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5164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和灶具,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前侧开口;热风室,设置在内胆的第一侧壁上;热风机,安装在内胆的第一侧壁上,且热风机的扇叶位于热风室中;加热管,围设在热风机的扇叶的外周,还包括:热水管,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的外周,具有第一进水口,该第一进水口与可启闭的第一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冷水管,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的外周,具有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可启闭的第二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并且,上述热水管和冷水管的管壁均为导热材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对食物的低温烹饪或者保温,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的口感,提升烹饪效果,同时能避免烹饪结束开门时内胆中的热气或蒸汽直喷用户。开门时内胆中的热气或蒸汽直喷用户。开门时内胆中的热气或蒸汽直喷用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灶。

技术介绍

[0002]集成灶是一种将灶具与烹饪装置集成在一起的集成烹饪设备,其中,烹饪装置一般仅具有常规的烤功能和蒸功能。烹饪装置的内胆内腔的后侧设置有热风挡板,该热风挡板与内胆的背板围成热风室,热风机的扇叶位于该热风室中,且该扇叶的外周围设有加热管。工作状态下,在热风机的扇叶作用下,内胆内腔中的气体通过热风挡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热风室中,气体在热风室中被加热后在扇叶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回流至内胆内腔中,从而在内胆内腔中形成热风循环,实现对内胆中食物的加热。例如,专利号为ZL202123188610.3(授权公告号为CN216776756U)的中国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 202220402969.1(授权公告号为CN217852507U)的中国技术专利等。
[0003]带常规的烤功能和蒸功能的烹饪装置能满足用户日常的烹饪需求,但是在制作一些烹饪要求较高的食材时,其口感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燕窝等。并且,现有的烹饪装置一般没有保温功能,这样烹饪完成的食物在内胆中放置时间过程会冷却而影响食物口感。此外,烤功能结束时,内胆内部温度较高,此时直接开门存在烫伤用户的风险。同时,蒸功能结束时,内胆中剩余大量蒸汽,此时直接开门,内胆中的蒸汽涌出而直喷用户,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存在烫伤用户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低温加热及保温功能的集成灶。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避免烹饪结束开门是内胆中的热气或蒸汽直喷用户的集成灶。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之上的灶具,其中,上述烹饪装置包括:
[0007]内胆,前侧开口;
[0008]热风室,设置在内胆的第一侧壁上;
[0009]热风机,安装在内胆的第一侧壁上,且该热风机的扇叶位于上述热风室中;
[0010]加热管,围设在上述热风机的扇叶的外周,
[00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0012]热水管,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的外周,具有第一进水口,该第一进水口与可启闭的第一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
[0013]冷水管,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的外周,具有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与可启闭的第二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
[0014]并且,上述热水管和冷水管的管壁均为导热材质。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水路结构包括环状的余热腔,该余热腔围设在上述灶具的燃烧器的外周并用于吸收该燃烧器燃烧产生的余热,
[0016]并且,该余热腔具有分别可启闭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其中,第三出水口与上述热水管的第一进水口相流体连通,
[0017]并且,灶具使用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均关闭,而灶具使用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均开启。这样利用燃烧器燃烧产生的余热加热余热腔中的水,而被加热后的水再流入热水管中,从而能充分利用燃烧器的燃烧热量,提高燃烧热量利用率。而通过对余热腔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的启闭控制能实现对第一水路结构的启闭控制。
[0018]进一步,所述灶具还包括锅支架,该锅支架包括圆环状且中空的聚能圈以及沿周向隔设在该聚能圈上的锅支脚,该聚能圈围设在上述燃烧器的外周,且该聚能圈的内腔构成上述余热腔,这样利用灶具原有的锅支架即能实现余热腔的设置,从而能使集成灶的内部结构简洁,
[0019]并且,上述锅支架上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均关闭,而上述锅支架上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均开启。这样利用是否放置锅具(即利用锅具的重量)即能实现对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的启闭控制,控制方便简洁。
[0020]进一步,所述灶具还包括圆环状的承液盘,该承液盘设置在灶具的面板上并围设在上述燃烧器之外,且能沿周向支撑于上述聚能圈之下,
[0021]还包括与上述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一一对应并分别用于控制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启闭的启闭控制结构,各启闭控制结构分别包括:
[0022]上控制腔,竖向设置在上述聚能圈的余热腔中,下端口为上述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并通过开设在其侧腔壁的导水孔与上述余热腔相通;
[0023]下控制腔,竖向设置在上述承液盘上并与上述上控制腔上下正对,且上端具有与上述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上下插连的上通水接口,而下端具有下通水接口,
[0024]密封组件,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上通水接口中,且上端位于上述上控制腔中而下端位于上述下控制腔中;
[0025]并且,上述锅支架置于上述承液盘上且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密封上述上通水接口,从而关闭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
[0026]上述锅支架置于上述承液盘上且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使上控制腔与下控制腔上下相通,从而开启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
[0027]上述锅支架未置于上述承液盘上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密封上述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同时密封上述上通水接口。这样从承液盘上取下锅支架时,锅支架上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均被关闭,同时上通水接口也被关闭。
