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571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2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涉及干燥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干燥室、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和风机;换热器含有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通道一端与干燥室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蒸发器的进风口连通;换热器的第二通道一端与蒸发器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凝器的进风口连通;冷凝器的出风口与干燥室的进风口连通,形成闭环风路;风机安装在闭环风路上,用于带动风路内气体流动。本申请具有减少热泵干燥系统能耗的效果。能耗的效果。能耗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干燥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热泵干燥系统在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一般分为空气源和液体热泵两种方式。
[0003]常见的空气源热泵干燥系统中,一般从外界空气中引入新风,经过干燥室进行干燥后将水分带出到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吸入外界空气,一方面环境中的粉尘会对设备造成使用寿命上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季节的变化,所吸入的温度和湿度都会产生变化,进而使得热泵所消耗的功率会产生变化,甚至在低温环境下还需要增加消耗的功率对吸入的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加热。
[0004]由此可见,现有的空气源热泵干燥系统存在受环境影响而导致功率消耗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技术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空气源热泵干燥系统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变化而导致消耗功率增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包括干燥室、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和风机;
[0008]换热器含有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0009]换热器的第一通道一端与干燥室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蒸发器的进风口连通;
[0010]换热器的第二通道一端与蒸发器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凝器的进风口连通;
[0011]冷凝器的出风口与干燥室的进风口连通,形成闭环风路;<br/>[0012]风机安装在闭环风路上,用于带动风路内气体流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热泵干燥系统设计为内循环风路,风机带动干燥室内的空气从干燥室的出风口流动到换热器中,将所残留的热量传递给换热器,随后空气向蒸发器流动,空气在蒸发器内经过冷却后温度降低,湿度提高,再经过换热器第二通道向冷凝器流动,空气经过换热器吸热温度提高,并在冷凝器内进行加热,湿度降低,再回到干燥室内对干燥室进行加热并将干燥室内的物体湿气带走,实现热泵干燥系统的风路内循环,减少外部空气源的引入,进而减少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对风路中的气体温度的影响,减少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热泵干燥系统能耗提升的概率,进而减少了能源消耗。
[0014]可选的,干燥室还包括主风管、分流管和分支管;
[0015]干燥室的进风口位于底部,出风口位于顶部;
[0016]主风管位于干燥室内部的底部,与干燥室的进风口连接,主风管的出风口竖直向上设置;
[0017]分流管的进风口与主风管的出风口连接;
[0018]分流管中部设置有空腔,分流管的中部插入有底管,底管位置于主风管的出风口相对,底管顶部与干燥室内部的底部连通;
[0019]分支管固设在干燥室内侧壁上且为多个;
[0020]分支管底部与分流管的空腔连通,顶部与干燥室内相邻两个置物架之间的位置对应。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后的空气从主风管进入到分流管的空腔内,部分通过底管直接由干燥室底部向上吹,剩余部分空气从分支管吹入到干燥室的置物架之间的位置,有效的减少了干燥室内顶部放置的物体干燥效率较低的问题,使得干燥室内各个高度的物体干燥效率均衡,提高干燥效率,减少能耗。
[0022]可选的,分支管顶端向上倾斜设置且向干燥室中部延伸。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支管顶部倾斜设置有效的使得分支管所吹出的风能够更好的向上流动对上方置物架上的物体进行烘干处理。
[0024]可选的,干燥室内壁位于置物架之间的位置固设有风路框;
[0025]风路框底部与分支管顶端开口连通;
[0026]风路框周向内壁为开口设置。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分支管内吹出的空气能够更加均匀的对上方的置物架进行吹动,进而提高干燥室内的置物架上的物体烘干的效率,减少能耗。
[0028]可选的,风路框上表面由外围到内圈向上倾斜设置。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路框的倾斜结构设计能够使得从风路框所吹出的空气能够更好的向上流动,进而提高空气的有效流速,提高烘干效率。
[0030]可选的,风路框非环状框体结构,仅与干燥室的三个侧壁对应,在正对干燥室室门一侧空缺。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路框的缺口位置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置物架取出的阻碍,也能够减少对干燥室进行清理和维修的阻碍。
[0032]可选的,干燥室内顶壁由出风口处向边缘的位置向下倾斜设置。
[00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干燥室内顶壁的倾斜设置能够有效的对干燥室顶部所凝结的水珠向下流动,减少凝结的水珠滴落的概率,同时增大水珠向下流动过程中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水珠蒸发效率。
[0034]可选的,干燥室内顶壁倾斜面底部固设有承接壳。
[00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壳的设置能够对干燥室内顶壁流下的水珠进行承接,进而减少滴落到置物架上的概率。
[003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7]通过将热泵烘干系统设计为内循环风道,减少了外源空气的接入,进而减少了外界环境的温度对热泵烘干系统的影响,使得热泵烘干系统内部循环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更加均衡,进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由于换热器在热泵烘干系统内循环风道中的设计,进一步减少了热泵烘干系统的能源消耗;
[0038]风路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同一个置物架上的物体干燥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干燥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干燥室的干燥效率,减少能耗;
[0039]吹入到干燥室内的热空气经过主风管流入到分支管内,一部分空气通过底管向干
燥室内的底部吹动,从下到上对干燥室内的物体进行烘干;另一部分空气通过分支管吹到干燥室的各个置物架之间,增加干燥室顶部区域的温度,进而使得干燥室内的物体干燥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热泵干燥系统风道风路图;
[0041]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3是显示干燥箱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4是显示主风管的局部剖视图;
[0044]图5是显示承接壳的局部剖视图。
[0045]图中,1、风机;2、换热器;3、蒸发器;4、冷凝器;5、干燥室;51、主风管;52、分流管;521、底管;53、分支管;54、承接壳;6、风路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7]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
[0048]参考图1和图2,内循环热泵系统风道结构包括干燥室5、换热器2、蒸发器3、冷凝器4和风机1。换热器2含有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流通方向相互垂直并相互隔开。换热器2的第一通道一端与干燥室5顶部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室(5)、换热器(2)、蒸发器(3)、冷凝器(4)和风机(1);换热器(2)含有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换热器(2)的第一通道一端与干燥室(5)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蒸发器(3)的进风口连通;换热器(2)的第二通道一端与蒸发器(3)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进风口连通;冷凝器(4)的出风口与干燥室(5)的进风口连通,形成闭环风路;风机(1)安装在闭环风路上,用于带动风路内气体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热泵干燥系统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干燥室(5)内还包括主风管(51)、分流管(52)和分支管(53);干燥室(5)的进风口位于底部,出风口位于顶部;主风管(51)位于干燥室(5)内部的底部,与干燥室(5)的进风口连接,主风管(51)的出风口竖直向上设置;分流管(52)的进风口与主风管(51)的出风口连接;分流管(52)中部设置有空腔,分流管(52)的中部插入有底管(521),底管(521)位置于主风管(51)的出风口相对,底管(521)顶部与干燥室(5)内部的底部连通;分支管(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董彦霞刘自强王建辉彭国辉王伟玉穆永超罗景辉鲁宇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