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428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2 0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涉及离心泵技术领域,包括泵体,泵轴外侧固定有位于泵体内部的离心叶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当泵轴旋转时,泵轴同步带动吸水叶轮在流通盒内部旋转,吸水叶轮使流通盒内部形成负压,由于流通盒和泵体之间通过第一循环管相连接,进而吸水叶轮旋转可以将泵体内流通的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循环管吸入流通盒的内部,在吸水叶轮的作用下,使进入流通盒内部的水通过多组流动管进入外壳内部的冷却腔内部,进而冷却腔内部的水能够对外壳内侧的定子以及转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冷降温,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离心泵长时间使用导致电机内部的转子、定子散热效果较差导致发生损坏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离心泵耐高温的使用特性。用特性。用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心泵
,具体为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

技术介绍

[0002]离心泵是指靠叶轮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输送液体的泵,离心泵是利用叶轮旋转而使水发生离心运动来工作的,水泵在启动前,必须使泵壳和吸水管内充满水,然后启动电机,使泵轴带动叶轮和水做高速旋转运动,水发生离心运动,被甩向叶轮外缘,经蜗形泵壳的流道流入水泵的排水管路。
[0003]离心泵的基本部件是高速旋转的叶轮和固定的蜗牛形泵壳,具有若干个(通常为4~12个)后弯叶片的叶轮紧固于泵轴上,并随泵轴由电机驱动作高速旋转,电机在驱动叶轮进行长时间高速旋转时,其内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热量会逐渐堆积在离心泵电机的内部。
[0004]现有技术中通过使用电机驱动叶轮在离心泵内带动水进行高速旋转时,电机自身仅仅通过其内部的风扇进行气体冷却,若是长时间使用后,气体冷却难以对电机长时间运行散发的热量进行有效的排出,从而导致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的耐高温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体冷却难以对电机长时间运行散发的热量进行有效的排出,从而导致驱动离心泵的电机的耐高温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一侧依次固定有密封板、前端盖、外壳以及后端盖,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转动连接有贯穿密封板且延至泵体内部的泵轴,泵轴外侧固定有位于泵体内部的离心叶轮,所述泵体一侧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泵体顶部开设有排水口,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和外界管道连接;所述前端盖一侧固定有位于泵轴外侧的流通盒,其中流通盒一侧和前端盖固定连接,且流通盒另一侧位于泵轴外侧与其活动连接,所述流通盒和泵轴接触处设置有密封环,所述泵轴外侧固定有位于流通盒内部固定有吸水叶轮,所述外壳内部开设有冷却腔,所述流通盒外侧均匀间隔固定有多组延伸至外壳内部的流动管,且流通盒和冷却腔之间通过流动管相连通,所述泵体一侧底部设置有贯穿前端盖与流通盒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所述外壳底部一侧与泵体内部之间通过第二循环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内部固定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循环管内部固定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泵轴外侧固定有位于流通盒一侧的位置处固定有转子,所述外壳内壁固定有与转子相配合的定子,所述泵轴外侧固定有位于后端盖内侧的散热叶轮,其中前端盖外侧两端皆倾斜开设有多组第一吸风孔,所述前端盖内部皆开设有与第一吸风孔相连通的第二吸风孔,且后端盖表面均匀开设有多组排气孔,且外壳通过第一吸风孔、第二吸风孔以及排气孔与外界连通。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泵轴旋转带动离心叶轮在泵体内部旋转,外界水在离心叶轮的离心作用下从进水口进入、排水口排出,当泵轴旋转时,泵轴同步带动吸水叶轮在流通盒内部旋转,吸水叶轮使流通盒内部形成负压,由于流通盒和泵体之间通过第一循环管相连接,也就是说,泵体内部和流通盒内部通过第一循环管相互连通,进而吸水叶轮旋转可以将泵体内流通的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循环管吸入流通盒的内部,在吸水叶轮的作用下,使进入流通盒内部的水通过多组流动管进入外壳内部的冷却腔内部,进而冷却腔内部的水能够对外壳内侧的定子以及转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冷降温,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离心泵长时间使用导致电机内部的转子、定子散热效果较差导致发生损坏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离心泵耐高温的使用特性。