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8435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行走组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转向组件,转向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行走组件连接;全地形车还包括前挡组件,前挡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转向组件的前侧,并与转向组件固定连接,前挡组件包括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以及设置在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之间的安装部,左护手罩、右护手罩和安装部三者一体成型。通过上述设置,以使前挡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难度更低,且一体成型的前挡组件强度更高。的前挡组件强度更高。的前挡组件强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由于全地形车的使用环境大多处于山林、沙地或各类型的极限场地。
[0003]全地形车的前侧设置有保护驾驶员的前挡组件,其中前挡组件主要包括用于设置前挡风玻璃的中部以及左、右护手罩。在现有的车型中,设置前挡风玻璃的中部、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独立设置,导致三者中的任一部分自身强度不高。
[0004]此外,为了实现车辆的美观并具有良好的对称性,设置前挡风玻璃的中部、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三者对装配过程中的工艺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前挡组件结构强度的全地形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行走组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转向组件,转向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行走组件连接;全地形车还包括前挡组件,前挡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转向组件的前侧,并与转向组件固定连接,前挡组件包括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以及设置在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之间的安装部,左护手罩、右护手罩和安装部三者一体成型。
[0008]进一步地,前挡组件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大于等于转向组件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
[0009]进一步地,前挡组件还包括前风挡,前风挡通过紧固件连接至安装部。
[0010]进一步地,安装部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前挡组件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之间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4。
[0011]进一步地,安装部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前挡组件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之间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35。
[0012]进一步地,安装部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前挡组件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之间的比值设置为等于0.3。
[0013]进一步地,前挡组件还包括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转向组件包括转向把手,左护手罩通过左连接杆与一侧的转向把手连接,右护手罩通过右连接杆与另一侧的转向把手连接。
[0014]进一步地,左连接杆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左护手罩沿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基本一致,且左连接杆至少部分设置在左护手罩内;右连接杆的结构与左连接杆的结构基本一致,且右连接杆至少部分设置在右护手罩内。
[0015]进一步地,前挡组件还包括左前挡支架和右前挡支架,转向组件还包括转向柱,左护手罩通过左前挡支架连接至转向柱,右护手罩通过右前挡支架连接至转向柱。
[0016]进一步地,左前挡支架和右前挡支架均与转向把手之间的金属管固定连接。
[0017]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前挡组件,以使前挡组件自身的结构强度更高,前挡组件能够承受来自全地形车前方更大的冲击力,延长了前挡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货箱组合的爆炸图。
[0020]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货箱组合的部分示意图。
[0021]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3的A处放大图。
[0022]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锁扣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锁扣组件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锁扣组件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锁扣组件的剖视图。
[0026]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5的B处放大图。
[0027]图1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货箱组合的爆炸图。
[0028]图1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货箱组合的示意图。
[0029]图1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11的C处放大图。
[0030]图1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前挡组件的示意图。
[0031]图1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前挡组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3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5]如图1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和动力组件(图未示)。车架11包括前部和后部,前部和后部之间设置有供用户乘坐的驾乘区域111。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行走组件13连接至车架11。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动力组件与行走组件13之间传动连接,并用于驱动行走组件13。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36]为了满足用户对不同场景下的储物需求,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如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货箱组合14。第一货箱组合14包括主货箱141和侧货箱142,侧货箱142分别设置在主货箱141的左右两侧,即主货箱141和侧货箱142之间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左右方向分
布。
[0037]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车身覆盖件12还包括第一盖板121,第一盖板121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且第一盖板121至少部分设置在驾乘区域111的后侧。第一货箱组合14可拆卸连接至第一盖板121。第一货箱组合14和第一盖板121之间通过快拆组件15连接,以使第一货箱组合14具备无工具拆卸的可能。
[0038]具体地,车架11还包括安装支架113,安装支架113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至主货箱141,且安装支架113基本设置在主货箱141的下侧。主货箱141通过安装支架113连接至车架11,从而实现对主货箱141在前后方向的限位。安装支架113包括第一限位槽1131和第二限位槽1132,第一限位槽1131设置在第二限位槽1132的前侧。第一限位槽1131的槽体基本呈“U”型,且第一限位槽1131的槽口基本朝向全地形车100的前侧。第二限位槽1132的槽体结构和第一限位槽1131的槽体结构基本一致,第二限位槽1132的槽口方向基本朝向全地形车100的下侧。通过第一限位槽1131和第二限位槽1132的配合,以使主货箱141实现可快速拆装的可能。
[0039]如图1和图2所示,车架11还包括固定支架112,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所述悬架组件与所述车架连接;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通过所述悬架组件与所述车架连接;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通过所述悬架组件与所述行走组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前挡组件,所述前挡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转向组件的前侧,并与所述转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前挡组件包括左护手罩和右护手罩,以及设置在所述左护手罩和所述右护手罩之间的安装部,所述左护手罩、所述右护手罩和所述安装部三者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组件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转向组件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组件还包括前风挡,所述前风挡通过紧固件连接至所述安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所述前挡组件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之间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与所述前挡组件沿所述全地形车左右方向分布的长度之间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夏阳曹志彬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