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8378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其具有轮胎断面,轮胎断面包括相对于预设对称线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面体部;面体部的外侧轮廓线和底部轮廓线之间设置有圆倒角,圆倒角的弧线段具有第一连接端点和第二连接端点,经过第一连接端点的切线和经过第二连接端点的切线的相交点为预设点;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均与轮胎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一轴线经过预设点;第二轴线经过面体部的顶部最高点;第三轴线和第一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与第三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相等;轮胎的反包胎体的顶端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5,5mm≤H5≤15mm。本申请的轮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铰接式自卸车轮胎容易出现子口鼓包的问题。胎容易出现子口鼓包的问题。胎容易出现子口鼓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0002]铰接式自卸车是自卸车的一类,是采矿业和各行业大规模建设中一种通用性很强的土石方运输机械,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它能适应恶劣的气候和极差的地形,并具有很高的可用性。
[0003]铰接式自卸车的关键在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铰接器,前后车架都可以在垂直于公共纵轴的平面内绕公共纵轴作独立的无限制转动。特殊的结构确保车辆可以在路面差、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正常行驶,使得车辆能够在崎岖地带行驶。而崎岖不平的差路面、气候恶劣的环境,甚至需要在地下矿井进行高速运行,使得车辆对轮胎的使用性能需要较高的要求。
[0004]因铰接式自卸车具备在恶劣条件下运行的特点,其轮胎对子口处要求较高,尤其是因其载重上坡、在斜面上横向运行、转弯较多、多轮驱动的特点,导致轮胎子口鼓包的问题频繁发生。
[0005]因轮胎需要安装在车辆的轮辋上,在轮辋保护下,胎圈部位变形较小(有轮辋接触的地方),而轮辋轮缘高度以上因无轮辋保护,下沉量较大,曲挠变形严重,而这一区域就在轮辋点附近,故自卸车轮胎子口鼓包多发生在轮辋点附近。
[0006]轮胎与轮辋装配,轮胎每转动一圈,轮辋点曲挠一次,生热就会增加,钢丝温度生热加剧,钢丝与胶料间容易发生剥离问题,最终导致子口鼓包(轮胎在充气状态下,胎侧表面鼓起大包,即为鼓包)的问题。
[0007]轮胎发生鼓包问题后,轮辋点附近钢丝与胶料发生脱层,轮胎继续使用,则会发生脱层处的部件间的硬摩擦,脱层区域进一步撕裂,导致该部位钢丝断裂、漏汽、胎侧爆裂等问题,最终导致轮胎报废。
[0008]可见,现有技术中的铰接式自卸车轮胎存在容易出现子口鼓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铰接式自卸车轮胎容易出现子口鼓包的问题。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轮胎,其具有轮胎断面,轮胎断面包括相对于预设对称线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面体部,预设对称线位于轮胎断面上并与轮胎的中心轴线垂直;面体部的外侧轮廓线和底部轮廓线之间设置有圆倒角,圆倒角的弧线段具有与外侧轮廓线连接的第一连接端点和与底部轮廓线连接的第二连接端点,经过第一连接端点的切线和经过第二连接端点的切线的相交点为预设点;面体部具有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第一轴线、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均位于面体部上并均与轮胎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一轴线经过预设点;第二轴线经过面体部的顶部最高点;第三轴线和第一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3,第三轴线和第二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4,H3=H4;轮胎包括反包胎体,反包胎体
的顶端与第三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5,5mm≤H5≤15mm。
[0011]进一步地,外侧轮廓线上设置有第一位置点,第一位置点和第一轴线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1;轮胎用于与轮辋配合,轮辋的轮缘高度为H2;H1=1.18H2。
[0012]进一步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第一位置点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一垂线和经过其的第一法线第一垂线和第一法线均位于面体部上且相互垂直;第一法线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交点,第一法线垂直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在第二交点的切线;第一法线与反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一交点,第一法线与面体部的内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三交点;第一交点和第一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1,第二交点和第一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2,第三交点和第一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3;第三轴线与外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第二垂线和第二法线均位于面体部上且相互垂直;第二法线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第二法线垂直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在第五交点的切线;第五交点和第二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其中,d1=k
11
*d2,0.715≤k
11
≤0.725;和/或d3=k
12
*d2,1.145≤k
12
≤1.155;和/或d2=k
13
*a2,2.015≤k
13
≤2.025。
[0013]进一步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第三轴线与外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第二位置点和预设对称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第二位置点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第二垂线和第二法线均位于面体部上且相互垂直;第二法线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第二法线垂直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在第五交点的切线;第二法线与反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四交点,第二法线与面体部的内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六交点;第四交点和第二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1,第五交点和第二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第六交点和第二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3;其中,a1=k
21
*a2,0.535≤k
21
≤0.545;和/或a3=k
22
*a2,1.635≤k
22
≤1.645;和/或a2=k
23
*L,0.0655≤k
23
≤0.0665。
[0014]进一步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第三轴线与外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外侧轮廓线上还设置有第三位置点和第四位置点,第三位置点和第四位置点均位于第一位置点和第二位置点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上;第三位置点位于第四位置点的靠近第二位置点的一侧;第一位置点和第二位置点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至少部分位于预设弧线上;第二位置点和第三位置点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第三位置点和第四位置点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以及第四位置点和第一位置点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均相等;第三位置点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三垂线和经过其的第三法线,第三垂线和第三法线均位于面体部上且相互垂直;第三法线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八交点,第三法线垂直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在第八交点的切线;第三法线与反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七交点,第三法线与面体部的内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九交点;第七交点和第三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1,第八交点和第三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2,第九交点和第三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3;第二位置点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第二垂线和第二法线均位于面体部上且相互垂直;第二法线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第二法线垂直于正包胎体的中心线在第五交点的切线;第五交点和第二垂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其中,b1=k
31
*b2,0.565≤k
31
≤0.575;和/或b3=k