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循环管外侧固定有与其相配合的过滤盒,且过滤盒和第一循环管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过滤盒能够对泵体进入第一循环管内部的水进行过滤,进而避免水中杂质进入流通盒内部造成堵塞的问题。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端盖一侧固定有延伸至密封板内部的连接环,所述泵体外侧四角处皆设置有贯穿泵体、密封板以及连接环的连接螺栓。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环和连接螺栓的作用下,使泵体、密封板以及前端盖之间连接牢固。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顶部一侧固定设置有与冷却腔相连通的注水管,且注水管内部设置有密封螺帽。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注水管便于提前对冷却前内部注水,进而便于吸水叶轮旋转时产生负压对泵体内部水流进行循环引导流动。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底部固定有支撑架,且泵体底部固定有与支撑架底部相齐平的支撑脚。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支撑架和支撑脚起到对本专利技术整体的支撑固定作用。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泵轴旋转带动离心叶轮在泵体内部旋转,外界水在离心叶轮的离心作用下从进水口进入、排水口排出,当泵轴旋转时,泵轴同步带动吸水叶轮在流通盒内部旋转,吸水叶轮使流通盒内部形成负压,由于流通盒和泵体之间通过第一循环管相连接,泵体内部和流通盒内部通过第一循环管相互连通,进而吸水叶轮旋转可以将泵体内流通的水一部分通过第一循环管吸入流通盒的内部,在吸水叶轮的作用下,使进入流通盒内部的水通过多组流动管进入外壳内部的冷却腔内部,进而冷却腔内部的水能够对外壳内侧的定子以及转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冷降温,进而有效的避免了离心泵长时间使用导致电机内部的转子、定子散热效果较差导致发生损坏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离心泵耐高温的使用特性;2、本专利技术当泵轴旋转时,泵轴同步带动散热叶轮旋转,散热叶轮从前端盖处的多组第一吸风孔和第二吸风孔吸入外界气体,从外界吸入的气体进入定子和转子之间,然后通过后端盖表面的多组排气孔排出,由于流通盒外侧的多组流动管皆为间隔设置,每两组流动管之间皆存在一定的间隙,进而从外界吸入的气体穿过流动管之间的间隙再进入定子和转子之间,且由于此时流动管内部存在有从泵体内部吸入的水,进而外界气体经过流动
管外侧时,流动管内部的水能够一定程度对气体进行冷却,进而使吹入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体温度降低,使定子和转子产生的热量更加快速的冷却降温,进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整体的散热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B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剖切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剖切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分解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泵体;2、离心叶轮;3、泵轴;4、密封板;5、前端盖;6、流通盒;7、吸水叶轮;8、流动管;9、外壳;10、冷却腔;11、定子;12、转子;13、第一循环管;14、第二循环管;15、过滤盒;16、第一单向阀;17、第二单向阀;18、散热叶轮;19、第一吸风孔;20、第二吸风孔;21、后端盖;22、连接环;23、连接螺栓;24、注水管;25、进水口;26、排水口;2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包括泵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一侧依次固定有密封板(4)、前端盖(5)、外壳(9)以及后端盖(21),所述前端盖(5)和后端盖(21)之间转动连接有贯穿密封板(4)且延至泵体(1)内部的泵轴(3);所述前端盖(5)一侧固定有位于泵轴(3)外侧的流通盒(6),所述泵轴(3)外侧固定有位于流通盒(6)内部固定有吸水叶轮(7),所述外壳(9)内部开设有冷却腔(10),所述流通盒(6)外侧均匀间隔固定有多组延伸至外壳(9)内部的流动管(8),且流通盒(6)和冷却腔(10)之间通过流动管(8)相连通,所述泵体(1)一侧底部设置有贯穿前端盖(5)与流通盒(6)相连通的第一循环管(13),所述外壳(9)底部一侧与泵体(1)内部之间通过第二循环管(14)相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13)内部固定有第一单向阀(16),所述第二循环管(14)内部固定有第二单向阀(17),所述泵轴(3)外侧固定有位于流通盒(6)一侧的位置处固定有转子(12),所述外壳(9)内壁固定有与转子(12)相配合的定子(11),所述泵轴(3)外侧固定有位于后端盖(21)内侧的散热叶轮(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散热型的循环离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3)外侧固定有位于泵体(1)内部的离心叶轮(2),所述泵体(1)一侧开设有进水口(25),所述泵体(1)顶部开设有排水口(26),且进水口(25)和排水口(26)分别和外界管道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林朱元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峰泵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