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591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产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步骤S1,终端采集设备与终端节点匹配后通过第一近程传输方式与终端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步骤S2,终端节点获取各终端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类型并通过第二近程传输方式将排查数据传输至中继处理站;步骤S3,中继处理站对终端节点数量进行设定,并将采集数据转化为特征数据进行简化表示;步骤S4,中继处理站通过第一远程传输方式将各特征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存储;步骤S5,控制中心周期性调取所述云端平台中存储的所述特征数据进行数据稳定程度分析;通过将各采集数据进行数据量压缩,使得数据传输的准确度和传输效率提升。确度和传输效率提升。确度和传输效率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产数据传输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数据的特点包括:大量性、多样性、实时性、高精度性、异构性以及高安全性要求,因此,生产数据作为物联网的基本组成数据其对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4422506A公开了一种作业机械的数据传输方法及作业机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中的方法包括获取待上传的第一参数;识别第一参数的第一类别;基于第一类别获取对应的第一频率,第一频率为第一参数的上传频率。其声称专利技术的作业机械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按照参数的类别确定上传频率,能针对不同类别的参数对数据进行筛选,降低了上传的数据量,节约了数据传输所占用的带宽以及云端服务器的存储和处理负荷;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机械作业的数据对象的个数及种类繁多,数据传输存在数据量大、数据异构程度高的特点,因而,针对单个重复采集的数据进行传输中,仅考虑单个采集数据的数据传输可能存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超出传输负荷和传输处理能力导致的数据传输中的数据丢失和数据错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物联网生产数据中由于采集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异构程度高导致存在超出传输负荷和传输处理能力导致的数据传输中的数据丢失和数据错传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于设置有终端采集设备、可移动的终端节点、中继处理站、控制中心以及云端平台的物联网,包括:
[0006]步骤S1,终端采集设备通过身份识别卡与终端节点匹配形成映射关系,并通过第一近程传输方式与终端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0007]步骤S2,所述终端节点获取各所述终端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类型并通过第二近程传输方式将排查数据传输至中继处理站,排查数据包括数据传输类型数量、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以及峰值数据总量;
[0008]步骤S3,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数据传输类型数量和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对终端节点数量进行设定,并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方式将各终端采集设备的采集数据转化为特征数据进行简化表示;
[0009]步骤S4,所述中继处理站通过第一远程传输方式将各特征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存储;
[0010]步骤S5,控制中心周期性通过第一远程传输方式或第二远程传输方式调取所述云
端平台中存储的所述特征数据进行数据稳定程度分析以对终端采集设备采集数据的采集周期和中继处理站的传输周期进行调整;
[0011]其中,峰值数据总量为与终端节点匹配的各终端采集设备的单次数据传输量的总和的最大值;
[0012]所述第一近程传输方式为通过蓝牙或WiFi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近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有线宽带或光纤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所述第一远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无线通信以第一传输间隔时长为周期进行数据传输,第二远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有线光纤通信以第二传输间隔时长为周期进行数据传输,且,第一传输间隔时长小于第二传输间隔时长;
[0013]所述第一数据处理方式为对各所述采集数据的数据符合性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分别赋值,数据符合性由采集数据的标准确定。
[0014]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单个终端节点的数据传输类型数量以及单个终端节点的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确定单个终端节点的传输复杂表征量G并根据G对该终端节点的终端节点数量进行设定;
[0015]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大于预设门限值,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单个终端节点不具备传输能力,需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中继处理站根据传输复杂表征量G与预设门限值的比较结果确定终端节点设置数量;
[0016]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大于预设门限值的1.5倍,所述中继处理站将终端节点设置数量调整为第一数量;
[0017]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的1.5倍,所述中继处理站将终端节点设置数量调整为第二数量;
[0018]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单个终端节点具备传输能力,无需调整终端节点数量;
[0019]其中,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数量,且,第二数量为2;所述预设门限值由单个终端节点与中继处理站的第二近程传输方式确定。
[0020]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单个终端节点的传输复杂表征量G由式(1)确定:
[0021][0022]其中,na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K为单个终端节点的数据传输类型数量,a1为第一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a2为第二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a3为第三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n1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一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n2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二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n3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三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a1、a2、a3均为不小于1的数值。
[0023]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在第一确认条件下,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终端节点数量调整后,各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是否超过对应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是否对终端节点的数量进行进一步调整;
