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动系统俯仰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569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包括俯仰电机、电动缸、摇把、直角减速器、平衡装置,俯仰电机与电动缸传动连接,电动缸的固定端与俯仰支座可转动连接,电动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天线背架可转动连接;摇把通过直角减速器与电动缸传动连接,俯仰电机、直角减速器固定安装在俯仰支座上,天线背架的第一端与俯仰支座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平衡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天线背架、俯仰支座连接;本申请中,平衡装置在天线背架从水平位置启动时,用于平衡一部分偏心力矩,当天线背架运动到一定角度后,只需电动缸的推力就可以平衡负载的偏心力矩,使得俯仰机构的运行平稳,精确;摇把通过直角减速器与电动缸传动连接,实现断电时通过摇把控制俯仰机构运动。仰机构运动。仰机构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随动系统俯仰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平板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随动系统俯仰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中,转动体绕固定轴转动的例子比较常见。一般来说转动体的转轴位置是根据转动体的结构以及绕轴转动范围确定的,最好是与转动部分的质心重合,这样转动惯量和风力矩都比较小,转动过程中附加力矩及力矩波动较小。但是由于受到结构限制,通常不可能做到转轴的位置与转动体的质心重合,转动体的质心与其转轴的不重合,会在转动体转动时产生由于偏心而引起的偏心力矩,这种偏心力矩不是定值,一般都是随转轴的转动角度而呈正弦变化,这就会增加驱动功率、增大设备的摩擦磨损,影响转动的平稳性,这就必然会增加控制系统的控制难度,特别是需要实现高度精确控制的转动系统。
[0003]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俯仰机构主要有力矩电机驱动、伺服电机加减速器驱动、液压缸驱动、曲柄摇杆机构、电动缸驱动等形式。对于大惯量负载,且偏心较大的情况下,需要的惯性力矩和风力矩较大,显然选择力矩电机成本较高,且尺寸较大,整体结构不易布局;伺服电机加减速器的形式,平板天线的重心不易配平,需要较大功率的电机,增加成本;对于液压缸驱动,虽然成本不高,且控制位置精准,但液压控制组合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结构不易布局;而曲柄摇杆机构虽然结构形式比较容易满足,但精度不易满足,效率较低,不适用这种大惯量负载的俯仰运动。
[0004]所以研发出一种随动系统俯仰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随动系统俯仰机构。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7]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包括:
[0008]至少一个的俯仰电机;
[0009]至少一个的电动缸;俯仰电机与电动缸传动连接,电动缸的固定端与俯仰支座可转动连接,电动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天线背架可转动连接;
[0010]摇把;
[0011]直角减速器;摇把通过直角减速器与电动缸传动连接,俯仰电机、直角减速器固定安装在俯仰支座上,天线背架的第一端与俯仰支座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俯仰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的平衡装置,平衡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天线背架、俯仰支座连接。
[0013]更进一步地,平衡装置包括下连接头、第一外壳体、第一内壳体、第一弹簧、上连接头,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均为两端开口的桶状结构,下连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一外壳体的第一端连接,下连接头的第二端与俯仰支座可转动连接,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内壳体内,第一内壳体可滑动的置于第一外壳体内,上连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一内壳体的一端连接,上
连接头的第二端与天线背架可转动连接。
[0014]更进一步地,平衡装置还包括导向杆,导向杆的一端与下连接头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弹簧套装在导向杆外部。
[0015]进一步地,俯仰机构还包括用于缓冲天线背架撞击力的至少一个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安装在俯仰支座上部并靠近俯仰支座的第二端。
[0016]更进一步地,缓冲装置包括底座、第二外壳体、第二内壳体、第二弹簧、接触头,底座固定安装在俯仰支座上,第二外壳体为两端开口的桶状结构,第二内壳体为一端开口的桶状结构,第二外壳体的一端与底座连接,接触头固定安装在第二内壳体的端部,第二弹簧置于第二内壳体内,第二外壳体可滑动的置于第二外壳体内。
[0017]具体地,俯仰机构还包括俯仰旋转变压器,俯仰旋转变压器安装在俯仰支座与天线背架之间。
[0018]具体地,天线背架的第一端与俯仰支座的第一端之间通过俯仰轴、至少两个的圆柱滚子轴承铰接,圆柱滚子轴承通过安装架固定在俯仰支座上,圆柱滚子轴承套装在俯仰轴上,天线背架与俯仰轴固定连接。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平衡装置在天线背架从水平位置启动时,用于平衡一部分偏心力矩,当天线背架运动到一定角度后,只需电动缸的推力就可以平衡负载的偏心力矩,使得俯仰机构的运行平稳,精确;
[0021]摇把通过直角减速器与电动缸传动连接,这样就能实现断电时通过摇把控制俯仰机构运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申请的侧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25]图4为本申请中俯仰机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6]图5为本申请中摇把、直角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1.电动缸、2.平衡装置、21.下连接头、22.第一外壳体、23.第一内壳体、24.第一弹簧、25.上连接头、26.导向杆、3.缓冲装置、31.底座、32.第二外壳体、33.第二内壳体、34.第二弹簧、35.接触头、4.俯仰支座、5.俯仰电机、6.俯仰旋转变压器、7.俯仰轴、8.圆柱滚子轴承、9.天线背架、10.活塞杆、11.天线、12.方位转台、13.摇把、14.直角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的俯仰电机;至少一个的电动缸;俯仰电机与电动缸传动连接,电动缸的固定端与俯仰支座可转动连接,电动缸的活塞杆端部与天线背架可转动连接;摇把;直角减速器;摇把通过直角减速器与电动缸传动连接,俯仰电机、直角减速器固定安装在俯仰支座上,天线背架的第一端与俯仰支座的第一端可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其特征在于,俯仰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的平衡装置,平衡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天线背架、俯仰支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其特征在于,平衡装置包括下连接头、第一外壳体、第一内壳体、第一弹簧、上连接头,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均为两端开口的桶状结构,下连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一外壳体的第一端连接,下连接头的第二端与俯仰支座可转动连接,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内壳体内,第一内壳体可滑动的置于第一外壳体内,上连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一内壳体的一端连接,上连接头的第二端与天线背架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随动系统俯仰机构,其特征在于,平衡装置还包括导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冬花孙兵文航凌陈松波游志平赵伟陈华飞
申请(专利权)人:零八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