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6780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沿光轴从物面到成像面依次包括:不具有光焦度的平板玻璃,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至少具有一个反曲点,像侧面为凸面;不具有光焦度的滤光片;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70<f2/f3<22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采用三片具有光焦度的非球面镜片,使得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同时至少具有超大视场角、小体积、小畸变的优点。小畸变的优点。小畸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镜头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也在朝着超薄化、全面屏、超高清成像等方向发展。随着全面屏概念的流行,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应运而生,由于光学式屏下指纹识别系统具备体积小、总长短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全面屏手机中,与此同时,对用于屏下指纹识别中的光学镜头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屏下指纹识别中的光学镜头存在成像质量低、畸变大、总长较长的问题,无法满足客户对更薄机身、更准确识别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镜头,至少具有大视场角、小体积、小畸变等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平板玻璃;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至少具有一个反曲点、像侧面为凸面;滤光片;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70<f2/f3<22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000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通过合理分配三片透镜的厚度及光焦度,合理的控制各个透镜的面型,使得该光学镜头具有大视场角、小体积、小畸变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场曲曲线图。
[0009]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0010]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
[0011]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场曲曲线图。
[0013]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0014]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
[0015]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场曲曲线图。
[0017]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曲线图。
[0018]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
[002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平板玻璃、第一透镜、光阑、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滤光片。
[0022]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同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均为塑胶非球面镜片。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与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1满足:3.0<R22/R31<7.0。本专利技术通过特定的表面形状搭配和合理的光焦度分配,同时满足上述范围,可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大视场角、小体积、小畸变的特点。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和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12满足:1.0<CT1/CT12<2.0。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分配第一透镜中心厚度和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间隔的关系,有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

3.0<f1/f<

1.0。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焦距,有利于减小光线进入光阑时的入射角,增大光学镜头的视场角和物高,有利于增大光学镜头的识别范围。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2满足:0.3<R11/R32<0.7。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物侧面和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的焦距,减小光学镜头的光学畸变。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190<f2/f<240;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170<f2/f3<220。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焦距,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中心视场的球差,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和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23满足:12.0<CT2/CT23<18.0;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满足:1.0<CT2/CT3<1.5。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有利于使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分布紧凑,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00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之和与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0.48<(CT1+CT2+CT3)/TTL<0.58。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厚度在光学总长中的占比,有利于使各透镜的分布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0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与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2满足:

2.0<R22/R32<

0.5。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像侧面、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利于分别矫正各视场的彗差,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力。
[00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0.5<f3/f<1.1。满足上述范围,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焦距,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中心视场的垂轴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00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1与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2满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从物侧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平板玻璃、第一透镜、光阑、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滤光片;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至少具有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70<f2/f3<22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1.0<CT1/CT12<2.0;其中,CT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0<f1/f<
ꢀ‑
1.0;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3<R11/R32<0.7;其中,R1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表示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0<R22/R31<7.0;其中,R2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1表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雨辰徐丽丽章彬炜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