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954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该平台包括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立柱(3)、抗剪支撑单元和可展提升架;可伸缩单元为框架型结构,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和立柱首尾相接成操作平台主体,操作平台主体的顶部两端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二楼板(8)和剪力墙(7)上,操作平台主体的底部通过抗剪支撑单元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一楼板(6)上;可展提升架设在第三楼板(9)与第四楼板(10)间,且位于操作平台主体上方,提升设备(11)设在可展提升架上,并通过提升索(12)连接至操作平台主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井操作平台搭设和拆卸影响施工进度、周转利用率低、削弱主体结构承载力、耗材多的问题。耗材多的问题。耗材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井施工设备及其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梯井平台是指高层建筑电梯井结构施工、电梯井装饰装修以及电梯安装时需要搭设的操作平台。目前,传统的电梯井操作平台为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或悬挑式钢管脚手架。其中,落地式钢管脚手架由底层开始搭设,直至操作层,钢管和连接件等材料消耗非常大,搭设费时费力。悬挑式钢管脚手架是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开洞或预埋钢板,将型钢梁搁置于洞口或焊接于预埋件上形成操作平台,主体结构开洞或预埋钢板会削弱主体结构的承载力,后期难以修补。
[0003]传统的电梯井操作平台还存在脚手架搭设和翻转时间长,施工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且无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电梯井尺寸进行调节,周转利用率低等缺点。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井操作平台搭设和拆卸影响施工进度、周转利用率低、削弱主体结构承载力、耗材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及其提升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井操作平台搭设和拆卸影响施工进度、周转利用率低、削弱主体结构承载力、耗材多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包括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立柱、抗剪支撑单元和可展提升架;可伸缩单元为框架型结构,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和立柱首尾相接形成直角三角形框架结构的操作平台主体,操作平台主体的顶部两端分别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二楼板和剪力墙上,操作平台主体的底部通过抗剪支撑单元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一楼板上;可展提升架设置在第三楼板与第四楼板之间,且位于操作平台主体的上方,提升设备设置在可展提升架上,并通过提升索连接至操作平台主体。
[0007]所述的可伸缩单元包括外钢梁和内钢梁;内钢梁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式插接在一对外钢梁内,外钢梁和内钢梁上均间隔形成有若干个连接孔,使内钢梁的两端通过连接件经连接孔与一对外钢梁同轴连接,形成伸缩钢梁;若干根伸缩钢梁通过外钢梁首尾相接形成伸缩框架,一对斜撑单元和一对立柱分别对称连接在伸缩框架的两侧。
[0008]所述的伸缩框架两端边角处的外钢梁上均形成有承压板,伸缩框架的一端通过承压板抵接在第二楼板上,伸缩框架的另一端通过承压板抵接在剪力墙上,一对立柱的上端分别垂直连接在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的一端的两侧底部;
[0009]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的一端顶部设有提升耳板,提升耳板与提升设备的提升索连接;
[0010]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的一端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耳板,斜撑单元通过其中一个第一连接耳板与可伸缩单元连接。
[0011]所述的斜撑单元包括第一斜撑、第二斜撑和第三斜撑;第一斜撑的上端通过其中一个第一连接耳板经连接件与伸缩框架的底部连接,立柱的下端形成有第二连接耳板,第一斜撑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耳板经连接件与立柱的下端连接;第二斜撑连接在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的一端底部与第一斜撑的中部之间,第三斜撑连接在立柱的中部与第二斜撑连接第一斜撑的一端之间。
[0012]所述的抗剪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首尾相接形成直角三角形结构,第二支撑件抵接在第一楼板上,第三支撑件贴合设置在立柱上。
[0013]所述的可展提升架包括竖向折叠单元、顶梁、底梁和横向折叠单元;一对竖向折叠单元的上端分别与顶梁的两端可折叠式连接,一对竖向折叠单元的下端分别与底梁的两端可折叠式连接,使底梁抵接在第三楼板的底面上,顶梁抵接在第四楼板的顶面上;提升设备安装在顶梁上,一对横向折叠单元分别可折叠式连接在底梁的两侧并能贴合在第四楼板上;
[0014]每组竖向折叠单元均包括折叠立杆和铰接卡扣,一对折叠立杆的一端通过铰接卡扣可转动折叠式连接,一对折叠立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铰接卡扣与顶梁和底梁可转动折叠式连接;
[0015]每组横向折叠单元均包括折叠梁和铰接卡扣,折叠梁的一端通过铰接卡扣可转动折叠式连接在底梁的侧端面上,使折叠梁能转动至贴合在第三楼板上。
[0016]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的提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步骤1:将操作平台主体搭设在第二楼板、第一楼板和剪力墙之间;
[0018]步骤2:将可展提升架搭设在第三楼板和第四楼板之间,使可展提升架位于操作平台主体的上方;
[0019]步骤3:将提升设备安装在可展提升架的顶部,并通过提升索与操作平台主体连接;
[0020]步骤4:启动提升设备,通过提升设备经提升索将操作平台主体向上提升至施工高度;
