开的,负压端不能形成负压,无法进行负压吸引,保证只有连接正确时才能够进行负压吸引操作。
[0012]优选的,所述吸取件包括圆盘和安装件,所述圆盘固定设于安装件的顶端,所述安装件的底端固定设于活动块上。
[0013]优选的,所述负压端和患者端均为锥形结构,且负压端和患者端的底部横截面半径不同,负压端和患者端分别位于盖体两侧外三分之一处,相距约为7cm,患者端在盖体下方的开口设计成比负压端长1

2cm并向袋体外壁侧弯曲30度的斜面开口,当抽出液体至引流袋内时,首先流向袋体侧壁,使液体沿着袋体侧壁流入袋内,避免垂直向下冲击产生喷溅,特别是袋体内液体较多时,溅起的液体被负压端吸出而污染中心负压装置。
[0014]优选的,所述盖体铰接于装置本体上,且装置本体上设有母扣,所述盖体上固定安装有公扣,公扣活动设于母扣上。
[0015]本技术中,所述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设置负压端和患者端,利用负压端和患者端的外型不一样,便于进行区分,避免出错,通过在负压端内设置有活动块和弹簧,能够在只有负压的情况下打开负压端,避免造成污染,本技术杜绝负压端连接错误,避免倒吸、污染损坏中心负压,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延误紧急抢救时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和院感防控,标识清晰,接口兼容目前所有在临床使用的吸引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的负压端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装置本体、2袋体、3盖体、4负压端、5患者端、6活动块、7三通接头、8提手、9母扣、10密封圈、11吸取件、12弹簧、13固定件、14通气槽、15遮挡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实施例
[0022]参照图1

图3,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为中空结构,装置本体1内设有袋体2,装置本体1的顶端活动设有盖体3,盖体3的顶端设有负压端4和患
者端5,且负压端4设于患者端5的一侧,负压端4和患者端5为螺纹型外壁,患者端5上贴有红色标签,且装置本体1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接头7,且三通接头7设于负压端4的上方,盖体3上固定安装有提手8,提手8方便使用后提出袋体2丢弃,防止倾倒污染到工作人员,避免职业暴露,装置本体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密封圈10,且密封圈10设于装置本体1和盖体3之间。
[0023]本技术中,负压端4内设有活动块6,且负压端4内固定设有遮挡座15,遮挡座15上开设有活动通孔,活动块6活动设于活动通孔内,活动块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取件11,且活动块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2,弹簧12的底端连接有固定件13,且固定件13的两端设于负压端4的内壁上,活动块6内开设有通气槽14,且通气槽14为T型结构,利用活动块6和弹簧12的设置,能够在负压的情况下打开活动块6,如管路连接错误,中心负压器连接至患者端5口时,袋体内形成负压,但负压端4接口袋体端是不能打开的,负压端4不能形成负压,无法进行负压吸引,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为中空结构,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有袋体(2),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活动设有盖体(3),所述盖体(3)的顶端设有负压端(4)和患者端(5),且负压端(4)设于患者端(5)的一侧,所述装置本体(1)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三通接头(7),且三通接头(7)设于负压端(4)的上方,所述盖体(3)上固定安装有提手(8),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密封圈(10),且密封圈(10)设于装置本体(1)和盖体(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端(4)内设有活动块(6),且负压端(4)内固定设有遮挡座(15),所述遮挡座(15)上开设有活动通孔,活动块(6)活动设于活动通孔内,所述活动块(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吸取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艳秀马洪明周利能李婷严芳李萍芝肖海潮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