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883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该装置设有钢绞线和转向块,转向块设在既有预应力梁顶部两侧,钢绞线在转向块外侧绕过既有预应力梁;钢绞线两端均通过连接器连接有通丝螺杆,所述通丝螺杆下端与底板结构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既有预应力梁卸载水平较高的情况,可以根据卸载过程,进行分阶段施加向下荷载,随新建结构的施工,进行分阶段减小向下荷载。钢绞线绕梁的方式、钢绞线与高强通丝连接、采用锚具进行张拉等施工十分方便。因此,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受力可靠、施工方便、分步加载、分步卸载的特点,可保证改造预应力梁结构安全,防止发生工程安全事故。防止发生工程安全事故。防止发生工程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大规模建筑结构的建设,建成了大量预应力结构。随着改造工程越来越多,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也越来越多。
[0003]预应力结构改造工程中,可能会遇到既有预应力梁的卸载情况。因梁内预应力处于张拉状态,类似于张紧的“橡皮筋”,对梁产生向上反拱力(即预应力“等效荷载”)。如果预应力梁的卸载水平较高,将会导致预应力梁发生反拱变形并出现裂缝,严重时发生工程安全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如何保证预应力梁卸载后结构安全,改造过程中对预应力梁采取什么措施,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改造的重要问题。目前,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改造工程,预应力梁卸载后防止其产生反拱的措施在国内尚属技术措施空白领域。
[0004]由上述可见,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预应力梁卸载过程中,缺少防止其产生反拱的装置,特别是卸载水平较高时,易发生工程安全事故,造成重大损失。
[000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在于:提出安全度高、经济性好、可操作性强的措施,特别是针对预应力梁卸载过程,分阶段施加向下荷载并随新建结构施工,分阶段撤销向下荷载的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设有:
[0008]钢绞线和转向块;
[0009]所述转向块设置在既有预应力梁顶部两侧,钢绞线在转向块外侧绕过既有预应力梁;
[0010]所述钢绞线两端均通过连接器与通丝螺杆连接,所述通丝螺杆下端与底板结构固定连接。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绞线下部设有用于千斤顶张拉钢绞线的特种锚具。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为弧面钢板结构。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强通丝采用A级植筋胶植入底板结构。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分为上段和下段,上段和下段之间通过螺丝连接,上段与钢绞线通过钢楔片固定,下段与通丝螺杆通过螺纹固定。
[0015]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0016]本技术用于既有预应力梁卸载水平较高的情况,可以根据卸载过程,进行分阶段施加向下荷载,随新建结构的施工,进行分阶段减小向下荷载。钢绞线绕梁的方式、钢
绞线与高强通丝连接、采用锚具进行张拉等施工十分方便。因此,该技术具有受力可靠、施工方便、分步加载、分步卸载的特点,可保证改造预应力梁结构安全,防止发生工程安全事故。
[0017]本技术已在某高铁站旅客地道改造工程中运用。旅客地道跨度达27.3m的预应力梁在卸载后反拱位移仅1.7mm,远小于允许变形值15mm。本技术有效保证改造过程中结构安全且可操作性强,造价也较低。
[0018]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的公开。
附图说明
[00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的剖面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工程改造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工程改造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钢绞线;2、既有预应力梁;3、转向块;4、连接器;5、锚具;6、通丝螺杆;7、底板结构;8、既有结构;9、列车;10、新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9]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设有钢绞线1和转向块3,转向块3设置在既有预应力梁2顶部两侧,钢绞线1在转向块3外侧绕过既有预应力梁2;钢绞线1两端均通过连接器4连接有通丝螺杆6,所述通丝螺杆6下端与底板结构7固定连接。高强通丝采用A级植筋胶植入底板结构7。
[003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钢绞线1下部设有用于千斤顶张拉钢绞线1的锚具5。转向块3为弧面钢板结构。
[0031]实施例:钢绞线采用1
×
7标准型钢绞线1,公称直径为15.2mm,极限强度标准值为1860MPa。高强通丝的直径为27mm,强度级别为8.8级。每根预应力梁设置20组钢绞线1,间距450mm。随着既有结构8分步拆除,预应力梁的卸除荷载为1000kN、1400kN和1800kN。钢绞线1
通过千斤顶张拉,对应张拉力为2000kN、1500kN和700kN。随着新建结构10施工,钢绞线1通过放松连接器4上的螺母对应减小张拉力。
[003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利用张拉的钢绞线1,逐步抵消既有结构8拆除产生的卸载作用,随着新建结构10建成,逐步放松钢绞线1。
[0033]列车9荷载为该结构的主要荷载,拆除既有结构8前,在既有预应力梁2顶部两侧设转向块3,转向块3为钢板焊接成弧面,用于钢绞线1的转向,通过化学锚栓固定在梁侧。在底板结构7上植入通丝螺杆6,植筋胶采用A级胶。将钢绞线1绕过既有预应力梁2、转向块3,通过连接器4与高强通丝连接。连接器4一端与钢绞线1通过钢楔片固定,另一端与高强通丝通过螺纹固定。随着既有结构8拆除,预应力梁卸载同时,利用千斤顶在锚具5分阶段张拉钢绞线1,张拉力根据卸除荷载通过计算确定。其中,锚具5有一个正向钢绞线1张拉孔,两个反向钢绞线1固定孔。既有结构8拆除后,钢绞线1张拉完成。随着施工结构10的施工,通过连接器4上的螺母逐步放松钢绞线1,直至新建结构10完成。最终拆除外露钢绞线1、通丝螺杆6等构件。
[0034]本技术除用于既有结构8改造工程外,也可作为新建预应力结构梁施工过程中防止发生反拱的临时措施。
[00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优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设有钢绞线(1)和转向块(3),所述转向块(3)设置在既有预应力梁(2)顶部两侧,钢绞线(1)在转向块外侧绕过既有预应力梁(2);所述钢绞线(1)两端均通过连接器(4)与通丝螺杆(6)连接,所述通丝螺杆(6)下端与底板结构(7)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防止预应力梁卸载后发生反拱的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亚强陶然唐虎杨镇于越苏自强肖文辉王谦兰泓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