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638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1
本申请涉及建筑节能减碳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壳体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一侧固定连接有循环机构,所述壳体内部分别设置有预处理机构和吸附机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固定连接于第一排气管一侧。通过循环机构的设计,在废气得到处理后,由气体检测仪对其进行检测,当气体检测仪检测到气体中残留的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仍然高于标准值后,废气进入框体通过循环管重新进入壳体内部进行再一次处理,直至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得到充分处理为止,有效避免了废气尚未处理完成而直接排出外界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而直接排出外界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而直接排出外界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节能减碳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不断增加,其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日益严峻。面对较大的碳减排压力,建筑领域应寻求节能环保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0003]专利网公开号CN217188489U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包括管体,管体内依次设有预处理机构、换热机构和吸附机构,预处理机构包括第一滤网、第二滤网、扇叶和电机,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一端均设有刮板,另一端设有毛刷,刮板与管体固定连接并与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进风侧接触,毛刷与管体固定连接并与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出风侧接触,刮板和毛刷配合对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进行清洁;通过两个滤网进行过滤,过滤效果更佳,同时通过换热机构对废气中余热进行利用,再由吸附机构吸附过滤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节能减碳的目的;同时设有刮板和毛刷对滤网自洁,防止使用过程中滤网堵塞影响处理效率。
[0004]以上装置在对废气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两个过滤网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过滤效果的目的,但以上装置在对废气处理完成后,直接将废气向外界排放,但在废气快速通过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是否已经得到充分吸附,故无法保证废气处理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壳体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一侧固定连接有循环机构,所述壳体内部分别设置有预处理机构和吸附机构。
[0008]所述循环机构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固定连接于第一排气管一侧,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连接有气体检测仪,所述气体检测仪设置于第一排气管一侧,所述框体一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管,所述框体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一端前侧与进气管后侧固定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本装置进行工作时,通过预处理机构可以对烟气中含有的颗粒性杂质进行过滤,并对烟气的余热进行利用,达到节能效果,通过吸附机构可以对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进行吸附,达到节能减碳的目的,经过处理后的烟气通过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当气体检测仪检测到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处理,则所排出的烟气经过循环管重新进行处理,直至有害物质清理完成后再向外界排放,有效确保了废气的处理质量。
[0010]优选的,所述框体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贯穿框体顶部并延伸出框体外部,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第二排气管一侧,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循环管前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外侧表面均与框体内腔壁相贴合。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依次对第一排气管和循环管与框体的连通状态进行调控。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所述L形板内侧与框体前侧壁相接触,所述L形板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L形板可以分别对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进行调控。
[0014]优选的,所述框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气体检测仪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贯穿支撑板并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外部固定连接有齿轮,两个齿条分别设置于齿轮左右两侧,两个齿条均与齿轮相啮合。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轮转动后可分别带动两个齿条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离移动。
[0016]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机构包括两个隔板,两个隔板均固定连接于壳体内部,其中一个隔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外侧与壳体内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排污口设置于两个隔板之间,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延伸入排污口内部并与排污口相匹配,所述密封盖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对废气中的颗粒性杂质进行过滤,并且过滤出的杂质可通过排污口排出。
[0018]优选的,所述壳体前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壳体前侧壁并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条形板,所述螺纹杆贯穿条形板并与条形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一侧固定连接有清洁刷,所述清洁刷一侧与过滤网一侧相接触,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两个限位杆分别设置于螺纹杆顶部和底部,两个限位杆均贯穿条形板。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转动后带动清洁刷进行移动,促使清洁刷将过滤网表面截留的杂质刷落。
[0020]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连接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分别贯穿壳体顶部壁和前侧壁,所述导热管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端接口,所述导热管前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端接口。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分通过进水端接口进入,并通过出水端接口排出,在水流经过导热管的时候,废气余热对导热管加热,从而对水分加热,达到余热利用的目的。
[0022]优选的,所述吸附机构包括两个吸附框,所述吸附框左右两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网板,所述吸附框内部放置有活性炭,所述吸附框贯穿壳体顶部并延伸入壳体内部,且吸附框外侧与壳体内腔壁紧密贴合。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气通过吸附框后,吸附框内部放置的活性炭来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0024]优选的,所述吸附框顶部设置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底部与吸附框顶部紧密贴合,所述吸附框内腔前后两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贯穿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所述U形板前侧设置有螺纹调节杆,所述螺纹调节杆贯穿U形
板并与U形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纹调节杆一端转动连接有插板,所述插板延伸入防护板内部,所述插板贯穿衔接板。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板贯穿衔接板后,防护板在吸附框顶部得到定位的力,完成防护板的安装。
[0026]优选的,所述壳体顶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内部设置有两个定位板,两个定位板分别贯穿矩形框左右两侧壁,两个定位板均贯穿矩形框顶部,两个定位板分别贯穿矩形框左右两侧壁,且定位板延伸入防护板一侧内部,所述矩形框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两个竖板之间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依次贯穿两个定位板,所述双向螺纹杆与定位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双向螺纹杆外部固定连接有转动板。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螺纹杆左右两端螺纹方向相反,转动后可带动两个定位板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离移动。
[0028]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气管(2),所述壳体(1)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管(3),所述第一排气管(3)一侧固定连接有循环机构(4),所述壳体(1)内部分别设置有预处理机构(5)和吸附机构(6);所述循环机构(4)包括框体(41),所述框体(41)固定连接于第一排气管(3)一侧,所述壳体(1)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架(42),所述支架(42)上固定连接有气体检测仪(43),所述气体检测仪(43)设置于第一排气管(3)一侧,所述框体(41)一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管(44),所述框体(41)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循环管(45),所述循环管(45)一端前侧与进气管(2)后侧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1)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46)和第二挡板(47),所述第一挡板(46)和第二挡板(47)均贯穿框体(41)顶部并延伸出框体(41)外部,所述第一挡板(46)设置于第二排气管(44)一侧,所述第二挡板(47)设置于循环管(45)前侧,第一挡板(46)和第二挡板(47)外侧表面均与框体(41)内腔壁相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46)和第二挡板(47)顶部均固定连接有L形板(48),所述L形板(48)内侧与框体(41)前侧壁相接触,所述L形板(48)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4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建筑节能减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1)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91),所述支撑板(491)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92),所述第一电机(492)与气体检测仪(43)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92)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493),所述转动杆(493)贯穿支撑板(491)并与支撑板(49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493)外部固定连接有齿轮(494),两个齿条(49)分别设置于齿轮(494)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契玮秦昱晨姚敏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