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793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包括床体,床体顶面的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横板,横板的前后表面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横板的左右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转动连接有转杆,两个转杆的杆壁均设有卡板,床体顶面位于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卡板相匹配的第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通过对患者的双腿进行翻身限位,使得患者在翻身后,可以保持侧卧的状态,避免回到平躺的状态,同时在双腿之间增加转杆,避免上侧的腿对下侧的腿造成挤压,同时为翻身带来便捷。时为翻身带来便捷。时为翻身带来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翻身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压疮并发症。
[0003]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为了对压疮进行有效防范,需要定期翻身改变患者卧躺姿势,从而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压疮因为受压在局部会形成浅的溃疡,这种情况首先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使用压疮翻身垫。
[0004]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不方便进行翻身,容易导致患者局部压疮,现有的翻身装置,使得患者在翻身侧卧后,不方便保持患者侧卧的稳定,从而在度患者进行翻身后,患者侧卧一段时间,受到惯性的影响,回到平躺的状态,不方便保持患者侧卧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不方便进行翻身,容易导致患者局部压疮,现有的翻身装置,使得患者在翻身侧卧后,不方便保持患者侧卧的稳定,从而在度患者进行翻身后,患者侧卧一段时间,受到惯性的影响,回到平躺的状态,不方便保持患者侧卧的状态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包括床体,所述床体顶面的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的前后表面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所述横板的左右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转动连接有转杆,两个所述转杆的杆壁均设有卡板,所述床体顶面位于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卡板相匹配的第三凹槽,两个所述第三凹槽内壁下侧的相反一侧均设有下磁条,两个所述卡板的相反一侧表面均设有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的底面均设有上磁条。
[0007]优选的,所述横板顶面前侧的左右两方均开设有第一空腔,两个所述转杆的前端均贯穿第二凹槽内壁的前侧至第一空腔的内部,两个所述转杆杆壁的前端均设有第一蜗轮,两个所述第一蜗轮的底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所述横板顶面前侧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空腔,两个所述第一蜗杆的相对一端分别贯穿第一空腔内壁的相对一侧至第二空腔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一蜗杆的相对一端均设有第一锥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的表面共同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横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的内壁设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端贯穿第三空腔内壁的后侧至第二空腔的内部,所述马达的输出端与第二锥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横板顶面的中心处开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壁前后两方的左右两侧均共同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挡块,两个所述挡块顶面的相对一侧均开设有拉
动槽。
[0009]优选的,所述横板的底面设有弧形齿轮,所述弧形齿轮的底面啮合连接有移动齿条。
[0010]优选的,所述移动齿条的右侧表面开设有螺纹口,所述螺纹口的内壁螺纹连接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凹槽内壁下方的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床体底面的右侧开设有第四空腔,所述丝杠的右端贯穿第一凹槽内壁的右侧至第四空腔的内部,所述丝杠杆壁的右侧设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轮的底面啮合连接有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蜗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四空腔内壁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床体表面的右侧设有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床体的表面至第四空腔的内部,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蜗杆的前端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内壁的下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通过滑块与移动齿条的底面滑动连接。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1、通过设置床体、横板、转杆、卡板、下磁条、限位板、上磁条,本技术通过设置通过对患者的双腿进行翻身限位,使得患者在翻身后,可以保持侧卧的状态,避免回到平躺的状态,同时在双腿之间增加转杆,避免上侧的腿对下侧的腿造成挤压,同时为翻身带来便捷。
[0014]2、通过设置横板、转杆、第一蜗轮、第一蜗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马达,在第二锥齿轮对第一锥齿轮进行驱动下,使得两侧的第一锥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使得第一蜗杆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通过第一蜗轮带动两个转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卡板可以相互靠近,对腿进行限位。
[0015]3、通过设置挡块、横板、拉动槽,在挡块的作用下,对两条腿之间的位置进行阻挡,避免上方的腿挤压下方的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整体前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图2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横板上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横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床体;2、横板;3、转杆;4、卡板;5、下磁条;6、限位板;7、上磁条;8、第一蜗轮;9、第一蜗杆;10、第一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2、马达;13、挡块;14、弧形齿轮;15、移动齿条;16、丝杠;17、第二蜗轮;18、第二蜗杆;19、正反转电机;20、拉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包括床体1,床体1顶面的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横板2,横板2的前后表面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横板2的左右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转动连接有转杆3,两个转杆3的杆壁均设有卡板4,床体1顶面位于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卡板4相匹配的第三凹槽,两个第三凹槽内壁下侧的相反一侧均设有下磁条5,两个卡板4的相反一侧表面均设有限位板6,两个限位板6的底面均设有上磁条7,本技术通过设置通过对患者的双腿进行翻身限位,使得患者在翻身后,可以保持侧卧的状态,避免回到平躺的状态,同时在双腿之间增加转杆3,避免上侧的腿对下侧的腿造成挤压,同时为翻身带来便捷。
[0024]如图4所示,横板2顶面前侧的左右两方均开设有第一空腔,两个转杆3的前端均贯穿第二凹槽内壁的前侧至第一空腔的内部,两个转杆3杆壁的前端均设有第一蜗轮8,两个第一蜗轮8的底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9,横板2顶面前侧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空腔,两个第一蜗杆9的相对一端分别贯穿第一空腔内壁的相对一侧至第二空腔的内部,两个第一蜗杆9的相对一端均设有第一锥齿轮10,两个第一锥齿轮10的表面共同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1,横板2的表面开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压疮翻身装置,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顶面的前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横板(2),所述横板(2)的前后表面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所述横板(2)的左右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内壁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转动连接有转杆(3),两个所述转杆(3)的杆壁均设有卡板(4),所述床体(1)顶面位于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卡板(4)相匹配的第三凹槽,两个所述第三凹槽内壁下侧的相反一侧均设有下磁条(5),两个所述卡板(4)的相反一侧表面均设有限位板(6),两个所述限位板(6)的底面均设有上磁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2)顶面前侧的左右两方均开设有第一空腔,两个所述转杆(3)的前端均贯穿第二凹槽内壁的前侧至第一空腔的内部,两个所述转杆(3)杆壁的前端均设有第一蜗轮(8),两个所述第一蜗轮(8)的底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一蜗杆(9),所述横板(2)顶面前侧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空腔,两个所述第一蜗杆(9)的相对一端分别贯穿第一空腔内壁的相对一侧至第二空腔的内部,两个所述第一蜗杆(9)的相对一端均设有第一锥齿轮(10),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10)的表面共同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1),所述横板(2)的表面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的内壁设有马达(12),所述马达(12)的输出端贯穿第三空腔内壁的后侧至第二空腔的内部,所述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成成侯华娟程岭曹梦瑶姜雯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