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4879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8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领域。发送方法包括: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根据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根据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根据发送模式确定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发送模式和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辅传输通道上发送。传输通道上发送。传输通道上发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0001]本公开涉及通信
,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通信方式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的方式发展,对稳定的通信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为了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业务场景下对通信更大带宽、更高速率和更高可靠性的要求,提出了双模通信方式,即采用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同时进行数据传输,但是,由于不同通信方式的通信带宽不同,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即,针对同一数据,同时通过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传输时接收端接收到数据的时间相差较大,因此,存在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以及,根据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
[0005]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应用于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第四数据传输通道;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数据的请求,从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获取第一概率集合以及从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上获取第二概率集合;其中,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用于表征在各自数据传输通道上传输的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分别是根据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各自传输的数据生成的,且所述第三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四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的
数据是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发送的;确定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中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的处理方式;根据所述处理方式对所述第一概率集合和所述第二概率集合进行分集合并,得到目标概率集合,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用于表征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输出的第二目标数据中每一比特位上的数值为0或1的概率;根据所述目标概率集合确定第二目标数据。
[0006]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通讯相连的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和第二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第二数据传输系统用于执行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
[0007]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数据发送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数据接收方法的步骤。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确定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并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进而根据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以使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一致,以使数据能够在不同传输通道上分集发送,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0009]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
[0011]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0012]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示意图。
[001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数据帧的帧长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0014]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001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的示意图。
[0016]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18]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0019]高速电力线载波(High Speed Power Line Carrier,HPLC)通信和无线(Radio Frequency,RF)通信是配电物联网中的两种主要通信方式。HPLC通信依赖于低压电力线,实
现低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收集、传输以及交互需求,但由于电力线本身设计应用处于非理想化状态,面临着噪声干扰、阻抗难以预测以及信号衰减等问题。RF通信则基于无线传输,具有低成本、可拓展性强的优势,但是通信质量因障碍物的存在而不稳定,可靠性无法保证。因此,将HPLC与RF相结合的双模通信方式成为了配电台区一种可行主流的通信方案。
[0020]但是,由于HPLC通信的采样率更高带宽更宽,而RF通信的通信带宽较窄,存在着速率不匹配的问题,无法进行分集发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低。
[0021]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数据传输系统及存储介质,以实现数据的分集发送,进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0022]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图。该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如图1所示,该数据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在步骤11中,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0024]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在物理层实现,而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是在高层配置的,该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
[0025]在步骤12中,根据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数据传输系统,所述第一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第二数据传输通道;响应于发送数据的请求,则获取发送数据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和数据的发送模式;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标识,在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和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中确定发送数据的主传输通道和辅传输通道;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以及,根据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从预设的物理块长度集合中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在所述辅传输通道上发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大小关系;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以使打孔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以使重复处理后的第一目标数据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所述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打孔处理,包括: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校验比特的数量,则在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打孔处理之后,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打孔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数据为对待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所述目标数据包括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所述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数据重复处理,包括:若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则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目标物理块长度和所述第一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的差值;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信息比特的数量,则在对所述信息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之后,对所述校验比特进行数据重复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主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辅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发送模式包括分集拷贝模式;所述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分集拷贝模式,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帧控制采样点数和载荷数据采样点数和第一采样周期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式还包括通信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所述发送模式和所述辅传输通道的第二数据帧的结构,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包括: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其中,PB_len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块长度;round()表征返回一个根据指定的小数位数进行四舍五入运算的结果;HPLC帧长表征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RF_PHR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帧头;RF_SIG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帧头的控制字;Ts表征第二采样周期,Ts=122.88/fft_size,fft_size表征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点数;Copy_num_PSDU表征所述第二数据帧的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分集次数,所述分集次数是根据所述物理帧头确定的;BPC_PSDU表征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调制阶数,usedCarrierNum_PSDU表征根据所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分集次数确定的第一目标数据占用的子载波个数,表征所述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编码速率,RF前导的采样点数、RF_SIG的采样点数、RF_PHR的采样点数、fft_size以及BPC_PSDU是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第二数据传输通道为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主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所述辅传输通道为所述第一高速电力线载波通道;所述发送模式包括通信模式;所述根据所述主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发送模式,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帧长,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无线传输通道的第一数据帧的结构和所述通信模式,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帧的前导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控制字的采样点数、物理帧头的采样点数和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的采样点数;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帧中的前导采样点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吉生黄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思凌科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