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延军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29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力工程用水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包括:主体和清理机构,清理机构位于主体的顶部,主体包括坝体,坝体的内部开设有出水槽,第一液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闭板,密闭板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封挡板,密闭板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水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水位传感器的设置,方便监测水位,当水位漫过水位传感器触发水位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第一控制器,通过出水槽和第一控制器的设置,方便第一控制器驱动第一液压柱带动密闭板的抬升,便于水流的排泄,依次递推,当水位漫过第二组水位传感器时,触发第二组密闭板的抬升,进而方便水流进行多组自动排泄,大大提高了排水效率。大大提高了排水效率。大大提高了排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


[0001]本技术涉及水力工程用水闸
,具体为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

技术介绍

[0002]水力工程中的水闸是一种重要的水利设施,用于控制水流的流量和方向,防止水灾和提高灌溉效率。
[0003]但是现有的水闸设计中,每个管道都需要手动控制水闸门的开启和关闭,非常繁琐且效率低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多组管道水流汇集在一起,水闸系统需要处理多组管道的水流,手动控制水闸的门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在长期的使用后,水闸上会有淤积,只能进行人工清理,人工清理的进度慢,花费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水闸设计中,如果多组管道水流汇集在一起,水闸系统需要处理多组管道的水流,手动控制水闸的门会变得更加困难和在长期的使用后,水闸上会有淤积,只能进行人工清理,人工清理的进度慢,花费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包括:主体和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位于主体的顶部,所述主体包括坝体,所述坝体的内部开设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设置有四组,四组出水槽由高到低呈水平均等分布,所述坝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出水槽和第一支撑板之间活动连接有联动件,所述联动件包括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设置有四组,所述第一控制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柱,所述第一液压柱设置有八组,所述第一液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闭板,所述密闭板设置有四组,所述密闭板活动连接在出水槽的内部,所述密闭板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封挡板,所述密闭板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水位传感器。
[0006]优选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柱,所述第二液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连接柱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设置有四组,四组第二连接柱中的两组第二连接柱前后对称分布在一组第二支撑板底部,四组第二连接柱中的另外两组第二连接柱前后对称分布在另一组第二支撑板底部,两组第二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刮板,另外两组第二连接柱的底部也固定连接有刮板。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活动孔和第二活动孔,所述第一活动孔设置有四组且贯穿第一支撑板,四组第一活动孔均等分布在第一支撑板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二活动孔设置有八组,八组第二活动孔分别与八组封挡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液压柱
活动连接在第一活动孔的内部。
[0008]优选的,两组所述刮板分别位于连接座的前后两侧对称分布,所述刮板呈楔形形状。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贯穿连接座,两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二支撑板相适配,且第二支撑板活动连接在第一限位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控制器的内壁中部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限位槽分别与两组第一限位槽之间相贯通,两组第二限位槽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一连接柱相适配,且第一连接柱活动连接在第二限位槽的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内部底侧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第一控制器的顶部,且隔板的宽度与第一控制器的尺寸相同,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电性连接有第二控制器和第一控制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通过水位传感器的设置,方便监测水位,当水位漫过水位传感器触发水位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第一控制器,通过出水槽和第一控制器的设置,方便第一控制器驱动第一液压柱带动密闭板的抬升,便于水流的排泄,依次递推,当水位漫过第二组水位传感器时,触发第二组密闭板的抬升,进而方便水流进行多组自动排泄,大大提高了排水效率,通过太阳能板的设置,方便对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自动供电;
[0013]2、一种便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通过刮板的设置,方便对主体的外表面的淤积和污垢进行清理,通过第二控制器和第二液压柱的设置,方便带动第二连接柱对刮板的驱动,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减少人力劳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主体的拆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联动件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清理机构的第一视角拆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清理机构的第二视角拆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00、主体;101、坝体;102、出水槽;103、第一支撑板;104、联动件;105、第一活动孔;106、第二活动孔;107、第一控制器;108、第一液压柱;109、密闭板;110、封挡板;111、水位传感器;200、清理机构;201、连接座;202、第二控制器;203、第二液压柱;204、连接板;205、第一连接柱;206、第二支撑板;207、第二连接柱;208、刮板;209、隔板;210、第一限位槽;211、第二限位槽;212、太阳能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包括:主体100和清理机构200,清理机构200位于主体100的顶部,主体100包括坝体101,坝体101的内部开设有出水槽102,出水槽102设置有四组,四组出水槽102由高到低呈水平均等分布,坝体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03,出水槽102和第一支撑板103之间活动连接有联动件104,联动件104包括第一控制器107,第一控制器107设置有四组,第一控制器10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柱108,第一液压柱108设置有八组,第一液压柱10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闭板109,密闭板109设置有四组,密闭板109活动连接在出水槽102的内部,密闭板109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封挡板110,密闭板109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水位传感器111,通过封挡板110的设置,方便保证封挡板110与出水槽102之间形成封闭结构。
[0022]进一步的,清理机构200包括连接座201,连接座201的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器202,第二控制器2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柱203,第二液压柱2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00)和清理机构(200),所述清理机构(200)位于主体(100)的顶部,所述主体(100)包括坝体(101),所述坝体(101)的内部开设有出水槽(102),所述出水槽(102)设置有四组,四组出水槽(102)由高到低呈水平均等分布,所述坝体(1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103),所述出水槽(102)和第一支撑板(103)之间活动连接有联动件(104),所述联动件(104)包括第一控制器(107),所述第一控制器(107)设置有四组,所述第一控制器(10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柱(108),所述第一液压柱(108)设置有八组,所述第一液压柱(10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闭板(109),所述密闭板(109)设置有四组,所述密闭板(109)活动连接在出水槽(102)的内部,所述密闭板(109)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封挡板(110),所述密闭板(109)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水位传感器(1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多组管道自动排泄的水闸,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200)包括连接座(201),所述连接座(201)的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控制器(202),所述第二控制器(2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柱(203),所述第二液压柱(2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04),所述连接板(204)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205),所述第一连接柱(205)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连接柱(205)远离连接板(2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06),所述第二支撑板(206)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支撑板(20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207),所述第二连接柱(207)设置有四组,四组第二连接柱(207)中的两组第二连接柱(207)前后对称分布在一组第二支撑板(206)底部,四组第二连接柱(207)中的另外两组第二连接柱(207)前后对称分布在另一组第二支撑板(206)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延军
申请(专利权)人:王延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