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5025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吸附管路,吸附管路的进口端与废气源连通,吸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箱、吸附转轮,废气源中的废气先后经过活性炭吸附箱和吸附转轮处理后排出至外部环境;脱附管路,脱附管路的进口端与新风源连通,脱附管路与活性炭吸附箱连通,脱附管路与吸附转轮连通,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活性炭吸附箱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吸附转轮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本申请有效地解决了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决了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决了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气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装置设计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响应国家综合减排治理要求,积极推进高效油漆喷涂废气治理,实现国家综合减排治理改造提升,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环境,需对油漆喷涂作业车间内的有机废气进行收集和治理,使区域内有害污染物的浓度远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利用废气处理装置对废气进行处理,能够确保作业现场环境美观、空气清新,有利于打造健康生产理念。废气被收集并经过净化设备后,排放达到国家工业排放标准。有机废气治理是指采用多种技术措施,通过不同途径减少有机溶剂用量或排气净化以消除有机废气污染。为防止污染,除减少有机溶剂用量以减少有机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外,排气净化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治理途径。有机废气污染物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因此相应采用的治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常用的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生物法、催化氧化法等。选用净化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用费用低、耗能少、无二次污染的方法,尽量做到化害为利,充分回收利用成分和余热。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装置通常仅通过活性碳吸附箱对废气进行处理,存在着废气处理效果差和无法实现零排放的问题。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装置没有对饱和后活性碳吸附箱进行脱附处理,导致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装置还存在费用高、耗能高的问题。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吸附管路,吸附管路的进口端与废气源连通,吸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箱、吸附转轮,废气源中的废气先后经过活性炭吸附箱和吸附转轮处理后排出至外部环境;脱附管路,脱附管路的进口端与新风源连通,脱附管路与活性炭吸附箱连通,脱附管路与吸附转轮连通,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活性炭吸附箱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吸附转轮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
[0006]进一步地,脱附管路的进口端设置有新风风机,新风风机用于为脱附管路提供新风,脱附管路的出口端设置有催化燃烧室、位于催化燃烧室上游的脱附风机和位于催化燃烧室下游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与脱附管路的进口端相邻设置,其中,脱附风机可驱动执行脱附作业后的新风进入催化燃烧室内进行催化燃烧,以使催化燃烧后的新风利用热交换器对新风风机新产生的新风进行换热作业。
[0007]进一步地,脱附管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脱附支路、第二脱附支路和第三脱附支路,第一脱附支路的两端分别与脱附管路的进口端和脱附管路的出口端连通,第二脱附支
路的两端分别与脱附管路的进口端和脱附管路的出口端连通,第三脱附支路的两端分别与脱附管路的进口端和脱附管路的出口端连通,活性炭吸附箱为两个,两个活性炭吸附箱包括设置于第一脱附支路上的第一吸附箱和设置于第二脱附支路上的第二吸附箱,吸附转轮设置于第三脱附支路上,第一脱附支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一吸附箱上游的第一气动阀和位于第一吸附箱下游的第二气动阀,第二脱附支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二吸附箱上游的第三气动阀和位于第一吸附箱下游的第四气动阀,脱附管路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五气动阀。
[0008]进一步地,吸附管路的进口端依次设置有引风风机和干式过滤箱,吸附管路的出口端设置有排风风机,干式过滤箱和排风风机之间设置有吸附转轮。
[0009]进一步地,吸附转轮包括相互独立的吸附处理区和脱附再生区,其中,吸附处理区的两侧分别与干式过滤箱和排风风机连通,脱附再生区的两侧分别与第三脱附支路的两端连通。
[0010]进一步地,吸附管路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吸附支路和第二吸附支路,第一吸附支路的两端分别与干式过滤箱和吸附转轮连通,第二吸附支路的两端分别与干式过滤箱和吸附转轮连通,第一吸附箱设置于第一吸附支路上,第二吸附箱设置于第二吸附支路上,第一吸附支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一吸附箱上游的第六气动阀和位于第一吸附箱下游的第七气动阀,第二吸附支路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二吸附箱上游的第八气动阀和位于第二吸附箱下游的第九气动阀。