[0028]进一步,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竖向穿设在上述上通水接口中的移动件、上密封件以及下密封件,上述移动件为筒件,该移动件的上端位于上述上控制腔中并能与该上控制腔上下相脱离,且开设有上通水缺口,而移动件的下端上下限位地插装在上述下控制腔中,且开设有下通水缺口,
[0029]上述锅支架置于上述承液盘上且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移动件位于其上下行
程的最高处,移动件的下端与下通水接口的侧壁沿周向内外叠置,下通水缺口被遮蔽,且上述下密封件封堵移动件的下端口,从而使上控制腔与下控制腔不相通,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被关闭,
[0030]上述锅支架置于上述承液盘上且放置锅具的状态下,在锅具重量的作用下上述移动件位于其上下行程的最低处,上述上密封件搁置在移动件的上端口上,移动件的下通水缺口位于下控制腔中,上述下密封件搁置在移动件的上端口上,这样上控制腔与下控制腔通过移动件上的上通水缺口与下通水缺口相通,
[0031]上述锅支架未置于上述承液盘上的状态下,上密封件封堵上控制腔的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上述移动件与上控制腔相脱离并位于其上下行程的最高处,移动件的下端与下通水接口的侧壁沿周向内外叠置,下通水缺口被遮蔽,且上述下密封件封堵移动件的下端口,从而使第三进水口或第三出水口被关闭,且下通水接口关闭。
[0032]进一步,所述上控制腔中竖向设置有上压簧,该上压簧被夹设在上控制腔的顶腔壁与上述上密封件之间,上述下控制腔中竖向设置有下压簧,该下压簧被夹设在下控制腔的底腔壁与上述下密封件之间,
[0033]上述锅支架置于上述承液盘上且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上压簧被压缩并发生较大形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1)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1)之上的灶具(6),其中,上述烹饪装置(1)包括:内胆(10),前侧开口;热风室(20),设置在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热风机(23),安装在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且该热风机(23)的扇叶(231)位于上述热风室(20)中;加热管(24),围设在上述热风机(23)的扇叶(231)的外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水管(25),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231)的外周,具有第一进水口(251),该第一进水口(251)与可启闭的第一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冷水管(26),呈环状并围设在上述扇叶(231)的外周,具有第二进水口(261),该第二进水口(261)与可启闭的第二水路结构相流体连通;并且,上述热水管(25)和冷水管(26)的管壁均为导热材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路结构包括环状的余热腔(630),该余热腔(630)围设在上述灶具(6)的燃烧器(62)的外周并用于吸收该燃烧器(62)燃烧产生的余热,并且,该余热腔(630)具有均可启闭的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其中,第三出水口(6302)与上述热水管(25)的第一进水口(251)相流体连通,并且,灶具(6)使用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均关闭,而灶具(6)未使用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均开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6)还包括锅支架(63),该锅支架(63)包括圆环状且中空的聚能圈(631)以及沿周向隔设在该聚能圈(631)之上的锅支脚(632),该聚能圈(631)围设在上述燃烧器(62)的外周,且该聚能圈(631)的内腔构成上述余热腔(630),并且,上述锅支架(63)上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均关闭,而上述锅支架(63)上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均开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6)还包括圆环状的承液盘(64),该承液盘(64)设置在灶具(6)的面板(61)上并围设在上述燃烧器(62)之外,且能沿周向支撑于上述聚能圈(631)之下,还包括与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一一对应并分别用于控制各第三进水口(6301)和第三出水口(6302)启闭的启闭控制结构(7),各启闭控制结构(7)分别包括:上控制腔(710),竖向设置在上述聚能圈(631)的余热腔(630)中,其下端口为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或第三出水口(6302),并通过开设在其侧腔壁的导水孔(711)与上述余热腔(630)相通;下控制腔(720),竖向设置在上述承液盘(64)上并与上述上控制腔(710)上下正对,且上端具有与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或第三出水口(6302)上下插连的上通水接口(721),而下端具有下通水接口(722),
密封组件,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上通水接口(721)中,且上端位于上述上控制腔(710)中而下端位于上述下控制腔(720)中;并且,上述锅支架(63)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且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密封上述上通水接口(721),上述锅支架(63)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且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使上控制腔(710)与下控制腔(720)上下相通;上述锅支架(63)未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的状态下,上述密封组件密封上述第三进水口(6301)或第三出水口(6302),同时密封上述上通水接口(72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竖向穿设在上述上通水接口(721)中的移动件(73)、上密封件(74)以及下密封件(75),上述移动件(73)为筒件,该移动件(73)的上端位于上述上控制腔(710)中并能与该上控制腔(710)上下相脱离,并开设有上通水缺口(731);而移动件(73)的下端上下限位地插装在上述下控制腔(720)中,并开设有下通水缺口(732),上述锅支架(63)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且未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移动件(73)位于其上下行程的最高处,移动件(73)的下端与下通水接口(722)的侧壁沿周向内外叠置,下通水缺口(732)被遮蔽,且上述下密封件(75)封堵移动件(73)的下端口,上述锅支架(63)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且放置锅具的状态下,上述移动件(73)位于其上下行程的最低处,上述上密封件(74)搁置在移动件(73)的上端口上,移动件(73)的下通水缺口(732)位于下控制腔(720)中,上述下密封件(75)搁置在移动件(73)的上端口上,上述锅支架(63)未置于上述承液盘(64)上的状态下,上密封件(74)封堵上控制腔(710)的第三进水口(6301)或第三出水口(6302),上述移动件(73)与上控制腔(710)相脱离并位于其上下行程的最高处,移动件(73)的下端与下通水接口(722)的侧壁沿周向内外叠置,下通水缺口(732)被遮蔽,且上述下密封件(75)封堵移动件(73)的下端口。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腔(710)中竖向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黎喆杨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