32
*b2,1.535≤k
32
≤1.545;和/或b2=k
33
*a2,1.075≤k
33
≤1.085。
[0015]进一步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第三轴线与外侧轮廓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
外侧轮廓线上还设置有第三位置点和第四位置点,第三位置点和第四位置点均位于第一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轮胎断面(10),所述轮胎断面(10)包括相对于预设对称线(12)呈镜像对称的两个面体部(11),所述预设对称线(12)位于所述轮胎断面(10)上并与所述轮胎的中心轴线垂直;所述面体部(11)的外侧轮廓线(171)和底部轮廓线(172)之间设置有圆倒角(173),所述圆倒角(173)的弧线段具有与所述外侧轮廓线(17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点(1731)和与所述底部轮廓线(172)连接的第二连接端点(1732),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端点(1731)的切线和经过所述第二连接端点(1732)的切线的相交点为预设点(141);所述面体部(11)具有第一轴线(131)、第二轴线(132)和第三轴线(133),所述第一轴线(131)、所述第二轴线(132)和所述第三轴线(133)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并均与所述轮胎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轴线(131)经过所述预设点(141);所述第二轴线(132)经过所述面体部(11)的顶部最高点(142);所述第三轴线(133)和所述第一轴线(131)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3,所述第三轴线(133)和所述第二轴线(132)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4,H3=H4;所述轮胎包括反包胎体(101),所述反包胎体(101)的顶端与所述第三轴线(133)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5,5mm≤H5≤1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轮廓线(171)上设置有第一位置点(151),所述第一位置点(151)和所述第一轴线(131)之间的垂直高度为H1;所述轮胎用于与轮辋(20)配合,所述轮辋(20)的轮缘高度为H2;H1=1.18H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102);所述第一位置点(151)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一垂线(1511)和经过其的第一法线(1512),所述第一垂线(1511)和所述第一法线(1512)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法线(1512)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二交点(1514),所述第一法线(1512)垂直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二交点(1514)的切线;所述第一法线(1512)与所述反包胎体(101)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一交点(1513),所述第一法线(1512)与所述面体部(11)的内侧轮廓线(174)的相交点为第三交点(1515);所述第一交点(1513)和所述第一垂线(151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1,所述第二交点(1514)和所述第一垂线(151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2,所述第三交点(1515)和所述第一垂线(151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d3;所述第三轴线(133)与所述外侧轮廓线(171)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152),所述第二位置点(152)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1521)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1522),所述第二垂线(1521)和所述第二法线(1522)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法线(1522)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1524),所述第二法线(1522)垂直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五交点(1524)的切线;所述第五交点(1524)和所述第二垂线(15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其中,d1=k
11
*d2,0.715≤k
11
≤0.725;和/或d3=k
12
*d2,1.145≤k
12
≤1.155;和/或d2=k
13
*a2,2.015≤k
13
≤2.0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102);所述第三轴线(133)与所述外侧轮廓线(171)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152),所述第二位置点(152)和所述预设对称线(12)之间的垂直间距为L;所述第二位置点(152)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1521)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1522),
所述第二垂线(1521)和所述第二法线(1522)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法线(1522)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1524),所述第二法线(1522)垂直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五交点(1524)的切线;所述第二法线(1522)与所述反包胎体(101)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四交点(1523),所述第二法线(1522)与所述面体部(11)的内侧轮廓线(174)的相交点为第六交点(1525);所述第四交点(1523)和所述第二垂线(15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1,所述第五交点(1524)和所述第二垂线(15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所述第六交点(1525)和所述第二垂线(15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3;其中,a1=k
21
*a2,0.535≤k
21
≤0.545;和/或a3=k
22
*a2,1.635≤k
22
≤1.645;和/或a2=k
23
*L,0.0655≤k
23
≤0.066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还包括正包胎体(102),所述第三轴线(133)与所述外侧轮廓线(171)的相交点为第二位置点(152);所述外侧轮廓线(171)上还设置有第三位置点(153)和第四位置点(154),所述第三位置点(153)和所述第四位置点(154)均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点(151)和所述第二位置点(152)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上;所述第三位置点(153)位于所述第四位置点(154)的靠近所述第二位置点(152)的一侧;所述第一位置点(151)和所述第二位置点(152)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至少部分位于预设弧线(16)上;所述第二位置点(152)和所述第三位置点(153)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所述第三位置点(153)和所述第四位置点(154)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以及所述第四位置点(154)和所述第一位置点(151)之间的外侧轮廓线段的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三位置点(153)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三垂线(1531)和经过其的第三法线(1532),所述第三垂线(1531)和所述第三法线(1532)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法线(1532)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八交点(1534),所述第三法线(1532)垂直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在所述第八交点(1534)的切线;所述第三法线(1532)与所述反包胎体(101)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七交点(1533),所述第三法线(1532)与所述面体部(11)的内侧轮廓线(174)的相交点为第九交点(1535);所述第七交点(1533)和所述第三垂线(153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1,所述第八交点(1534)和所述第三垂线(153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2,所述第九交点(1535)和所述第三垂线(153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b3;所述第二位置点(152)处具有经过其的第二垂线(1521)和经过其的第二法线(1522),所述第二垂线(1521)和所述第二法线(1522)均位于所述面体部(11)上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法线(1522)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为第五交点(1524),所述第二法线(1522)垂直于所述正包胎体(102)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五交点(1524)的切线;所述第五交点(1524)和所述第二垂线(1521)之间的垂直间距为a2;其中,b1=k
31
*b2,0.565≤k
31
≤0.575;和/或b3=k
32
*b2,1.535≤k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斌田建成仝传贤张宏文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