[0011]进一步地,废气处理装置具有第一交替工作模式,废气处理装置处于第一交替工作模式时,第一气动阀和第二气动阀打开,第六气动阀和第七气动阀关闭,第三气动阀和第四气动阀关闭,第八气动阀和第九气动阀打开。
[0012]进一步地,废气处理装置具有第二交替工作模式,废气处理装置处于第二交替工作模式时,第一气动阀和第二气动阀关闭,第六气动阀和第七气动阀打开,第三气动阀和第四气动阀打开,第八气动阀和第九气动阀关闭。
[0013]进一步地,干式过滤箱内部包括无纺布初效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干式过滤箱可对废气进行预处理。
[0014]进一步地,吸附管路的出口端、脱附管路的出口端均与排风烟囱连通。
[00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吸附管路上设置活性炭吸附箱、吸附转轮,使得废气处理装置可对废气进行二级吸附处理,提高了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处理效率,实现废气零排放,并且,将脱附管路与活性炭吸附箱、吸附转轮分别连通,可使新风对活性炭吸附箱、吸附转轮执行脱附作业,使废气处理装置的吸附部件在饱和后可脱附,延长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废气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废气处理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废气处理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吸附转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2]1、引风风机;2、干式过滤箱;3、第一吸附箱;4、第二吸附箱;5、吸附转轮;51、吸附处理区;52、脱附再生区;6、脱附风机;7、催化燃烧室;8、新风风机;9、热交换器;10、排风风机;11、排风烟囱;12、第七气动阀;13、第六气动阀;14、第一气动阀;15、第二气动阀;16、第三气动阀;17、第四气动阀;18、第九气动阀;19、第八气动阀;20、第五气动阀;21、无纺布初效过滤器;22、袋式过滤器;
[0023]100、吸附管路;101、活性炭吸附箱;102、第一吸附支路;103、第二吸附支路;
[0024]200、脱附管路;201、第一脱附支路;202、第二脱附支路;203、第三脱附支路;
[0025]30、喷漆作业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管路(100),所述吸附管路(100)的进口端与废气源连通,所述吸附管路(100)上依次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箱(101)、吸附转轮(5),所述废气源中的废气先后经过所述活性炭吸附箱(101)和所述吸附转轮(5)处理后排出至外部环境;脱附管路(200),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与新风源连通,所述脱附管路(200)与所述活性炭吸附箱(101)连通,所述脱附管路(200)与所述吸附转轮(5)连通,所述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所述活性炭吸附箱(101)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所述新风源中的新风可对所述吸附转轮(5)执行脱附作业后排出至外部环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设置有新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8)用于为所述脱附管路(200)提供新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出口端设置有催化燃烧室(7)、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室(7)上游的脱附风机(6)和位于所述催化燃烧室(7)下游的热交换器(9),所述热交换器(9)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相邻设置,其中,所述脱附风机(6)可驱动执行脱附作业后的所述新风进入所述催化燃烧室(7)内进行催化燃烧,以使催化燃烧后的所述新风利用所述热交换器(9)对所述新风风机(8)新产生的所述新风进行换热作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管路(200)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脱附支路(201)、第二脱附支路(202)和第三脱附支路(203),所述第一脱附支路(2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和所述脱附管路(200)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脱附支路(2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和所述脱附管路(200)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三脱附支路(20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和所述脱附管路(200)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活性炭吸附箱(101)为两个,两个所述活性炭吸附箱(10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脱附支路(201)上的第一吸附箱(3)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脱附支路(202)上的第二吸附箱(4),所述吸附转轮(5)设置于所述第三脱附支路(203)上,所述第一脱附支路(20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吸附箱(3)上游的第一气动阀(14)和位于所述第一吸附箱(3)下游的第二气动阀(15),所述第二脱附支路(202)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吸附箱(4)上游的第三气动阀(16)和位于所述第一吸附箱(3)下游的第四气动阀(17),所述脱附管路(200)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五气动阀(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和尉吴望雄李文彬唐文必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