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5931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不能够将土壤修复药剂自动均匀的加压渗透至土壤内部各层的问题,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密封板,所述装置外壳内安装有多功能加压渗透组件,所述装置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的底部侧端连接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上法兰连接有第二小型水泵,所述第二小型水泵安装在所述装置外壳的顶端,所述导流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在中转框的侧端。本申请不仅能够将土壤修复药剂自动均匀的加压渗透至土壤内部各层,同时能够将渗透后的修复药剂与土壤进行自动均匀的混合处理。动均匀的混合处理。动均匀的混合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具体的,涉及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损失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们在认识到土壤污染的隐蔽性、严重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也真正的认识到,要做好大气和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必须同时做好土壤环境的防治与修复;
[0003]而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在工作过程中,通常是先对土壤进行开垦,随后将混合制备后的土壤修复药剂倾撒至需要修复土壤处,但倾撒后的修复药剂只能够停留在土壤表面,因此药剂只能够进行自然渗透,进而导致渗透效率低,渗透效果差,现有的土壤修复装置不能够将土壤修复药剂自动均匀的加压渗透至土壤内部各层,同时不能够将渗透后的修复药剂与土壤进行自动均匀的混合处理,进而不能够对土壤进行高效稳定的修复工作,并且现有的土壤修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的底部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有密封板(2),所述装置外壳(1)内安装有多功能加压渗透组件(3),所述装置外壳(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水箱(7),所述储水箱(7)的底部侧端连接有导流管(8),所述导流管(8)上法兰连接有第二小型水泵(9),所述第二小型水泵(9)安装在所述装置外壳(1)的顶端,所述导流管(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圈(10),所述密封圈(10)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在中转框(11)的侧端,所述中转框(11)固定连接在所述密封板(2)的底端面上,所述中转框(11)的底部贯穿开设有通槽(12),所述装置外壳(1)的侧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把手(13),所述固定把手(13)上安装有液压杆(14),所述液压杆(14)的底端安装有安装架(15),所述安装架(15)内转动连接有配重滚轮(16),所述安装架(15)的侧端固定连接有防护框(17),所述防护框(17)内固定连接有清扫刷(18),所述防护框(17)套设在所述装置外壳(1)上,所述装置外壳(1)顶部侧端连接有进料管(19),所述进料管(19)上安装有电磁阀(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2)的底端面与装置外壳(1)的底端面平齐,所述储水箱(7)固定在装置外壳(1)的顶部中心部位,所述导流管(8)对称分布在储水箱(7)的底部两侧,所述导流管(8)与第二小型水泵(9)一一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加压渗透组件(3)包括伺服电机(301),所述伺服电机(301)固定连接在装置外壳(1)的内部顶端,所述伺服电机(301)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圆形齿轮(302),所述第一圆形齿轮(302)上啮合连接有第二圆形齿轮(303),所述第二圆形齿轮(30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往复丝杆(304)上,所述往复丝杆(304)的顶端固定连接在装置外壳(1)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二圆形齿轮(303)的底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杆(305),所述往复丝杆(304)上螺纹连接有衔接板(306),所述衔接板(306)贯穿滑动连接在限位杆(305)上,所述往复丝杆(304)的中心轴线与装置外壳(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竖直中心线上,所述限位杆(305)等角度分布在第二圆形齿轮(303)的底端面上,所述限位杆(305)底端面的高度小于往复丝杆(304)底端面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高渗透效果的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板(306)的底端面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螺旋杆(307),所述第一螺旋杆(3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圆形齿轮(308),所述第三圆形齿轮(308)上啮合连接有内齿轮柱(309),所述内齿轮柱(309)固定连接在装置外壳(1)内壁,所述第一螺旋杆(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钊崔邢涛李甘雨刘彬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地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