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26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数据采集器技术领域,公开了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包括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嵌设有散热板,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矩形罩,矩形罩的左侧开设有两个呈前后对称排布的圆形进气孔,矩形罩内壁的前后两侧之间设有隔板,隔板的右侧设有两个风扇,矩形罩的右侧开设有矩形出风孔。该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在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嵌设散热板,通过散热板将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的热量导出,而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壳体上不开设散热孔,从而有效避免外界的颗粒物或湿气进入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提高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集器本体内部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集器本体内部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数据采集器
,尤其涉及了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光伏发电站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光伏发电站的数据采集也越来越重视。在对光伏发电站的进行数据采集的情况下,一般是通过光伏数据采集器采集,然后光伏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相关人员,光伏数据采集器是将光伏电站中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汇流箱、气象站和电表等设备的数据通过RS485、RS232和RS422等方式收集起来,并通过GPRS、以太网、WIFI、3G等方式传送到数据库的设备。
[0003]公开号为CN21218389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散热的光伏数据采集器,通过第一导热板的上表面与上盖的下表面连接,第一导热板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固定柱,其中,第一导热板内部设置有储热材料;下壳的壳壁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固定孔,第一导热板通过固定孔、固定柱与下壳连接,下壳的侧表面设置有通风孔,且固定柱与固定孔一一对应;第二导热板覆盖下壳的内部的侧表面,且内部设置有储热材料;散热装置与下壳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PCB板置于下壳的内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散热的光伏数据采集器,解决了在光伏数据采集器散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光伏数据采集器会造成损坏的问题,实现了光伏数据采集器的长久使用。
[0004]上述现有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散热装置对光伏数据采集器的内部进行散热处理,散热装置中虽然设置了第一过滤网,解决了外部异物进入到放置孔的问题,配合第二过滤网可以防止外部异物进入到光伏数据采集器的内部,但是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不能对湿气进行处理,湿气会透过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进入到光伏数据采集器的内部,长时间使用后湿气会影响光伏数据采集器内部的电气元件,从而影响光伏数据采集器的使用寿命,鉴于此,我们提出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7]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包括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嵌设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的底部位于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后侧设有各种连接插孔,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前侧设置有显示屏和指示灯等,本技术不涉及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上的连接插孔、显示屏和指示灯的改进,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嵌设散热板,通过散热板将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的热量导出,而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壳体上不开设散热孔,从而有效避免
外界的颗粒物或湿气进入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提高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
[0008]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矩形罩,矩形罩的底部为开口结构,矩形罩的底部与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边缘紧密贴合,所述矩形罩的左侧开设有两个呈前后对称排布的圆形进气孔,使外界空气可以进入到矩形罩内,所述矩形罩内壁的前后两侧之间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呈前后对称排布的圆形透气孔,所述隔板的右侧且位于两个圆形透气孔的位置均设有风扇,所述矩形罩的右侧开设有矩形出风孔,通过风扇使矩形罩内产生气流,从而使散热板上的热量随着气流从矩形出风孔排出,实现散热。
[0009]作为优选,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左右两侧的底部均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部且靠近前后两端的位置均开设有安装孔,用于与设备安装,使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固定在光伏电站的设备上。
[0010]作为优选,所述散热板的顶部设有多个呈前后等距排布的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均位于矩形罩内,所述散热片位于风扇的右方,通过设置多个散热片可以将散热板上的热量进一步导出,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提高散热效果。
[0011]作为优选,所述矩形罩底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处均设有第二安装板,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板通过螺钉分别安装于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左右两侧,便于矩形罩的拆装。
[0012]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圆形进气孔内均设有可拆卸的防尘网,所述矩形罩内壁的右侧连接有可拆卸的防尘板,防止外界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到矩形罩内,从而避免灰尘粘附在散热板和多个散热片上,从而确保效果。
[0013]作为优选,所述矩形罩内壁的前后两侧且靠近右侧的位置均设有条形抵板,所述防尘板左侧的前后两侧边缘处分别与两个条形抵板的右侧相抵,使防尘板可以拆卸,长时间使用后,工作人员可以将防尘板拆卸进行清理。
[0014]作为优选,所述矩形罩内壁的前后两侧且靠近左侧的位置均设有U形滑槽,通过两个U形滑槽定位吸水棉板,可以便于工作人员拆装吸水棉板,两个所述U形滑槽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吸水棉板,所述吸水棉板的侧面开设有多个通孔,确保空气可以从吸水棉板穿过,同时吸收空气中的湿气,避免影响风扇的使用寿命。
[0015]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0016]1、该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在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顶部嵌设散热板,通过散热板将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的热量导出,而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的壳体上不开设散热孔,从而有效避免外界的颗粒物或湿气进入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提高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
[0017]2、该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在散热板的顶部设置多个散热片,可以增大散热板与空气的接触面,两个风扇在矩形罩内产生气流,从而有效提高散热板的散热效率,使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内部的热量快速散出。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的光伏数据采集器和散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中的矩形罩、吸水棉板和防尘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2—第一安装板、3—矩形罩、30—圆形进气孔、31—矩形出风孔、32—第二安装板、33—隔板、330—圆形透气孔、34—U形滑槽、35—条形抵板、4—散热板、40—散热片、5—风扇、6—吸水棉板、7—防尘板、8—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实施例1
[0026]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如图1

5所示,包括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的顶部嵌设有散热板4,散热板4的底部位于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内,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的后侧设有各种连接插孔,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的前侧设置有显示屏和指示灯等,本技术不涉及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上的连接插孔、显示屏和指示灯的改进,均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包括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的顶部嵌设有散热板(4),所述散热板(4)的底部位于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内,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矩形罩(3),所述矩形罩(3)的左侧开设有两个呈前后对称排布的圆形进气孔(30),所述矩形罩(3)内壁的前后两侧之间且靠近左侧的位置设有隔板(33),所述隔板(33)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呈前后对称排布的圆形透气孔(330),所述隔板(33)的右侧且位于两个圆形透气孔(330)的位置均设有风扇(5),所述矩形罩(3)的右侧开设有矩形出风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数据采集器本体(1)左右两侧的底部均设有第一安装板(2),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顶部且靠近前后两端的位置均开设有安装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电站逆变数据采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4)的顶部设有多个呈前后等距排布的散热片(40),多个所述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学斌华祎卢俊杨惠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晴天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