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9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内设于所述壳体的风道,且所述贯流风机设有贯流风叶;第一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气流空间,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其中,所述贯流风机转动时,所述贯流风机带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结构简易,能够使得气流充分接受换热作用的室内机。受换热作用的室内机。受换热作用的室内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空调行业中,贯流风机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送风量大,气流平稳,常被用于空调内机的送风。空调内机换热一般是通过贯流风机的运转,将外部空气抽吸进来,经过内机的蒸发器进行换热,再将换热后的气流排出。
[0003]在上述换热方式中却存在以下问题:气流在经过蒸发器时,气流受阻使得流速非常缓慢,导致换热效果变差,进而需要在蒸发器上增加很多的铜管和翅片,但由此不仅增加了风阻还大大提高了空调内机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结构简易,能够使得气流充分接受换热作用的室内机。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内设于所述壳体的风道,且所述贯流风机设有贯流风叶;第一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气流空间,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其中,所述贯流风机转动时,所述贯流风机带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转动。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实际情况,传统的贯流风机内部为中空设置,一方面,造成对形成该中空结构的空间浪费;另一方面,易使得贯流风机在运行中,其内部会产生气流漩涡,损耗一部分气流能量,甚至还会增加噪音。于是,结合本技术方案内容,通过合理利用贯流风机的内部空间,也即将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其中,使得减少贯流风机内部用于容纳气流的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了上述提及的产生气流漩涡和出现噪音的问题;此外,由于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配合接触,则可使得由第一换热组件将温度直接传递给贯流风叶,从而使得贯流风叶在转动过程中,将温度传递给与之接触的气流上,并且将该气流引流排出至室内环境。换句话说,通过贯流风机与第一换热组件的结合,以替代了传统室内机中的贯流风机与蒸发器的结合。相比较下,可缩短了风道的整体长度,从而使得空调器的尺寸更加小巧,节约成本支出。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于所述贯流风叶靠近所述气流空间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与所述贯流风叶的该端相接触。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贯流风机的转动过程,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换热组件是设置在气流空间内,于是,随着贯流风机作转动运动,使得设于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在离心作用下,分布于第一换热组件的内壁上,结合第一换热组件与贯流风叶的连接关系,能够将冷媒能量顺利传递至贯流风叶的表面,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与之接触的气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沿所述贯流风机的轴向分布,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在所述贯流风机的相对两端形成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常见的,贯流风机的轴向长度要长于其径向直径,于是,使得第一换热组件沿着贯流风机的轴向分布且与贯流风机的轴向长度保持相适应时,能够使得沿着贯流风机轴向排布的贯流风叶都能够与第一换热组件相接触,进而能够使得每一个贯流风叶都能够参与与气流的换热过程,以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管路,围绕所述贯流风机的轴线圆周分布于所述贯流风机;且每一个所述换热管路在所述贯流风机相对的两端形成第一冷媒进口和第一冷媒出口;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冷媒进口与所述冷媒总进口连通;所述多个第一冷媒出口与所述冷媒总出口连通。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结合室内机正常运行情况,贯流风机在壳体内进行转动,于是,为了使得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顺利参与循环过程,以避免受到贯流风机转动的影响,可使得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分别位于贯流风机的两端对应的圆心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导通第一换热组件的冷媒管道的导管端口也在相应的圆心位置上,防止贯流风机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导管端口的偏心设置使得冷媒循环的整体管路都处于动态环境中,易造成冷媒泄露的意外发生。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贯流风机对应所述冷媒总出口和对应所述冷媒总进口的端部分别设有轴承套;所述室内机包括:轴承结构,内设于相应的所述轴承套;支撑管路,一端与相应的所述轴承结构的内圈插接配合,相对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冷媒依次通过所述支撑管路、所述冷媒总进口和所述冷媒总出口。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室内机在正常运行过程时,贯流风机在壳体内进行转动,于是,为了使得第一换热组件内部的冷媒顺利参与循环过程,以避免受到贯流风机转动的影响,可使得冷媒总进口和冷媒总出口分别位于贯流风机的两端对应的圆心位置,从而使得用于导通第一换热组件的冷媒管道的导管端口也在相应的圆心位置上,防止贯流风机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导管端口的偏心设置使得冷媒循环的整体管路都处于动态环境中,易造成冷媒泄露的意外发生。同时也避免了多个第一冷媒进口和多个第一冷媒出口在贯流风机的相应端部上形成多个开口设置,一方面,则需要多根外接管路与之一一导通,使得增大了对风道的占用空间,减少了可供气流通过的空间,同时,还使得增大了对气流的阻碍,降低了气流的流速;另一方面,还易使得用于分别导通第一冷媒进口或者第一冷媒出口的导管因随着贯流风机转动,而导致相互之间缠绕或者使得导管扭曲而发生破损,不利于冷媒的正常循环往复。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传动组件,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一端;驱动组件,内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其中,驱动组件通过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带动所述贯流风机转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固定设于所述贯流风机的一端;第二齿轮,配合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轴。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使得贯流风机的运转更加稳定可靠。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包括:第二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风道,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和/或,第三换热组件,内设于所述风道,且所述
第三换热组件位于所述贯流风机与所述出风口之间。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风道内增设换热组件,例如增加第二换热组件和/或第三换热组件,以使得进入风道内的气流能够经过多次换热,以确保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的温度更贴近空调器所设定的温度,进而带给用户更舒适的体验。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所述贯流风叶为金属材质或陶瓷材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贯流风叶需要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则需要贯流风叶具备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举例来说,贯流风叶可以为金属材质,结合贯流风叶所处的环境特点,需要贯流风叶除了具备上述所提及的良好的温度传导性能外,还需要满足耐低温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机(10),内设于所述壳体的风道,且所述贯流风机(10)设有贯流风叶(11);第一换热组件(20),内设于所述贯流风机(10)的气流空间(12),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与所述贯流风叶(11)配合接触;其中,所述贯流风机(10)转动时,所述贯流风机(10)带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设于所述贯流风叶(11)靠近所述气流空间(12)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与所述贯流风叶(11)的该端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沿所述贯流风机(10)的轴向分布,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在所述贯流风机(10)的相对两端形成冷媒总进口(22)和冷媒总出口(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20)包括:多个换热管路(21),围绕所述贯流风机(10)的轴线圆周分布于所述贯流风机(10);且每一个所述换热管路(21)在所述贯流风机(10)相对的两端形成第一冷媒进口(25)和第一冷媒出口(24);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冷媒进口(25)与所述冷媒总进口(22)连通;所述多个第一冷媒出口(24)与所述冷媒总出口(23)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10)对应所述冷媒总出口(23)和对应所述冷媒总进口(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婷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