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291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管体、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管A穿过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一管体内,第一压盖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紧固连接,管B穿过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二管体内,第二压盖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紧固连接,第三连接件的小径端通过第三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连接,大径端通过第四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接,实现管A和管B连接。本申请可连接部同管径的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管道、适用范围较广,且结构牢靠、易于加工、可拆卸、维修方便、安装尺寸易调节,施工方便快捷,可缩短停水时间。可缩短停水时间。可缩短停水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供水管道
,具体涉及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自来水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老化、腐蚀等原因会发生渗漏或爆裂,这时候就需要尽快找出漏点更换破损的管道,更换的新管道与原有的旧管道连接时,现有方式一般都采用焊接,焊接操作时间长、且焊缝易腐蚀开裂;不同材质的管道之间无法进行焊接时,一般采用在接头处加钢套筒并采用石棉水泥或快干水泥接口,施工时间长,如果阀门关闭不严管道内不能完全止水则施工时间更长,并且接口处易开裂。
[0003]上述两种接管方式停水时间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在管网升级改造过程中,也会出现新旧管道的对接问题,以及为了加装流量计、水表等检测元件时,需要在原有管道上开口时,也会出现维修后管道的连接问题。因此,设计一种可以实现管道快速连接的结构,对本领域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第一压盖套装在第一管体的端部且与第一管体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腔体,第一密封胶圈设于第一密封腔体中,管A穿过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一管体内,第一压盖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紧固连接,使第一密封胶圈压缩紧贴管A的外壁和第一管体的内壁;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管体、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第二压盖套装在第二管体的端部且与第二管体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腔体,第二密封胶圈设于第二密封腔体中,管B穿过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二管体内,第二压盖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紧固连接,使第二密封胶圈压缩紧贴管B的外壁和第二管体的内壁;第三连接件为变径连接管,其小径端通过第三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连接,大径端通过第四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连接。
[0007]A管和B管为不同系列公称直径,安装时分别在两端管子上各安装一个连接组件,再调整到合适位置,通过变径短管用螺栓连接即可,安装尺寸易调节,施工方便快捷,可缩短停水时间。另外,通过螺栓夹紧,密封圈被压盖压缩使其紧贴在管壁从而起到止水及减振作用。
[0008]进一步地,第一密封胶圈和第二密封胶圈均为T形密封圈,T形密封圈的小端插入管体内。增大连接器与管道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效果。
[0009]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连接密封胶圈的一端的内侧壁均开设有倒角。方便密封圈压缩后进入管体,提高密封效果。
[0010]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均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第一
法兰部,变径短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第一法兰部适配的连接法兰。施工方便、快捷,且连接牢固。
[0011]进一步地,变径短管的连接法兰与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的第一法兰部之间均夹设有橡胶垫。提高密封效果,防止漏水。
[0012]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外侧壁的中间部均径向向外突出形成第二法兰部,第二法兰部中开设有用于穿过第一或第二连接螺栓的通孔。施工方便、快捷,且连接牢固。
[0013]进一步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连接压盖的一端的外侧壁均径向向内收缩形成凹陷部,凹陷部与压盖滑动连接。凹陷部与管体本体之间形成台阶,限制压盖在管体上的滑动位移,从而保证压盖与管体的端面之间形成密封腔体。
[0014]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的结构相同。互换性强,施工更为快捷方便。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本申请可连接不同管径的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管道、适用范围较广,且结构牢靠、易于加工、可拆卸、维修方便、安装尺寸易调节,施工方便快捷,可缩短停水时间。
[0017]2、本申请的连接器与管道之间通过密封圈连接,没有硬性连接结构,可以起到良好的隔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参阅图1,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件;
[0023]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压盖12及第一密封胶圈13;第一压盖12套装在第一管体11的端部且与第一管体11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腔体,第一密封胶圈13设于第一密封腔体中,管A1穿过第一压盖12及第一密封胶圈13插装到第一管体11内,第一压盖12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4与第一管体11紧固连接,使第一密封胶圈13压缩紧贴管A1的外壁和第一管体11的内壁;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管体21、第二压盖22及第二密封胶圈23;第二压盖22套装在第二管体21的端部且与第二管体21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腔体,第二密封胶圈23设于第二密封腔体中,管B2穿过第二压盖22及第二密封胶圈23插装到第二管体21内,第二压盖22通过第二连接螺栓24与第二管体21紧固连接,使第二密封胶圈23压缩紧贴管B2的外壁和第二管体21的内壁;第三连接件30为变径短管,其小径端通过第三连接螺栓31与第一管体11连接,大径端通过第四连接螺栓32与第二管体21连接。
[0024]第一管体11与第二管体21的形状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管体21的外
形尺寸大于第一管体11的外形尺寸。以第一管体11为例介绍管体的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管体11呈直管形,其一端部可通过车削加工形成直径小于管体本体的圆柱形凹陷部113,凹陷部113与第一压盖12滑动配合,凹陷部113的端面加工出倒角114,倒角114与第一密封胶圈13的锥形面滑动配合;第一管体11的另一端部焊接连接法兰A形成第一法兰部111,第一法兰部111的内缘伸出管体本体的内圆周侧壁,形成阻挡部,限制防止管A1在第一管体11中的位置,防止管A1与管B2抵靠形成硬性连接,从而失去轴向的弹性。第一法兰部111内沿轴向均匀开设至少三个用于穿过第三连接螺栓31的通孔1111。第一管体11的外侧壁的中间部焊接连接法兰B形成第二法兰部112,第二法兰部112的尺寸可小于第一法兰部111,第二法兰部112沿轴向均匀开设至少三个用于穿过第一连接螺栓14的通孔1121。
[0025]第一压盖12与第二压盖22的形状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压盖22的外形尺寸大于第一压盖12的外形尺寸,以第一压盖12为例介绍压盖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压盖12包括圆形板状压盖本体121及同心连接在压盖本体121一侧面的圆筒状的滑动部122,滑动部122的内径与第一管体11的凹陷部113的外径适配的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三连接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第一压盖套装在第一管体的端部且与第一管体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一密封腔体,第一密封胶圈设于第一密封腔体中,管A穿过第一压盖及第一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一管体内,第一压盖通过第一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紧固连接,使第一密封胶圈压缩紧贴管A的外壁和第一管体的内壁;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管体、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第二压盖套装在第二管体的端部且与第二管体的端面之间设有第二密封腔体,第二密封胶圈设于第二密封腔体中,管B穿过第二压盖及第二密封胶圈插装到第二管体内,第二压盖通过第二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紧固连接,使第二密封胶圈压缩紧贴管B的外壁和第二管体的内壁;第三连接件为变径短管,其小径端通过第三连接螺栓与第一管体连接,大径端通过第四连接螺栓与第二管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径连接管道快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胶圈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木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清泉城市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