[0021]步骤5:拆除可展提升架,可展提升架移至操作平台主体上方的楼板上并安装。
[0022]所述的步骤1包括以下分步骤:
[0023]步骤1.1:根据第二楼板与剪力墙(的水平间距调节可伸缩单元的伸缩框架长度,使一对外钢梁的端部分别通过承压板抵接在第二楼板和剪力墙上,并通过连接件经连接孔锁紧外钢梁和内钢梁;
[0024]步骤1.2:根据操作平台主体的宽度要求调节可伸缩单元的伸缩框架的宽度,并通过连接件经连接孔锁紧外钢梁和内钢梁;
[0025]步骤1.3:将一对立柱吊装至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的一端两侧,立柱的上端与外钢梁连接固定,使立柱位于第二楼板与第一楼板的外侧;
[0026]步骤1.4:将一对斜撑单元分别安装在一对立柱与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的一端之间;
[0027]所述的步骤1.4包括以下分步骤:
[0028]步骤1.4.1:将第一斜撑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耳板经连接件连接在立柱的底部,第一斜撑的上端倾斜延伸至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的一端下方,并通过第一连接耳板经连接件与外钢梁底部连接;
[0029]步骤1.4.2:将第二斜撑的一端与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的一端与外钢梁底部连接,第二斜撑的另一端与第一斜撑的中部连接;
[0030]步骤1.4.3:将第三斜撑的一端与立柱的中部连接,第三斜撑的另一端与第二斜撑和第一斜撑的连接处连接;
[0031]步骤1.5:将立柱的下部通过抗剪支撑单元与第一楼板连接加固;
[0032]所述的步骤1.5包括以下分步骤:
[0033]步骤1.5.1:将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首尾相接形成直角三角形结构;
[0034]步骤1.5.2:将第三支撑件贴合连接在立柱的底部;
[0035]步骤1.5.3:将第二支撑件贴合连接在第一楼板的顶面上。
[0036]所述的步骤2包括以下分步骤:
[0037]步骤2.1:根据第三楼板与第四楼板的竖向间距,通过铰接卡扣的铰接件转动展开一对折叠立杆,使顶梁延伸至第四楼板的底面上,并锁紧铰接卡扣的卡扣;
[0038]步骤2.2:将一对折叠梁通过铰接卡扣的铰接件转动展开并贴合在第三楼板的顶面上,并将折叠梁固定在第三楼板上。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包括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立柱(3)、抗剪支撑单元和可展提升架;可伸缩单元为框架型结构,可伸缩单元、斜撑单元和立柱(3)首尾相接形成直角三角形框架结构的操作平台主体,操作平台主体的顶部两端分别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二楼板(8)和剪力墙(7)上,操作平台主体的底部通过抗剪支撑单元抵接在建筑结构的第一楼板(6)上;可展提升架设置在第三楼板(9)与第四楼板(10)之间,且位于操作平台主体的上方,提升设备(11)设置在可展提升架上,并通过提升索(12)连接至操作平台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可伸缩单元包括外钢梁(101)和内钢梁(102);内钢梁(102)的两端分别可伸缩式插接在一对外钢梁(101)内,外钢梁(101)和内钢梁(102)上均间隔形成有若干个连接孔(103),使内钢梁(102)的两端通过连接件经连接孔(103)与一对外钢梁(101)同轴连接,形成伸缩钢梁;若干根伸缩钢梁通过外钢梁(101)首尾相接形成伸缩框架,一对斜撑单元和一对立柱(3)分别对称连接在伸缩框架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伸缩框架两端边角处的外钢梁(101)上均形成有承压板(104),伸缩框架的一端通过承压板(104)抵接在第二楼板(8)上,伸缩框架的另一端通过承压板(104)抵接在剪力墙(7)上,一对立柱(3)的上端分别垂直连接在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8)的一端的两侧底部;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7)的一端顶部设有提升耳板(105),提升耳板(105)与提升设备(11)的提升索(12)连接;伸缩框架靠近剪力墙(7)的一端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一连接耳板(106),斜撑单元通过其中一个第一连接耳板(106)与可伸缩单元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斜撑单元包括第一斜撑(201)、第二斜撑(202)和第三斜撑(203);第一斜撑(201)的上端通过其中一个第一连接耳板(106)经连接件与伸缩框架的底部连接,立柱(3)的下端形成有第二连接耳板(301),第一斜撑(201)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耳板(301)经连接件与立柱(3)的下端连接;第二斜撑(202)连接在伸缩框架靠近第二楼板(8)的一端底部与第一斜撑(201)的中部之间,第三斜撑(203)连接在立柱(3)的中部与第二斜撑(202)连接第一斜撑(201)的一端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抗剪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支撑件(401)、第二支撑件(402)和第三支撑件(403),第一支撑件(401)、第二支撑件(402)和第三支撑件(403)首尾相接形成直角三角形结构,第二支撑件(402)抵接在第一楼板(6)上,第三支撑件(403)贴合设置在立柱(3)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展免锚固电梯井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可展提升架包括竖向折叠单元、顶梁(501)、底梁(502)和横向折叠单元;一对竖向折叠单元的上端分别与顶梁(501)的两端可折叠式连接,一对竖向折叠单元的下端分别与底梁(502)的两端可折叠式连接,使底梁(502)抵接在第三楼板(9)的底面上,顶梁(501)抵接在第四楼板(10)的顶面上;提升设备(11)安装在顶梁(501)上,一对横向折叠单元分别可折叠式连接在底梁(502)的两侧并能贴合在第四楼板(10)上;每组竖向折叠单元均包括折叠立杆(503)和铰接卡扣(504),一对折叠立杆(503)的一端通过铰接卡扣(504)可转动折叠式连接,一对折叠立杆(50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铰接卡扣
(504)与顶梁(501)和底梁(502)可转动折叠式连接;每组横向折叠单元均包括折叠梁(505)和铰接卡扣(504),折叠梁(505)的一端通过铰接卡扣(504)可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彬楠吴杭姿杨燕杨朔李得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