[0024]若单个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大于该终端节点的理论同时处理数据量,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峰值数据总量超过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需再次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
[0025]若单个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不大于该终端节点的理论同时处理数据量,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峰值数据总量未超过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无需再次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
[0026]其中,所述第一确认条件为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数据传输类型数量和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对单个终端节点的终端节点数量设定完成,所述理论同时处理数据量由对应的终端节点的性能确定。
[0027]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中继处理站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方式将各终端采集设备的采集数据转化为特征数据进行简化表示,第一数据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0028]步骤S31,获取单个终端采集设备的采集数据的数据符合范围以将采集数据的数据符合性进行判断,并,定义各数据符合性判断结果对应的赋值;
[0029]步骤S32,在获取到单个采集数据时,根据采集数据对应的数据符合范围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符合性判断;
[0030]步骤S33,根据数据符合性判断得到的判断结果,形成采集数据与对应赋值的映射,并将采集数据对应的赋值记为特征数据;
[0031]步骤S34,将各特征数据与对应的采集数据进行存储;
[0032]其中,所述赋值为数值或字母,且,单个数据符合性判断结果对应的赋值相同,不同数据符合性判断结果对应的赋值不相同;所述采集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所述赋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用于设置有终端采集设备、可移动的终端节点、中继处理站、控制中心以及云端平台的物联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终端采集设备通过身份识别卡与终端节点匹配形成映射关系,并通过第一近程传输方式与终端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步骤S2,所述终端节点获取各所述终端采集设备的数据传输类型并通过第二近程传输方式将排查数据传输至中继处理站,排查数据包括数据传输类型数量、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以及峰值数据总量;步骤S3,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数据传输类型数量和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对终端节点数量进行设定,并通过第一数据处理方式将各终端采集设备的采集数据转化为特征数据进行简化表示;步骤S4,所述中继处理站通过第一远程传输方式将各特征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存储;步骤S5,控制中心周期性通过第一远程传输方式或第二远程传输方式调取所述云端平台中存储的所述特征数据进行数据稳定程度分析以对终端采集设备采集数据的采集周期和中继处理站的传输周期进行调整;其中,峰值数据总量为与终端节点匹配的各终端采集设备的单次数据传输量的总和的最大值;所述第一近程传输方式为通过蓝牙或WiFi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所述第二近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有线宽带或光纤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所述第一远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无线通信以第一传输间隔时长为周期进行数据传输,第二远程传输方式为通过有线光纤通信以第二传输间隔时长为周期进行数据传输,且,第一传输间隔时长小于第二传输间隔时长;所述第一数据处理方式为对各所述采集数据的数据符合性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分别赋值,数据符合性由采集数据的标准确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单个终端节点的数据传输类型数量以及单个终端节点的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确定单个终端节点的传输复杂表征量G并根据G对该终端节点的终端节点数量进行设定;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大于预设门限值,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单个终端节点不具备传输能力,需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中继处理站根据传输复杂表征量G与预设门限值的比较结果确定终端节点设置数量;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大于预设门限值的1.5倍,所述中继处理站将终端节点设置数量调整为第一数量;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的1.5倍,所述中继处理站将终端节点设置数量调整为第二数量;若传输复杂表征量G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单个终端节点具备传输能力,无需调整终端节点数量;其中,所述第一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数量,且,第二数量为2;所述预设门限值由单个终端节点与中继处理站的第二近程传输方式确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
单个终端节点的传输复杂表征量G由式(1)确定:其中,na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K为单个终端节点的数据传输类型数量,a1为第一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a2为第二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a3为第三数据传输类型对应的复杂基数,n1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一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n2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二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n3为单个终端节点匹配的第三数据传输类型的终端采集设备中数量,a1、a2、a3均为不小于1的数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在第一确认条件下,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终端节点数量调整后,各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是否超过对应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是否对终端节点的数量进行进一步调整;若单个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大于该终端节点的理论同时处理数据量,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峰值数据总量超过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需再次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若单个终端节点的峰值数据总量不大于该终端节点的理论同时处理数据量,所述中继处理站判定峰值数据总量未超过终端节点的处理能力,无需再次增加终端节点的数量;其中,所述第一确认条件为所述中继处理站根据数据传输类型数量和终端采集设备的总数对单个终端节点的终端节点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孔涛李文华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视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